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或是杨永信那的家长,都振振有词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阡陌之绿
每一个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或是杨永信那的家长,都振振有词


这是一段对豫章书院亲历者的采访,妹子很漂亮,说的内容很吓人。


一年多前,我写过一篇有关杨永信的文章,引起挺大关注,所以我想我的关注者,应该都知道杨永信是谁了,如果你不知道豫章书院是什么,我大概介绍一下。


10月25日,知乎网友@温柔在他的知乎专栏文章《中国还有多少杨永信》里,指控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用体罚,殴打,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等方法“改造”学生,而学生害怕,通过私信求助。


和杨永信的事情一样,这里的孩子有的是被家长骗来的。


有的是被学院抓去的。

然后就是砸掉手机,限制人身自由,殴打。


然后就是在南昌快40度的天里,被丢在小黑屋里,放着不动。

先通过几天的监禁让人绝望,不敢反抗,之后再对学生实行劳动改造,动不动伴以拳打脚踢。


你们看过那些号称真实的犯罪小说,电视剧或者纪录片吗,里面警察对看守所犯人就是这么干的,但关键是这些是学生啊,并没有犯罪啊。


不只是这一个人这么说,还有更多其他学员出来爆料。



更有表示可以为自己说的话负法律责任,所以不用打码的学生站出来说话。




有网瘾的,有谈恋爱的,当然也有打架斗殴的,但更多的还是不服管教的。


在豫章书院的招生简章里,这样写道:


教学对象: 
1:网络成瘾
我国网民6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网民涉黄。江西省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达70%以上,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则是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2:厌学、啃老、懒惰、叛逆
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淡薄,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 青少年占据社会资源过少,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就逃避,因此引发心理脆弱的后遗症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依赖他人服务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

3:性行为早熟混乱
青少年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根据某医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该医院2008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就占七成左右;其中不乏十五六岁少女,最小的还是小学四年级。部分青少年为追求刺激感,做出父母想未敢想,闻所未闻的混乱行为。


除了“网瘾”以外,性行为早熟,厌学,啃老,懒惰,叛逆,都是应该被送进来改造的理由。


而且招生简章里带有很明确的语言诱导,基本逻辑在


“你管不了你的孩子,如果不把他们送来,他们就会从网瘾变成少年罪犯。”


“就会从厌学变成啃老,以后要吃你的喝你的,依赖他人。”


“就会从性早熟,变成未成年十五六岁就堕胎,流产的少女,做出想未敢想,闻所未闻的混乱行为。”


所以赶紧把你的孩子送来吧,我们帮你打服TA,让TA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宝宝。


——本质上还是一个帮家长,快速让孩子听话的机构。


当然这事已经受到官媒关注,豫章书院已经被相关部门处罚,追责,并表示以后不会有体罚再出现了。



引起公众注意,让有关部门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反应。其实说到底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样了。


所以说点别的。


和杨永信事件一样,果然这件事曝光以后,家长们还是振振有词。


当时我的公众号后台,也有不少家长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把孩子送去这样的地方才行。



他们会问我:


“你生过孩子,养过孩子吗?”


“你知道遇到不听话的孩子,有多痛苦吗?”


“你知道我当时决定把他送去的时候,经历了多难的抉择吗?”


其实这些家长说的也有一些道理,确实会把孩子送去这些地方的,大多都已经没有办法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已经被孩子严重影响了,“不得不”把孩子送去。


比如临沂市的唐先生。


他说自从自己和妻子离婚以后,他就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儿子了,自己儿子每天都要玩电脑玩到晚上11点,如果说他,他就会回嘴,后来有一次,说得重了,儿子直接把家里门给砸了。


他承认,自己已经完全没有管住自己孩子的能力了,所以迫不得已,只能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院。


“你看孩子不听话,电击了一下就听话了,这不是很好吗?”


再比如滨州的赵女士。


她说自己孩子经常逃课,在初中的时候,他们靠打骂,还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到了高中,孩子不怕了,就管不住了。


有一次,她继续打骂孩子,结果孩子还了手,她“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去纠正中心了。


“我平时脾气急啊,你知道吧,看到孩子不对,我就乱发脾气,我们夫妻两个也打架。但是现在全家都不再吵架了”。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羞涩:“为了孩子(去了网戒中心),我们全家的收益太大了。”


“哎呀,对我来说,他们就是活菩萨啊,简直把我给救了。”


是的,有的孩子确实不服管教,有的孩子确实桀骜不驯,你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可能也确实痛苦。


没什么好不承认的,这是事实,但其实每一个可以称之为选择的事情上,都是很难的,否则也算不上是选择了。


比如面对女性学术工作者没有男性成就高的这一事实,浙大老师冯刚选择认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从而在微博上发表了许多他认为是“事实”的言论。


“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作为一个男性,在有数据支撑下,选择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但还有更多的学术圈人士,选择不这样武断的下结论。


他们认为之所以女性学术成果没有男性多,和长久以来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歧视也有关系,既然也有诸如居里夫人,屠呦呦等几十个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为这个世界科学的发展做着贡献,就不应该这样武断的歧视女性科学工作者。


在那些男性绝对强权的年代里,选择相信“男女平等”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那时候男性就是占据了社会的绝对优势,创造了那时候社会上绝大多数科研,政治成果的事实。


