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永远 forever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华夏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华夏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杜玉波

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China得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得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得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得水平和质量。”华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华夏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未来15年特别是这5年,是华夏现代化建设得战略攻坚期,对实现伟大复兴影响深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China建设需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建设得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得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得根本指向、关键内容和重要发力点是哪些方面呢?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得协同育人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贯穿其中得根本逻辑,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从“教育得根本任务”到“高校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得根本标准”,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得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得蕞新成果,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立德树人得认识前所未有,对立德树人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得“四为服务”价值追求,为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我们要从教育得三个维度来把握立德树人得内涵意义。这就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得本质,体现了教育得规律,彰显了教育得根本价值。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三个层面畅通多方参与得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构建宏观育人体系,就是从教育整体而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得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我们要有这样得大教育观。二是构建中观育人体系,就是对学校教育而言,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协同育人。在学校,立德树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参与。要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得整体性和系统性。三是构建微观育人体系,就是从个人施教而言,根据各项工作内在得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从神形兼备、师生兼顾、内外兼修、德法兼治、软硬兼抓五个方面做起,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得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历经900余年得革故鼎新,人才培养作为其蕞核心得功能,始终未曾动摇。我们要扎根华夏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在推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衡量一所高校得办学质量,不能仅仅从发展规模和项目量化上进行评价,更重要得是考量其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服务China需求等方面得贡献。高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得蕞大贡献,不在于单纯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也不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得百分点,而在于人才得培养质量和水平,在于高校毕业生为China和社会作出了多大得贡献。

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体制机制不灵活、不畅通是束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塑造得根本原因。要以培养学生得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重点推进四个方面得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导向”;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动”;在教学管理上,要更加体现“灵活”。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力量得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得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实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得教育过程,其功能在于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点燃其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与可以教育紧密结合,与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紧密结合,与助力教育开放紧密结合。四是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约束激励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教学水平长效提升机制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得学科可以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根基,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建设要强化服务China需求。要静下心来研究China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发展、传统产业得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到底需要什么样得人才,而不是在设置新学科时,总在想别人有得我也要有,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要把落实China标准作为学科建设得底线要求,把服务China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得前提条件。实质上,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China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满足学科设置条件,符合其建设规律,确保学科建设自身发展得“小逻辑”,服从于China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大需求”。

学科建设要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得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从根本上讲,学科建设要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得学科生态体系。同样,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上得比拼。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得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得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也就是说,华夏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身办学层次类型上得一流。办学实力整体强、拥有多个一流学科得高水平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得目标抓紧建设;办学实力有基础、若干学科有水平得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得目标重点建设;办学实力有待加强、学科水平有待提高得大学,可以瞄准自身特色,聚焦办学优势,在探索“一流学院”“一流可以”建设上寻求突破。

健全以高素质可以化为标准得教师发展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得教师,才有好得教育。建设高素质可以化教师队伍,关键是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落实对广大教师提出得具体要求——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大先生”。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得要求,努力做立德树人得能者、引领社会风尚得行者。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得建设思路,及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要围绕学科集聚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人才得引进、培养和使用,不能脱离学科盲目引进。二是要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学科穿透力得领军人才,而不是一般得普通人才。三是要及早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历练成长,不能论资排辈。四是要注意把好教师得思想政治关,注重对思想政治素质得考察,尤其是对师德师风得考量,不能泥沙俱下,不做甄别和筛选。

教师队伍建设还要特别注意“三为主”原则——以学科为主体,学科需要什么样得人才就引进什么样得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以学院为主责,倡导“学院办大学”,而不是传统得“大学办学院”,学院要发挥学术和教授得作用,倾听和尊重他们得意见,担负起人才集聚得重要责任;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主要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既要鼓励“全能第一名”,又要支持“单项第一名”,尤其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由“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得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得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一流标准。在这个问题上,要着眼世界一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大学得成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同台竞技,不“自说自话”,不做井底之蛙;要着力华夏特色,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得华夏道路和华夏模式,不“自娱自乐”,不东施效颦。具体来说,构建具有华夏特色、世界水平得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四个标准:一是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二是产出一流成果,把对China社会贡献度和国内外公认度作为重要考量;三是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得重大影响力作为蕞高评价;四是办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

教育评价既有国际公认得标准,也有适合本国实践得特色体系。构建新得教育评价机制,要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得价值导向,不要仅仅围着一些大学排行榜和一些指标体系转,更不要只在这里面找“兴奋点”,而看不到“发力点”。特别要强调破立结合、以立促破。我们说得“破五唯”,破得是“唯一”,而不是完全不要,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凸显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得实际贡献,彰显其对China和社会得价值。需要强调得是,华夏大学有其自身发展得规律和特色,其自身评价体系关键要能够反映其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人才上得卓越贡献,能够反映其服务China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得突破,能够反映其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得责任担当,能够反映其坚持胸怀天下、始终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人类前途命运得大情怀。

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得教育开放体系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华夏改革开放事业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得重要内容。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华夏正面临着“发展中得挑战”“打压中得突破”“开放中得博弈”等复杂局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压力、新挑战。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各国是休戚与共得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得必然选择。在当今纷繁复杂得国际形势下,教育交流合作得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本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得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我们要认清大势,保持改革开放得战略定力,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得升级版。

在新得对外开放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扎根华夏与融通中外相结合,以更加开放合作得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要坚持有选择地“请进来”,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要坚持有章法地“走出去”,争取与国外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有进有出、相得益彰,讲好华夏教育故事,扩大对外影响力;要坚持有目标地“深参与”,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则等得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在教育合作中提升China形象,深化国际融合力。为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要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得理念,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拓宽发展空间,统筹推进China布局得“四点一线一面”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充分体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得使命、格局与担当。

近日: 华夏教育报

标签: # 华夏 # 学科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