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中)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沐若清辰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中)

NO°/2道

渔歌轻飏十二道心味 第二道(中)

周四20:00,3月1日,2018

“伸出手臂,伸向天空,紧紧搂住那颗小星星”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像一个充满了恐惧、紧张、不安的小孩子,一个迷途的无助的孩子。

而Ta曾经被抛弃过。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多久,Ta对这个世界真的很不熟悉,所以需要一个稳定的大人领着Ta往前走。

那样即便黑暗,Ta也会有安全感,觉得好像有个人陪伴、保护Ta,Ta会安定一点。

但因为早年创伤的缘故,Ta的生命经验常常是——

我在这世界走了一遭,在最脆弱的时候,那个大人常常是不见了的,或者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


你想像那是多么恐惧、空洞的一种感觉,就好像这个孩子时刻要做着准备,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在这世上,很黑暗很恐惧,

前方不知道等待Ta的是什么,像一种被人抛弃在荒野上的感觉。

(ps:请勿对号入座哦。类似感受可能很多有分离经验的人都有过,但对于边缘者是核心感受)


所以我会在一开始说:

边缘的人,Ta内心一个永恒的需要是,特别想跟一个人紧紧地在一起;

而Ta内心一个永恒的恐惧是,Ta真的害怕,你是那个不能依靠、不稳定的人,你也会消失不见,会抛弃不要Ta。


就像松子在跟阿龙的恋爱中,反复说的那句话:“只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哪怕地狱我也要跟他一起。”

也像跟那个虐待她的作家男友一样。我们怎么忍受心爱的人会对自己施暴呢,很多女孩子一发现可能就结束关系了。


但对松子而言,施暴不重要,你对我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真的需要你在。

对她最恐惧的伤害不是这个人打她、伤她,是这个人离开她。


边缘型人格曾遭遇过什么

形成原因

说到这我们可以谈谈,为什么边缘型人格的人,会有这样的生命体验。

想象一个孩子遭遇了什么?请大家理解对于松子,是什么让她的生命这样空洞、酷烈。


松子是一个特别漂亮也有才华的女孩子,喜欢也擅长唱歌。她的生命到50岁就戛然而止,因为一场人祸,被几个棒球少年击中后脑,蓄意谋杀。


松子的整个生命是令人悲伤的。她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有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松子也最被忽略。

松子的侄子阿笙——是观察的角色,他回顾想象了松子的一生,通过爸爸、松子朋友的回忆,拼凑了松子被嫌弃被忽略的一生。


松子的原生家庭里,她最被忽略。妹妹久美一直卧病在床。爸爸非常关注久美,下班回家给久美带吃的玩具,

松子在家迎接爸爸回来,接过大衣说:“你回来了”。爸爸却连眼神都不在松子身上停留一下,就匆匆上楼看生病的久美。


松子渴望爸爸能关注到她,看一看、陪一陪她,热烈的期待,却总是灰心丧气失望。

唯一几次跟爸爸在一起,是松子跟爸爸去给久美买礼物,路过百货大厦,爸爸带松子去吃喜欢的糕点,去看喜剧表演。

松子看到爸爸不笑,就努力学习小丑的鬼脸,让爸爸开怀一笑。从那以后,长得那么漂亮的松子,总是扮鬼脸去逗爸爸开心。


之后我们惊人地发现,这个家庭是有妈妈的,但妈妈出现次数非常之少。只有两次且都是松子成年之后。

第一次爸爸大发雷霆,松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第二次松子离开久美来挽留,她把久美按在地上,妈妈追来责怪她。


我相信导演这样安排是有用意的,这隐喻着松子的童年,是缺少母亲陪伴的。

如果用心理学观点来说,那个最最重要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松子没有享受到,那是一个缺位的母亲。

相比之下,久美要好很多,虽然可能也没有母亲的陪伴,但一种替代性的补偿——爸爸的紧密陪伴,给予久美很多情感的滋养和镜映。


而松子呢,松子内心的空洞几乎没有任何补偿。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为什么在这里说到了松子的母亲,因为母亲的缺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应该是松子的命运里最大的bug了。

每个人生命的早期,母婴关系,或者说借由母婴关系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这里有两个象征性的隐喻,导演借此隐喻了松子生命中母亲的缺位带来的影响,

