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塑像年代小议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以云为纸
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塑像年代小议

(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考据文章,充其量是一篇带有学术讨论性质的随笔。写作的诱因来源于二零一六年七月底关于山西古建、壁画、塑像的一次游学之旅)

 

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处的俯城村,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初创于隋唐,是古代泽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观。庙内 300多尊道教泥塑神像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其中尤以二十八宿泥质彩塑,为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存中同类题材的孤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道教诸神中,“玉皇大 帝”的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位置最为尊贵,该庙为其祭庙,现在我们见到的庙观,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庙内西庑下八间是二十八宿殿,
奉祀二十八宿星君。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二十八宿泥塑彩像。


一、何为二十八星宿


中国古代观测研究天文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二十八星宿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经纬度和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唐初五行家袁天罡始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座的名称由原来的一个动物名字变成了三个字,如“娄金狗”、“张月鹿”、“危月燕”、“女土蝠”等。

二十八星宿以东南西北四方位来划分,每一方位又以七种动物来表示: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壁水獝,根据明代张岱编缀《夜航船》应为壁水貐。(音:雨)

 

二、二十八宿塑像的成塑年代的讨论


一般的二十八星宿塑像都由所属动物单独来表现,而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星君神像却是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完美结合,且作为星君“本像”的动物形象被严重“弱化”,处于陪衬地位。这在中国古代泥塑神像中是为首例。


此二图由山西晋城张建军老师提供


这些作品不但是玉皇庙现存塑像中的无上珍品,也代表着我国道教雕塑艺术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雕塑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变枯寂为神奇,创造出一系列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这些想象中的天界神灵,都被赋予了现实中的人的品格,如老者的慈祥,中年文官的庄重、青年文官的睿智、中年妇女的端庄和武士的威猛等等,类型分明,而各个个体又都有特点,没有丝毫雷同呆板的感觉。其中凡占“水”字的星君像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以寓意温顺、柔弱;凡占“火”字的星君像都是武士。所有人物都通过面部神情的变化和夸张,动作幅度大小的不同,衣饰和穿着方式的不同,完美地诠释着人物的性格,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对于二十八星宿塑像的成塑年代,今天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应该在元代。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从此组塑像的艺术成就和雕塑的主体风格来看,定为北宋,似乎亦有相当的证据。鉴于此间的争议,今天玉皇庙的管理方,采用了回避的方法,即在展厅外面的说明牌上,并不标明具体年代,只介绍其艺术成就。

本文试图从有明确纪年的宋、元雕塑作品的区别;宋、元服饰和雕塑服饰的区别;宋金元墓葬壁画等方面来比照这批作品,力图使断代的依据更趋于合理。


宋代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度来讨论。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术继唐代以后的又一个高峰,各种门类的艺术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二十八星宿塑像的创造完成,在这个时代出现,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此组塑像人物面部的开相,更是极具宋代人物塑像的神韵。面部神情刻画的风格和成就,往往作为一件雕塑艺术品的重要评判标准。宋代人物塑像的风格已从北朝隋唐以来庄严的神相和丰满肥腴的福相,走向更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其中清癯、愤怒、忧伤等人物情感的刻画越来越得到更多的体现。


以上是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部分塑像脸部开相图


山东临清灵岩寺北宋罗汉塑像的开脸表情和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塑像开相对比


从服装纹饰的比较来看,宋代的服装虽然比较简约,但是部分雕塑中的服装仍然具备繁复的元素,这点,从部分塑像和重庆大足石门山石窟的部分宋代石刻中可以得到应证。
山西崇乐寺北宋普贤菩萨塑像衣服仍然呈现繁复的装饰现象


同时根据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和《长治宋金元墓室建筑艺术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金元时期发饰、帽饰的以及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而这些特点,在这组塑像中完全没有出现。全部是典型的汉人形象。


金元说的主要依据是同时代塑像的比较和相关碑文语焉不详的记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网上相关年代的讨论中,没有见到对此组塑像断代最为有力的证据的提出。笔者今天提出的塑像中服装左、右祍的问题,希望对塑像的断代提供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意见。

