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当下,这位弃美归国的名门之后,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
而说起中国航天,
我们就不能不提这个中国人。
他是梁启超最爱的心肝宝贝,
一点小磕小碰,
都能让梁启超心疼万分,
可最终,他却选择燃烧了自己,
只为换回一个更好的中国!
1924年,他生于广东省新会县,
其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
而他是最小的儿子,
毋庸置疑,父亲深爱每个孩子,
但爱他尤甚。
梁启超
他聪明可爱,讨人喜欢,
不到两岁,就爱上书籍手不释卷了,
父亲亲昵地唤他“老baby”,
后来索性改成中文的“老白鼻”。
父亲在书斋“饮冰室”写作时,
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
唯独他是个例外。
他每天好几次跑到书斋捣乱,
可父亲非但不恼,还盼望着他的到来,
甚至停下手头工作,手把手教他写字。
当时家中年纪稍大的几个孩子,
都已到国外留学,父亲思念孩子,
经常跟海外的子女通信,
可自从他出生后,
父亲的信里总要提及他。
比如:
“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
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
每天总逗我笑几场。
他读了十几首唐诗,
天天教他的保姆老郭念,
刚才他来告诉我说:
老郭真笨,我教他念少小离家,
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
诸如此类每天趣话多着哩。”
再比如:“老白鼻好顽极了,
从没有听见哭过一声,
但整天的喊和笑,也很够他的肺开张了。”
其情之真、其爱之切,
实在令人动容。
左起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
1927年,北京流行起肺炎,
两个月内许多小孩死于这场病,
他也生了同样的病,连日发烧,
把父亲急得坐立难安,
五天内给海外的子女们连写三封信。
第一封信写道:
“老白鼻得病已逾一月,时好时发。
我对于老白鼻非常之爱,
倘使他有什么差池,我的刺激太过了。”
第二封信很快又寄出了:
“老白鼻病利害极了,下午忽然发起烧来,
夜里到三十九度四,
我现在心很乱,今日讲课拟暂停了,
正在靠临帖来镇定自己。””
他的病情终于稳定后,
父亲才放下悬着的心写了第三封信:
“老白鼻平安,真谢天谢地。”
可遗憾的是,
父亲陪他捱过了这场大病,
却没能看到心爱的儿子长大成人……
1929年,56岁的梁启超英年早逝,
而那年,他还不满5岁!
父亲生前曾对他说: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
他那时还不懂其中的含义,
后来,他翻看父亲留下的百余封家书,
才彻底明白了父亲爱国情,
父亲在信中教育子女最多的,
就是要爱国、向学。
从此他将“爱国”作为毕生的追求,
他说:“几个哥哥姐姐,
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属我最弱,
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由于没有积蓄,父亲去世后,
家里顿时陷入困顿,
日子过得艰难紧巴,三餐不得温饱,
可他在学业上却从不懈怠。
高中毕业后,他申请到了,
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奖学金。
深明大义的母亲立即变卖家中物件,
好不容易才凑到400块作为他的路费。
其他的孩子出国留学,
背后都有来自父母的强大经济支撑,
而他在美国,一切只能靠自己。
为了省钱,
他曾靠吃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
也曾住在零下40度的储物室,
靠大衣挨夜,险些被冻死。
为了养活自己,他当过洗碗工,
做过罐头工厂的工人,
也做过水上救生员……
总之什么能赚钱,他就做什么。
但在嘉尔顿学院学了两年后,
他突然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他居然放弃该校的高额奖学金,
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学习,
这样他的生活压力不是更大了吗?
有人问他原因,他笑笑说:
“我父亲有个心愿,
那就是自己的孩子里有一个学工科,
以工业救国。”
1945年,他成功从普渡大学毕业,
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立即高薪聘请他,
如果留在美国,以他的才华和能力,
必然能拥有优越的生活。
可他却拒绝邀请,
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我离开时的感情,
只有期望,没有留恋”。
值得一提的是,梁家9个子女,
包括他,7个曾留学海外,
每一个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但却无一例外,
学成后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组织上先是将他安排在,
国家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
和通信兵司令部电子科学研究所,
从事通讯技术工作。
1956年,他结婚了,
他和妻子麦秀琼在一个舞会上认识,
两人一见钟情。
1956年,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开始了。
国家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钱学森为院长,而他被任命为,
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成为钱学森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
从此,他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了,
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中。
火箭如同喷着火舌的中华巨龙,
他将作为第一代中国“驯火人”,
驾着巨龙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刚开始,研究进展得无比艰难,
除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
无资料,无仪器,无导弹实物,
可就是在这样一片空白的情况下,
他和大家齐心协力,潜心钻研。
在他们的努力下,1960年11月5日,
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
成为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东风一号”成功后,
他又临危受命,开始着手,
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试验任务。
当时正赶上大饥荒时期,
大家都吃不饱饭,饿得浮肿,
而即使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
他也没有停止过奋战。
1962年,“东风二号”即将点火发射,
发射实验开始前,
他和快分娩的妻子告别说:
生了男孩就取名为“凯”,女孩为“旋”。
他盼望着凯旋归来。
可实验当天,刚一发射,
导弹就冒着白烟爆炸,宣告实验失败。
望着导弹炸出的深深大坑,
他心痛万分,几天都吃不下饭。
可他并没有就此气馁,
他依然给女儿取名“旋”,
并总结失败经验,又奋战了两年。
终于在1964年,
他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了!