但有些人,就是看不惯女性的权利被压制,内心充满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慨——他们选择了后者,这些选择也渐渐让“男女平等”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让我们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做出“男女平等”这样的判断。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女性现在获得和男性一样受教育,工作,奋斗的权利,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但历史上,每一个在男性强权的社会里,能做出“相信男女平等”选择的人,都很困难,但也全都值得尊敬。


再比如1961年4月,纳粹第三帝国党卫军中校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艾希曼在二战中负责了将全欧洲犹太人运输至集中营及屠杀的大部分工作。


在审判席上,艾希曼优雅从容,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认为自己这一切都是在服从命令,在纳粹德国那样的气氛下,他选择不怀疑命令的正当性,并始终强调“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


阿道夫·艾希曼


但就是同样在纳粹德国,就是有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认为纳粹对犹太人赶尽杀绝的种族灭绝是错误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倾家荡产也要保护超过1200名犹太人。


真实的辛德勒的名单


无论辛德勒之前做过什么,之后做过什么,他能在那样的气氛中,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出保护犹太人的选择,就是非常伟大的。


事实上,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我们在这些两难时候,做出怎样的选择。


事实上,做出那些人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一点并不难。比如生一个孩子,喂他吃饭,给他穿衣服,我养一只猫,一只狗也会这么做。困难的就是你如何教育他,如何耐心的让他成为一个能和他人相处的人。困难的就是当他影响你正常生活的时候,你能不能不滥用自己监护人的权利,给他基本的人权。


困难的就是,当你觉得他“无可救药”,“管不了了”的时候,选择不把他送去集中营一般的那些学院,让他们接受劳改犯人一样的待遇。


上周从北京回上海的时候,隔壁座坐了一个爸爸,抱着自己的女儿。


火车开了没多久,女儿就提出了很无理的要求,开始哭闹,声音很大,那个爸爸使出浑身解数也没办法让女儿安静下来。


——他当然可以选择就放在那里不管,然后和其他不满的人表示,小孩子,没办法,多理解一下,我也没得选。


但他没有,他把孩子抱到了车厢连接处,一直哄到孩子睡着了才回来,而且回来以后为了让孩子安心睡觉,直接把座位让给孩子坐,他就那么站了有快三个小时。


所以有时候其实并不是你没得选,只是你觉得那个选择太辛苦,不愿意去选。


我有个表弟,成绩也非常差,也经常玩电脑到深夜,也叛逆,也冲着她妈妈对吼,甚至上了初中还往人脸上吐口水,他爸爸打他,他还手。


他妈妈也痛苦,也歇斯底里,也难过,但她并没有选择把他送去暴力治疗,而是选择用最大的耐心陪伴孩子,陪孩子念书到深夜。因为她知道这孩子这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父母感情不合了一段时间,当父母天天在家里吵架的时候,是很难管好小孩的。


小孩不是缺乏拳打脚踢,而是因为童年缺爱。


现在我那个表弟去念大学了,就和其它所有孩子一样,而且和妈妈的感情非常好,很感谢妈妈。


他我看着他长大,看到这一点点的变化。我知道这一路上他妈妈很不容易,但他妈妈就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我相信就算我非常不听话,我父母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不会把我送去什么奇怪的纠正中心,让我在拳打脚踢中“被听话”的。


因为我知道,他们爱我。


所以当那些家长一个个说起他们养孩子有多苦,有多累,所以是如何迫不得已把孩子送进某书院,某网瘾中心,把孩子送去以后他们的生活变得多么完美。


然后说自己爱孩子,为了孩子好才这么做的时候。


我都想吐槽:“省省吧,你们根本不是为了孩子好,你们只是为了自己好而已。”


这世界上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资格,都要考试,唯独成为父母不需要。


所以世界上当然有很多好爸爸好妈妈,但也有很多根本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打算,就要了小孩,其实根本没有成为父母能力的人,也成为了父母。


事实就是,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生活最大的负担,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如果没有孩子,他们的生活会好很多。


他们有的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玩,对孩子冷漠,然后怪孩子大了对他们冷漠,白眼狼。


他们有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暴躁,有的夫妻不和,大打出手,然后怪孩子大了以后性格暴躁。


他们有的自己出口成脏,然后怪孩子会骂人,念三字经。有的没事就酗酒,打架,然后怪孩子崇尚暴力。


终于有一天,孩子大了,管不住了,他们没想过怎么补偿,却找来专业人士让孩子听话,并愿意为此付几万元的费用。


自始至终,他们对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听话,最爱说的话就是“爸爸觉得好”或者“妈妈觉得好”,最期待的就是他们表示好以后,孩子就能兴高采烈地把这当成最高的褒奖。


孩子能听话最好,孩子不能听话,见不到,不打扰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很好的。


仔细想想,杨永信也好,豫章书院也罢,这些个让孩子听话的中心,真的是拯救孩子的嘛?真的拯救了很多孩子吗?


我不知道。


也许一部分进去的孩子被拯救了,一部分进去的孩子被毁了,更多的孩子装作被拯救了吧。


但我知道的是,作为他们直接对接的客户,每一个送孩子进去的家长,都货真价实,实实在在的被拯救了。


而且我知道,只要家长们还有这样的需求,只要家长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是错的,那无论揭露多少这样的黑产业,都会有一座新的出来,借尸还魂。


标签: # 孩子 # 豫章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