服装的左、右祍曾经被孔子视为存亡的标志。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是右衽服装,即英文的y型,而“蛮夷左祍”。 这一制度在周代形成,汉唐时期确立,并达到鼎盛。同时,随着边外民族大量涌入中原,这一标志也就成了区分汉人和蛮族的一种标志,但是在南宋末年至蒙元时期,汉人的统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受到双重冲击,大量外来游牧民族特点夹杂在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中,左,右衽的礼仪,民族区分不再是特殊的族群印记。蒙元时期,礼教还是有所发展,自古的男尊女卑和以左为尊思想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祍衣形制以区分性别,值得注意的是,男子右衽女子左衽的时期比较短,且使用地区多在中原,对江南,边区等地影响有限,不能算是汉服形制的正统解释,只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而这种特殊情况在宋金元时期的雕塑中,却得到了反映。晋祠圣母殿遗存的宋代泥塑侍女像,就发现了这种左右祍共同出现的状况。 


山西晋祠圣母殿四十二尊宋代侍女塑像中出现的部分左祍的现象和元代墓葬壁画中左祍的童子像及宋代壁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左右祍的画像。女性和童子的左右祍的要求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但是对男子是绝对有标准的


回到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塑像的问题上来,在这二十八尊塑像中除了武士服、圆领服、敞胸怀之外,全部是左祍,无一右衽。


二十八星宿塑像有衣领者除圆领外,全部左祍


宋代服装衣领完全右衽


仅凭这一点,宋代说就可以被完全推翻。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的男装不可能出现这种左祍的情况。因此,在完全否定了宋代说之后,塑像的成像时代就剩下了金或者元。

经过对大量塑像服装配饰的比对,塑像成像于元代的观点,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肯定。这一点在下面的配图中,我们还会有一些补充的说明。

玉皇庙藏同时代被确认元代的十二生肖塑像及其胸前配饰、发型比较。元代晚期塑像胸前配饰已形成固定模式(见下二图)

同时元代道教尤其是北方全真教的盛行,也为二十八星宿塑像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宗教的、思想的基础。需要补充的是辽代作为在北方建都的王朝,其艺术特征也和周边地区产生着互动,并影响着后世。

辽代彩塑,其衣饰纹样对后世依然产生着影响


三、塑像作者的讨论

对于二十八星宿的作者,坊间有认为是元代著名的雕塑师刘銮。刘銮又名刘元。史书对他的记载很少,故民间传说却很多。北京西安门就有一个胡同叫“刘兰塑”,又叫刘銮塑。胡同虽小,名气却大。据说这里是元代天庆观旧址,天庆观的神像都是刘元所塑,自古至今,十分出名。《天咫偶闻》记载:'天庆观在毡坛寺南,俗称刘銮殿,神像皆出元刘正奉銮手,今已颓败零落,蔓草塞门,过者瞻望太息。'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还有御制《天庆宫像元刘銮塑诗》。可见乾隆是相信有此说的。 

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令尼泊尔人阿尼哥监修北京护国仁王寺,并招奇工来从事雕塑,有人举荐刘元,被世祖忽必烈采纳,刘元参加了这项工作。就在这里,又向阿尼哥学习了塑造西天梵像艺术,即印度塑佛法。阿尼哥是忽必烈的匠人总管,称为国公。刘元很快学会了阿尼哥的造像艺术。

二十八星宿塑像因为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被后人认为是刘銮的作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可惜到今天为此,尚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或考古发现来确定此说。


四、二十八星宿彩塑中传达的西方雕塑的风格影响

我们采用了网上关于刘銮的传说,未及考证其真伪,但是从塑像的风格特征来看,具有一定的西方雕塑表现手法却又不能不让我们对传说表示相当的认可。印度塑佛法是独立的一种表现技法还是像汉魏雕塑一样,有着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的传承线路,是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了。这里我们不做深入发掘,只就其和西方雕塑中有相近的部分做比对欣赏。

元代历史从1271年到1368年,13-14世纪这段时间正是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交接的时期。文艺复兴所爆发出的一系列政治、文化、艺术的影响,都已经完成了由酝酿到实现的过程。而经过宋金辽的艺术储备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元代出现具有西方风格的成熟的东方神韵的艺术作品,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我们从二十八星宿彩塑中捕捉到的这些光彩夺目的凝固的瞬间,足以让我们对整个东方艺术而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艺术进行重新审视。


多图比较元代二十八星宿塑像同古希腊古罗马雕刻之神韵。其中就连胸前配饰都有相似之处(见下图)

五、结论

山西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的泥质彩塑,是集两宋、辽、金、元塑像艺术成就之大成的、具有西方雕塑色彩的元代彩塑作品。其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其在世界雕塑史上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对东方雕塑艺术的贡献无与伦比。

标签: # 塑像 # 星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