以及松子对母亲这个客体形象的渴望,或者说松子对于母亲带来的爱的感觉的渴望。

第一个是一首歌——在电影开始,松子在河边唱的那首日语歌,翻译成中文有句是:“伸出手臂,伸向天空,紧紧搂住那颗小星星。”


第二个就是松子童年家乡的河,她唱歌的那条河。她离家在外租房子,选在跟家乡的河“荒川”很像的一条河边,

而她死去那一刻,灵魂也在模糊意识里,回到了家乡的河边。


首先是歌,我感觉导演有意识地选择了这首歌,在影射着什么。

这句歌词特别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渴望:“渴望被紧紧地搂住”——那是属于妈妈的拥抱。

然后是河水,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学说里,河水的原型很有象征意义,江河在文化中带来的是滋养、支持;一种陪伴、孕育。家乡河水像是种归属感。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母亲的子宫中孕育出来的,最早的归属地就是母亲的怀抱和子宫,那是生命源头最熟悉、最温暖的味道。

这种熟悉的温暖,就是我们的依恋。我们离开家怀念家乡的风俗,怀念家里的饭菜,这些通通跟依恋有关系。


所以你或者可以理解,边缘型人格马不停蹄地寻找着关系、恋人,一旦找到就要跟对方紧紧地在一起,其实潜意识里在找的,是一位母亲。

有句经典形容边缘型人格的话:“他们在人群中寻找依恋、亲密关系,就像手里拿着脐带的婴儿。”

她寻找的,不是一位陪她度过青春期的母亲,是一位陪她度过生命早期,可以紧紧拥抱她、满足她的母亲。


大家可以想象,松子在渴望关系、爱情时,是不是很像手里拿着脐带的无助孩子,一旦连上就要跟一个人紧紧依偎的感觉。


所有的依恋、人对另一个人的依恋,都是在母婴关系,跟母亲或类似于母亲客体的依恋中完成的。


边缘人格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呢,就是边缘的孩子多数童年严重缺乏关爱、被忽视;甚至常被迫与父母分离;

有部分边缘的人小时候有被虐待的经历,有的是生理虐待,但最重要是精神虐待。

另外,很多边缘人格的人,他们的父母情绪状况都很不稳定。


一个缺位、不在的、或混乱的母亲——因为母亲不在,父亲需要松子满足他的自恋需要,又不愿意关注松子,

常因为松子不小心让久美不开心了,而大发雷霆——那是种威胁恐吓的感觉。


但这个家庭又是相对稳定的,就是松子在那也可以呆着,但是很痛苦。所以松子既感到痛苦又不舍得放弃。

这些给她带来了混乱的依恋的感觉。边缘型人格的依恋关系体验都是混乱的。这混乱让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摇滚歌手,跟松子很像,

他有个严格的爸爸,是执法人员,对他特别严格,因为他犯错非常狠地打他。爸爸一直在,但总给他带来惩罚性的恐惧。

然后他的妈妈,是一个也很边缘的人,这个母亲,年轻时有很多犯罪记录,对孩子不关心,几乎是漠视,有婚外情,

但在这个家里呆着没有真的离开,但跟不在没什么两样。

偶尔关心下他也看心情,心情好了带他去公园玩,买喜欢的冰淇淋;心情不好,他生病也不管。


这些给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父母完全看心情抚养孩子,不能以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为重。


其实,孩子最初的好的自体感觉,是需要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我的生命、我的出生,是被父母骄傲的,被父母夸赞的。

但是边缘却不能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意他,严重不关心他,且情绪不稳定,完全凭心情去回应这个孩子。

就像不负责任的主人随意对待小猫小狗的感觉,喜欢就宠一下,不喜欢就不理,可能也不会虐待,

但这样不稳定、混乱的情感体会,就是一种精神的虐待。导致了松子和这个摇滚歌手后来发展为了边缘型人格。


这种忽视、不稳定、混乱的情感依恋关系,对边缘者、对松子的影响是什么呢?我看到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开始提到的松子那种孤独无助、焦虑不安的生命底色。

