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翻过的亲切
影评

“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

希望这一天早点来。”


Dying to Survive



2018年7月5日,《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赞誉不断,批判也不少。但无论如何,这部以“陆勇案”为原型的国产电影着实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与深刻反思。“看病贵”、“仿制药”、“专利保护”、“定价机制”、“情法之争”……这些关键词无一不在挑动着大家的神经。

视野君特邀请社会学界的几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观影感受,另摘录了几位老师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简短影评,一并摘编在此,以飨读者。




最近一部《我不是药神》被大量刷屏,激发了不同阶层、职业、身份、信仰群体的想象和共鸣。在我看来,该电影在深层次上揭示了法律与人情、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张力,而这种内在张力,在人的生命遭遇危机时,生存原则应该成为所有制度法规所要考虑的首要原则。如果一种制度或法规连人的生命都难以维护了,那我们还需要它来约束我们吗?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影片逻辑是,批判无良药企,弘扬个人英雄主义,最终推动出台政策,大团圆结局。这个逻辑实际上有点颠倒是非。整体来看,中国新医改快十年了,药品价格有实质性下降吗?具体来看,为什么其他国家有低价仿制药,中国没有,怪得着国外大型药企吗?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家的医药管理制度,这个锅不应该国外药企背。再看最后的解决方案——高价进口药纳入医保报销了。可是医保总盘子就那么多的钱,很简单的道理,不把药品价格降下去就纳入报销范围,那用于其他药品报销的钱自然大大减少,慢粒白血病患者得救了,其他病患者就活该继续买不起药吗?总之,较真起来,必须给《药神》泼点冷水,找的问题不对、缺乏常识,充其量就是打了鸡血的满满正能量的商业片而已。


——房莉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

副主任、研究员





国产影片水准提高,逻辑情节与韩国电影《辩护人》很类似,主人翁一开始都是见钱眼开的人最后完成蜕变,不过,《辩护人》明显挖的更深刻。


——王星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部电影是催化剂。这几天我新学习的关于药品的知识,比过去三十年里的都要多。作为一个观众,我愿意给这部电影9分。但这几天新了解到的各种复杂因素又告诉我,电影里没有讲到的东西可能才是关键。在泪目和贡献票房之后,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药神”背后的更为复杂的各种因素,并最终推动社会认知、政策规则甚至产业企业的进步,那这部电影就超越了一部影片本身的价值。从讲故事,到改变世界,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努力。


——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我不是药神》是对社会担当的拷问。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下,这位油腻大叔只想赚钱为父看病没有错。很多人都赞叹“程勇”从利益熏心黑心商人到救人普渡仗义之士的转变,但为何要将那么重的社会担子压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呢?在关系生死的问题上,那些大企业是不是应该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是不是应该完善呢?小人物的伟大固然值得敬佩,但大社会的担当更应该被弘扬。


——邵占鹏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我不是药神》最大意义在于提出了这一现象,供大家思考。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里面的价值导向,和最后的结果,是为丑陋的现实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也可以认为是转移问题的焦点,否则《我不是药神》无法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将问题归给药企,就如我们原来将高房价的罪恶归给开发商一样的不理性,不过他们背黑锅都只是暂时的。


——庞飞

韩山师范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