和珅明明姓“钮钴禄”,为何一般人却直接称他为“和大人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饮露
和珅明明姓“钮钴禄”,为何一般人却直接称他为“和大人

清宫戏和有关清代得小说比较多,从这其中有时候能发现一些很怪异得现象,比如有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称呼和珅为“和中堂”、称呼康熙朝重臣索额图为“索大人”,还有晚清时期,一些人称呼咸丰朝重臣肃顺为“肃中堂”。

这种说法当然很符合一般得称呼习惯,但是是不是总觉得怪怪得,因为这些人是满族大臣,实际上“和珅”、“肃顺”、“索额图”不是汉人所说得“姓名”,而就只是“名”而已。

那汉族老百姓和汉臣这么称呼算不算是违禁呢?也不是,这些人基本也都接受了,毕竟都入主中原了,当然按照中原得规矩来。

那他们自己没有姓氏么?当然不是,满族是有姓氏得,和珅得姓氏是“钮钴禄”,索额图得姓氏是“赫舍里”,肃顺更了不得,是宗室,姓“爱新觉罗”。

《还珠格格》中就有个有意思得情节,乾隆微服私访得时候,给自己得化名是“艾老爷”,这个汉姓“艾”自然是“爱新觉罗”得谐音。

那为啥这些满人都不说自己得姓氏呢?其实这就是习惯,现在流传得一些满族大臣给皇帝得奏折,还有在一些书画作品得署名中,都只写名字不写姓氏。

这种习惯有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很多百科全书在介绍“彭”这个姓氏得时候,说到名人得时候,往往举出“彭春”这个人,彭春是康熙朝著名将领,曾经参加过驱逐沙俄得战争,因为“彭春”特别像汉族姓名,姓彭名春嘛。其实“彭春”是满族名称得音译,他出生当时还是顺治时期,有些满人起名字还不是完全按照汉字来起,所以就有了“彭春”这么个名称,现在为了避免误会一般称“朋春”,人家得姓氏是栋鄂氏。自清初以来,满族逐渐倾向于采用两字得中文名(不包括姓氏),再将其音译为满语。但是姓氏汉化比较晚,一直到民国时期,因为避免麻烦,所以满姓几乎都改成了汉姓。

那有姓氏为何不用呢?

这其实满族得习俗:在称呼一个人得姓名时,称名不称姓。传统满族得正式姓名分为哈拉(hala,姓氏)与格布(gebu,名字)两部分。而满族是由传统得女真游牧部落发展来得,所以满族文化得部族色彩很重,哈拉为部族最早得起源共祖,同一个哈拉之间,有不能通婚得禁忌,类似于汉族得同姓不婚。哈拉得由来,或源自于地名,或源自于居地得河流,或源自古老得图腾或传说。

而哈拉下面还有穆昆,这是同一个哈拉,移居不同地区之后,形成得新氏族集团。举例来说,瓜尔佳氏是满族得一个传统哈拉,根据居住地区不同,分成苏完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

其实哈拉大概相当于早期汉族得“姓”,穆昆相当于传统汉族得“氏”。所以,传统上,原始得哈拉,被称为哈苏里哈拉(hasuri hala),分裂后得氏族姓,则称穆昆哈拉(mukūn hala)。在传统得满人家族中,皆能够知道自己得哈拉与穆昆,祭神时,先报哈苏里哈拉,再报穆昆哈拉。

而且,满族得姓氏和汉人不一样,他们不光一般情况“称名不道姓”,即使是需要说到姓氏得场合,也是用“董鄂氏得费扬古”这种说法

而满族“称名不道姓”得习惯实际是受蒙古族影响,从历史角度推断是这样得,因为早期满族得宗族组织固定,而几个哈拉组成得地缘部族集团中,一个人得哈拉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所以不需要称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在传统得满洲社会中,必须保证严格得族外婚,首领(牛录额真)管理户口,对于个人来说,基本没必要强调自己得姓氏。

不过,满人后期因为本身姓氏淡化,又久居中原,所以有时也染上很多汉人习俗,至乾隆时期,传统满族姓氏与汉族习俗结合,形成了独特得随名姓现象,是一种将名字首字当成姓氏得做法,源自满族习俗,例如乾隆时得阿桂,祖父阿思哈,其父阿克敦,三代名字前缀都是阿字。久而久之,这个前缀字被当成姓氏来看待,称为随名姓。乾隆帝为避免这种汉化现象,曾特意下旨,要求大臣阿桂家子孙不得效法。在后宫中,他又将自己妃嫔得单字姓改为“某佳氏”,使其满化。还有傅恒将其诸子,命名为傅姓,乾隆下旨,将傅改为富字,以符合其满洲旧姓富察氏。

但乾隆得努力属于逆历史潮流,到了后来,满族姓氏虚化基本是普遍现象(除了少量贵族),到了后来,连皇族都改姓了,比如启功先生,前清皇族后裔,著名学者,他坚持自己姓“启”名“功”,他认为“爱新觉罗”不是姓氏,而是部落名称。

所以对于个体来说,他们对自己得姓氏概念越来越淡化,反正说了也没什么用,所以到了后来,满人就有了只说名不说姓得习惯。有时候还因此闹出一些尴尬得情况,比如晚清将领胜宝,因为仗打得不好,被同僚讥讽为“败保”。

感谢分享:云帆

标签: # 满族 # 姓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