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良田万亩 不如家风淳朴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沦为旧友
坐拥良田万亩 不如家风淳朴

家风,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血脉,也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尤其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更是如此,家风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东西。就像西方的贵族,富可以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贵,却需几代人的积累,


母亲决定了孩子飞多远,父亲决定了孩子飞多高。合肥四姐妹近年来备受关注,四姐妹的六个弟弟,也个个德才兼备,出类拔萃,这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个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字绳进,后来改名叫张冀牖,又名吉友。张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张冀牖曾祖父张荫谷是秀才,但三举不第,于是,他重闱待养,由于他读过书,为人宽厚,又极讲法度规矩,因此成为乡民公推的德高望重者。当时,晚清统治下的中国,已动荡不安,张荫谷开始筑巢扩军,组织团练,为的是保卫家园。其下九子,以张树声最为出色,张荫谷对其要求严格,同时也寄予厚望。张树声在其父言传身教下,进步很快,能文能武。子承父业,后太平军起义,他作为淮军首领,得到李鸿章赏识和重用,官至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是当时许多做官人的梦想。

△ 图为张冀牖


张冀牖身为靖达公(张树声)长房长孙,坐拥万亩良田,每年归在他名下的就有10万担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公子。当时的大户人家大多生活奢靡懒散,不思进取。而张冀牖恰恰相反,他不喝酒不抽烟,不纳妾,痛恨赌博。一生没有加入过任何组织和党派,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远离官场。


张冀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据后来二女儿允和回忆说,她性子急,做事快,读书也快,但是没有她父亲读书快,他们父女俩一块读书,他父亲早翻页了,她一页还没读完,她说自己一目十行,她父亲能一目十二行。张武龄只上过几年私塾,后全靠自己自学和阅读。她妻子陆英在世,把家里打理的井井头条,凡事都不用他操心,也为他阅读创造了条件。


他爱读书,也爱藏书,听说他买书通常是从在第一家书店买的放到了第二家,第二家书店买的留在了第三家,一直到最后一家,最后只好由用人再去打包带回,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书店的老板都认识他了,只要张家人去买书,成捆未拆封的直接用马车拉走,记账,到年底一次性付款。因此,他家的藏书量大的惊人,他自己读,孩子们亦可随意翻阅。他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  张冀牖与六个儿子


张冀牖对自己的孩子教育从来没有松懈过。教孩子们阅读,讲故事,请先生到家里教孩子们学古文,白话文,英文算术,舞蹈等。他性格温和,一派儒雅,从来不打骂孩子,但并不代表没有规矩。相反,张家孩子家教甚严,张家有客人来的时候,孩子们会依次上前打招呼,等佣人上完茶水果糖,孩子们就依次退出,从来没有在桌上抢糖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痛恨赌博,有一年过节,孩子们凑在一起完骰子,被他看见,立刻上前跟孩子们商量,如果不玩这类游戏,就可以请老师到家里来教她们唱昆曲,喜欢昆曲的孩子们当即应允。从此以后,张家孩子对昆曲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


驰张有度,因材施教是张冀牖的教育方法,严格,不代表没有自由。他性格隐忍却不古板,喜欢各种新鲜事物,家里留声机,放映机,照相机昆曲洋碟一应俱全,而且都是当时最新配置最好的设备。他自己研究,也教孩子玩,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个个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四个姐妹和大儿子尤为喜欢昆曲,三儿子定和和小儿子宁和喜欢音乐创作,并都取得不菲成就,其中定和更是成为了当时国际青年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人。他第五个儿子张寰和,喜欢摄影,在当时的摄影圈有不小的名气,步入老年的他,去哪里都挎着相机。


看一个贵公子的修养,就看他对下人的态度。从张冀牖与下人的关系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有修养的大户公司,他与下人平等相处,他主张妻子陆英留下来的“主仆亲和”关系,他厌恶佣人不守规矩而偷偷赌博,但不会痛打痛骂,只会用恰当的方式妥善处理,保姆和工人的孩子经常借住在张家,跟着张家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他也从不干涉,致使张家主仆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



 △ 张冀牖与四个女儿


他虽生在旧社会,但思想并不保守封建。这与他喜欢看报纸有很大的关系。时值新思想开化时期,媒体突飞猛进,光是报刊他就订阅了三十多种。他女儿说:“父亲在哪里住下不能超过三天,三天以后,搬家就麻烦了,书报就开始堆满了屋子。”这些书报,对张武龄的思想无疑有了很大冲击。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办学,恪尽职守。


他创办学校,而且是女中,那时,人们还未完全从封建思想当中走出来,女孩子读书是一种先例。他就率先成立了女中,为此到上海多次请教蔡元培,侯邵裘等教育家。对当时的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办学不在赚钱,据说当时办学一直是亏钱的,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没钱上,就免除学费,设立许多减免名额。后来许多乐益女中毕业的孩子多年以后还记得热心厚道的张校主,是他为她们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其女婿周有光回忆说:“那时张家其他族人说他是傻子,败家子,不把钱花到培养自己子女身上,却花给外人。”对此,张武龄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坚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放弃乐益女中的办学。


△  张冀牖与蔡元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直取上海,苏州不保,张冀牖从苏州回到合肥老家避难,与次年去世。去世的时候,只有第二任妻子韦均一和小儿子张宁和在其身旁,其他子女均在大后方或就职或避难,直至五年以后张寰和才从后方赶回家安排落葬,与第一任妻子陆英合葬在一起。


叶圣陶晚年时,曾嘱咐儿子叶至善收集材料为张冀牖做一篇详尽的传记,以表达对张冀牖先生于家乡苏州启蒙教育贡献的的感念。沈从文先生也曾想以张冀牖先生为原型创作一部小说,但最终未果。


回忆张冀牖这一生,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缺点,据他继室韦均一弟弟韦步描述:“我好多年来接触的张冀牖,从未发现他有任何一样坏习气。要勉强说的话,那就是坐马桶的时间较长。他的注意力一定在前面凳子上的报纸。”在孩子眼里,他是慈爱温和的父亲,在乐益女中的学生眼里,他是宽厚仁爱的校主,在朋友眼里,他是乐善好施的知己。


张冀牖离世的时候,四个女儿中两个出嫁,几个儿子尚且年幼,但他们最终都成才成人,虽经历坎坷,但充实富足,人生圆满。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的另一个张家,即张爱玲,张爱玲有着和张家四姐同样的家世背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曾与张树声同朝为官,张家搬家至上海时,两家就在同一条街,不久,张爱玲出生,无奈父亲好赌,抽大烟,父母早早离异,缺少家庭呵护和关爱的她虽才华出众,但终其一生,寻爱不得,晚景凄凉。家庭环境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资产。即使有良田万亩,也不比得家风淳朴。


温馨提示


此文字为《家风论》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与网络,欢迎阅读,禁止抄袭,如文有误,但请指正,如你喜欢,敬请分享,感谢合作。

标签: # 张家 # 孩子们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