也是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但原子弹的运载工具却还没造出来,
美国人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
还嘲笑我们“只有子弹,没有枪”。
国家立即召开会议,
决定进行“两弹结合”的热试验。
这是史无前例的,风险极大,
参加这项工作都得提前写好遗书,
可他,毫不犹豫地参加,
还勇敢担下负责控制系统设计的重任。
而正当他想埋头搞科研时,
苦难却突然向他袭来!
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
由于父亲是梁启超,
他被不停地被攻击,不停地写检讨,
一份检讨手稿就长达80多页。
在身心被双重折磨的情况下,
他仍然没放弃研究“两弹结合”,
在他看来,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6年10月27日,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彻底打破了美国的预言,
消息更震撼了全世界!
1966年“两弹结合”成功后,梁思礼(左二)与聂荣臻(左五)、钱学森(左四)等在发射现场合影。
他是“两弹结合”的大功臣,
可谁能料到,之后等待他的,
不是鲜花不是掌声,是更深的苦难!
文革开始后,
他的哥哥姐姐们都被关了起来,
而他作为梁启超的儿子也在劫难逃,
他被立了专案,被剃光了头发,
坐在铺盖卷上,绝望地等待去坐牢。
他的长子在这场浩劫中,不堪折磨,
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
更让他痛心的是,1968年母亲去世,
他请求让他去为母亲奔丧,
却被要求“划清界限”,未获批准,
这是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1974年,他又被下放到河南养猪,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是多大的侮辱啊。
看到他的遭遇,有人忍不住了,问他:
“你后悔1949年回国吗?”
没想到他听了一下子跳起来:
“什么话?!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
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
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
从来不后悔!
爱国,不需要理由!”
苦难夺去了他的青春,
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
他依然无比赤诚地爱着这个国家,
只要国家需要,他绝不说一个不字!
1976年至1978年期间,
他担任起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
在确定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方案中,
起到了绝对的技术领导作用。
多次试验失败,让他深深感到,
质量和可靠性对研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他开创了“可靠性工程学”。
提出质量可靠性是,
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
管理出来的,而不是检验、
实验和统计分析出来的。
1983年,他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他倡导的软件工程化,
对载人航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
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有型号中,
从未达到的高度。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2006年9月9日,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
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
也是1996年10月以来,
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而在这令中国人自豪的成绩背后,
依然是他的身影,
他自始至终参与了,
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
随着年龄增长,
他也不得不服老,退居二线,
这时你才会发现,
这位大科学家的生活有多有趣!
梁启超曾在信里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
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
亦未始不在此,我自觉这种生活,
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而他和父亲一样,崇尚趣味主义。
他喜欢音乐,在美留学时,
嘉尔顿学院有一个唱片图书馆,
他就经常跑到图书馆听音乐,
甚至把唱片声音调到最大,
然后打开图书馆大门,
自己则扑地躺在门外草坪上,
一边仰望蓝天一边沉醉在音乐里。
即使“文革”时,
他也没放弃对音乐的喜爱,
想方设法避开耳目,偷偷听心爱的唱片。
他还是个体育健将,
他曾参加学校的古典式摔跤队,
获得过美国中部大学联赛摔跤冠军。
他喜欢游泳,曾横渡颐和园的昆明湖。
体育节目他都不会错过,
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
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爬起来看。
他是姚明的忠实粉丝,
每逢有姚明比赛,总要开心地对家人说:
“今天有重要的事情,姚明比赛!”
晚年他还爱上了网上象棋室,
面对计算机久坐有害健康,
家人叫他别下了,
他嘴上念叨着不下了,
却仍然下了一盘又一盘。
他说自己天生就爱找乐子,
还潇洒地觉得:
“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
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他还是个好男人,
对爱情十分地忠诚与痴情。
他和妻子相濡以沫50年,
两人恩爱无比。
他曾骄傲地对别人说:
“我和老伴结婚几十年了,
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我们是情比金坚!”
他共有两女一子,
儿子因文革自杀,
而他的两个女儿都在航天部门工作。
到了人生暮年,他依然竭尽所能地,
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从2006年到2012年,6年时间里,
他以《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为题,
志愿为北京十几所,
著名高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讲课,
直接听众3400多人,
全国网络视频听众有57000多人。
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林桦,
当年我们都在美国留学。
我回国了,他留在了美国。
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我曾是航天部的总工程师。
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
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
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
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
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
回国时受到接见,
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
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
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
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听完他的故事,全场掌声雷动!
2016年4月14日,在燃烧完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后,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1岁!
而直到去世前,
他还牵挂着下周的航天日活动,
想着要出一份力。
他非常喜欢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言:
“人生并不是短短的一支蜡烛,
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一支火炬。
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
然后把它交给后一代人们。”
而他,
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
在一穷二白的中国,
在零基础的中国航天事业里,
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
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枚导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到第一艘神舟飞船……
他让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使中国今天位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他的一生燃烧得光明灿烂,
无愧先人,无愧后世!
2018年4月24日,
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驯火人梁思礼,
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致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