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广州面临的困境买单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眼热
“谁”该为广州面临的困境买单

几年前曾有研究机构预言,广州将跌出“北上广”。其依据是,广州GDP在未来的几年内,会陆续被深圳和天津超越,广州将由GDP“第三城”沦为“第五城”,“北上广”或被“京津沪”或“北上深”所取代。

 

如墨菲定律般,这则对广州而言稍显“恐怖”的预言似乎成真了。

根据2018年第一季度各大城市的GDP成绩单,广州不仅被深圳超越,还被老牌直辖市天津反超。“北上广”已然变成“北上深津”。


在2018年第一季度城市GDP排名中,广州并没有直接公布GDP总量和增幅,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广州第一季度GDP总量为4954.02亿元,GDP增速为4.3%。


天津第一季度GDP总量为4959.42亿元,居于第四位,更令人吃惊的是,此刻的天津仍处于GDP“挤水”阶段,GDP增速为1.90%。


不仅GDP“第三城”地位不保,甚至连“保四争三”都已成为悬在广州头上的一把利剑。


许多经济学者表示仅以GDP排位来评价城市发展实力过于简单,还充满浓浓的经济决定论思维。


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GDP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活力与吸引力。

 

那么,广州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经济增长潜力是否已被耗尽?“谁”该为广州面临的困境买单?


1

囊中羞涩,后劲不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一个城市财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州2017年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533.06亿元,不到深圳的半数,甚至远不及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不如苏州,与杭州差不多,仅位列全国第八。


然而,广州的经济总量曾连续20多年高居全国第三,是我国经济的“第三城”。


这种“错位”的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作为副省级城市,除了上缴外,还要上缴省级财政。二是与广东自身的区域经济格局紧密相关,粤西、北地区需要来自广州这个“老大哥”的支持。


多年来,广州每产生1元财税收入,大概有0.75元贡献给和省内,自己只留下0.25元。


以2011年为例,当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3978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9.47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一年广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不及财政总收入的1/4。


正是由于广州“囊中羞涩”,多年来常有广州的企业抱怨说,广州能提供的税收优惠不如杭州、成都等地。这也直接影响了广州对企业的吸引力。


北上深由于大批高端的企业聚集,形成了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杭州、成都等城市则依靠极有竞争力的税收优惠吸引企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也是相当庞大。而广州,似乎在这两个方面都要逊色许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上深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均已突破250,杭州、苏州也已突破100,而广州,却只有区区94家。


就互联网行业而言,广州一直是中小公司居多,大的互联网公司总部极少设在广州的,广州本地的中型公司成长起来之后也会搬走。


大型企业的出现与长驻意味着带来大量的财政贡献、税收、就业,对城市财力而言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离开财政的支持后,一切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囊中羞涩”的广州似乎已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



2

 产业困局,无计可施?


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产业与城市经济学家王廉告诉粤商君,广州GDP下降的一大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本身。


他表示,深圳是一个生产型、港口型、全能型和货物贸易型城市,虽然广州这些功能均有,但主题仍是一个服务型城市。



在这个被资本和科技所主宰的社会,一个城市要有绝对的话语权,必须在两大产业上有突破,即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或至少在某一个产业傲视群雄。


正因如此,2008年之后,中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加速瓦解,各地纷纷发力新支柱产业。


经过近10年的升级后,其他一线城市也都获得了丰厚的战果。


深圳不仅有深交所,其自身的高科技产业也十分发达,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企业扛起了深圳科研创新的大旗;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财富中心;而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拥有无可比拟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辐射力,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实力也稳居全国前3。


反观广州,却在这一时期大面积造城,没有培养起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上与相邻的深圳相形见绌,金融产业无法与上海相提并论,其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也跟北京不在同一个重量级别上。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广州一直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之路,并将重心转移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然而,过早收缩工业化削弱了广州经济增长潜力,新产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驱动力,国家扶持力度不如天津重庆深圳,而且创新能力不足。


纵观广州的经济结构,目前还停留在国有经济板块、基础产业、石化、汽车、贸易业上,加上随着广州传统制造业与传统贸易受到冲击,其优势地位不断下滑。


l 2018年一季度,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1亿,对比2017年同期的1019亿,萎缩了0.8%;

l 2018年一季度,广州外贸进出口总量335亿美元,同比2017年同期的353亿美元,萎缩了5.1%;

l 2018年一季度,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943亿,同比2017年同期的927亿,增幅只有1.7%。


在这些数据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广州在其优势产业传统制造与贸易上,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和金融业产业方面,广州又未能及时调整过来。于是便陷入了“先天不足,后继乏力”局面。



3

人口红利消退,楼市低迷


在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供需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曾经作为珠三角劳动力流入重要城市之一的广州,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似乎也在下降。



根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18春季人才流动报告》竞争指数排名显示,北京、上海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大环境下,仍旧占据1、3位,足见其强劲的人才吸附力。


成都排名第2,这与成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不无关系,同时成都的幸福感也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位居全国第5,这与深圳良好的空气质量、宽松的落户政策和大批精良的创新型企业有关。


相比之下,广州排名13,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远不如天津、武汉、重庆等市。



广州对人才吸引力下降,从广州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上,也可见一斑。


相比北上深,广州的楼价被业内人士称为“价格洼地”。同为一线城市,广州楼市一直“不温不火”。


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全国10大都市区人口与房价报告》房价排名和都市区人口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


报告指出,对比10大都市区房价年均涨幅与人口增长,发现人口导入的速度与房价增长速度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正向关系。


2005-2010年广州人口导入数据非常迅速,年均增长5.3%,位列10大都市区第三位,这段时间房价也迅速上涨;


2010年以后,都市区人口年均出现负增长,增幅为-0.8%,表现为人口导出(广州常住人口还是正增长),都市区人口这一主要支撑动力缺失,房价增长缓慢。


持续的人才流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高稳定的地产需求。



在“抢人大战”的背景下,面对各地纷纷通过优惠力度极大的政策吸引人才,广州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广州会就此衰落下去吗?答案绝非肯定的。


因为广州正在转型,正在发力,出台1 1 9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文件、设立琶洲互联网企业总部聚集区、打造广州国际金融城、500强企业的集中落户……这些都是广州努力的证明。


同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劲的CBD产值和充足的高校人才储备,广州正在加快打造“风险投资之都”,正在加速推进金融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全球最大的产业金融服务网络。


这种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世界一线城市再到风投之都的跨越式发展,让广州迎来了发展的新态势,更可以成为广州“下一个十年”的期待。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风雨之中早已阅尽了沧海桑田,经过无数文化融合后,低调务实永远是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姿态。


广州的奋进不是“一夜暴富”式的粗鄙,而是“细水长流”式的惊喜。


未来的广州究竟会走向何方,如何破局?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 广州 # 城市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