想要紧紧靠住一个人的感觉,跟妈妈在一个孩子最需要她时不在身边,有很大关系。

我们人生中缺失掉的自体客体经验,总是需要被补足。缺失了陪伴,就会想寻找稳定的陪伴。

所以松子对感情、对亲密关系的依恋,比别人要求的浓度都更高更热烈。


而这种紧紧粘附性的感觉对亲密关系很有破坏性。很多人有自己的边界,受不了被捆绑、共生得这么厉害。

所以松子会把阿龙吓跑、她去找那有妇之夫的老婆,侵入对方家庭的边界,而被对方抛弃。

她因对关系要求的浓度很高,一再触碰到对方不能接受的部分,然后不断遭遇被抛弃。


第二个方面,是情感调节的能力。

边缘型人格的情感为何高高低低,很难hold住。前面提到,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情绪很不稳定的。

孩子的情感怎样变得稳定呢?举例说,我们常发现,孩子的情绪很夸大,一件小事如玩具被抢,会大哭,哭得歇斯底里。

因为孩子的心理结构没有强壮到成人地步,那时孩子内心还未发展出很好的情感调节器。


那Ta怎么拥有这个东西呢,需要抚养者,尤其母亲,当孩子愤怒时,母亲在旁安抚,说这件事其实怎样怎样,所以你很难受伤心。

孩子感到被母亲理解了,有种被安慰被关心的感觉,心里就好过一点点;然后妈妈继续说现在如何如何,会不会好一些呢?

孩子全程看到妈妈情绪很稳定,也会慢慢觉得:哦,原来这事没那么严重,妈妈是不怕的,原来妈妈可以依靠、帮我解决。


孩子经此内化了这个过程给自己,当这感觉多起来,再遇到类似状况,Ta会模仿妈妈安慰的方式安抚自己,就内化了情感调节的能力。


边缘人格的孩子,父母不愿意陪伴、理解他们。

父母情绪又不稳定,一方面容易让孩子的情绪也跟着扰动摆荡,一方面很容易在自己被孩子情绪激惹到时,去惩罚、报复他们。

孩子的恐惧、无助和愤怒,因此更被放大,或压住得不到处理,


于是边缘者遇到重大事情,就会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放大刺激,容易被情绪湮没,倾向于极端地去抵御,避免体会那个情绪。


所以松子被作家男友抛弃,被一个个男人抛弃时,她是非常崩溃的,也是非常孤独的,不知道什么办法可以帮到自己,

她没有这样的经验——自己很脆弱的时候有人在情绪上陪伴她。


所以她会孤独、无助,痛苦就会放大。会用极端的方式,或者压制过去迅速找别的人,或杀掉那个骗她的男友,来解决这个问题。


很明显的例子是,她对那个偷钱的学生也是很冲动地处理——去偷别人的钱帮那个学生还钱。她的理由是:我想快点解决这件事回去洗澡。

不能理解被偷钱的人的愤怒,不曾从母亲那内化调节情绪的能力,也没有母亲帮助她辨识每份情绪是怎样的,难以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情绪。


第三个方面,是自我认同的部分。

因为父母的忽视,他们对自我认同是很弱的,遇到刺激常常崩溃,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确定自己的存在感。

《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作者南希,有句话大概是说,孩子的自恋在开始是父母自恋的延伸。

这里的自恋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这自恋是什么呢,是父母以孩子的生命为荣耀——

你出生,我很开心,我很荣幸做你的父母,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件非常值得高兴和夸耀的事。


每个做了父母的成年人,你们的喜悦对孩子特别重要。我并不是说一种盲目的、孩子做什么都对的喜悦;

而是种单纯的、为了这个孩子出生,抚养时我对Ta的在意,Ta难过我会难过,Ta伤心我会伤心,这是父母的自恋有益处的部分。


自体心理学有句话意思是,一个孩子的夸大、Ta荣耀的部分,开始于母亲注视Ta的目光中,那些为Ta这个生命骄傲、自豪的感觉。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体会,当做事成功了有人为Ta喜悦,Ta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就形成了好的自我认同,可以不那么在意关系。

准确说是,他一定需要关系,但不至于因为关系的破裂而感到自己失去了一切。

因为他还有自己,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依靠。因为我曾被骄傲过,我知道我闪光的部分在哪里,

像是即便我快破碎了,但我知道心里有一个东西在撑着我,这是一个孩子不会崩溃的原因。


但是自我认同不好,对自己很不确定,常常会体验因为关系的破裂,感觉一切失去依靠。


第四个部分,是那种分离的感觉。

边缘的孩子小时候常常莫名其妙被迫跟父母分离。所以他们内心很难面对分离这件事。

标签: # 松子 # 孩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