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榨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中国近年来出现一个新派别,修仙党。“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是他们的口号,每到凌晨1点,他们高度亢奋,深夜加班、奋笔疾书、连夜追剧,一步步走向更晚睡觉的深渊。
根据《2013-2017年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显示,轻微睡眠困难者占总调查人群的50.3%,睡眠问题形势依然比较严峻。30.5%的人经常为了工作早起,21.6%的人梦到过工作,12.9%的人出现过越工作越精神的情况。
泡着枸杞熬夜着的你,是否也担心过自己会突然宕机?那么问题来了,熬夜真的会导致猝死吗?晚上11点器官排毒的生物钟理论又真的是谣言吗?
熬夜会不会猝死
“数名大学生因熬夜猝死”、“月薪3000的90后熬夜猝死”,这是社会新闻里最常见的一种误导:熬夜导致了猝死。
那熬夜和猝死有关系吗?只能说有一定相关性,如果你只是在短时间内熬了几天夜,加了几天班,顶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补补觉,你还是条好汉。
但长期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会增加你心脏出问题的风险。
体验过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第二天白天不补觉,常常会心跳过快、两眼发黑。这其实是睡眠不足诱发了你血压升高,这会给心脏带来更多的负担。心跳变快,是心脏努力想要快点射出更多的血液保证供应,而两眼发黑,说明心脏的努力没用,心脏射血量还是不够。
如果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不仅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处于供血不足的缺氧状态,最严重的状况是,心脏会不堪高负荷的工作,累到猝死。一项涉及7万多名45-65岁的中年女性的十年研究表明,在控制潜在干扰因子之后,对于个体而言,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会增加45%的冠心病风险。20%的猝死首发表现就是冠心病。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另外一类就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脑出血、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等等。
占大头的心源性猝死,顾名思义心脏病犯了。90%的心源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心律失常中,80%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 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另外10%的心源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急性左心衰竭等。
这么多心脏病名词,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它们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心脏病的诱因——高血压和高血脂远比我们想象中常见得多。
大部分潜在高血压人群都不知道自己生病了。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高血压人数大约为2.7亿人,在高达45%的患病人群中(含15%患2级及以上高血压病情人口),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仅为36%,不到一半。
《柳叶刀》曾发布过一篇关于中国人高血压的研究报告:170多万名35岁至75岁成年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压,患病群体中接受治疗的不到三分之一,且仅有5%的患病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高血压之外,2002年的时候中国就有1.6亿人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血脂异常可能造成血管狭窄,胆固醇形成的斑块可能会堵塞血管。堵塞心血管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则可能是脑中风。
如果你也觉得这些数据骇人,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的发病隐患。
但总体上看,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并不高,为41.84/10万,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0.04%,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当以13亿人口来推算之时,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约为55万,全球最多。
和庞大的心源性猝死人口相比,中国应对心源性猝死的设备普及率却很低。例如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这是一种自动式的“救命神器”,它不需要你有专业经验,只要按照设备的指示,普通人就能使用。
保守估计,中国现已装备了约一万台AED,但实际使用次数却极少。比如首都机场,但要求必须是医护人员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说,如果在医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你旁边必须站着一位医生或护士,你才有活路。
尽管熬夜、睡眠不足可能增加你犯心脏病的风险,但并不是猝死的根本原因。熬夜免除了作为猝死元凶的罪名,但熬夜确实违背了生物钟的基本规律,仍然不值得鼓励。
器官排毒都是假的
生物钟的基本规律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器官排毒”。作为江湖上流传最久的斥责熬夜党、修仙派的中医理论,看起来像模像样,实际上错漏百出。
“11点不睡觉,影响肝脏排毒,凌晨1-3点,胆的排毒;凌晨3-5点,肺的排毒”,器官顺序倒是安排得挺有一套,但实际上,只要心脏还有口气,这些器官全天都是活动的,而且随时待命。
比如,你喝酒了,肝脏就出手了,人的肝脏中有超过350个参与解毒的基因受到生物钟调控。但肝脏在人体需要的时候才会发挥“解毒”功能,细胞生物钟在多个组织中调控着3%-10%的基因的活性——某些时候,这一比例可能达到50%。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这种精细到每两小时更替工作的“生物钟”也是谣言。对于小肠而言,只要你有在吃东西,它就在吸收营养。至于上厕所的问题,你想上,就该去,哪会纠结什么时间问题。
又比如,“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排毒时间”,但实际上免疫系统是24小时工作的,如果它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再加上中国人2016年平均入睡时间为晚上11 : 32,那中国人早该在病毒感染中死光了。
综上,“器官工作时间表”是一个完全捏造的伪科学,更重要的是排毒这个概念也是生造的,实际上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排毒”的说法。人体内部确实存在一套代谢、排泄和解毒的系统,但它们自成一体,基本上不需要帮助,就能够完成任务。它们排出的是人体正常运作产生的废物,以及消除人体内部的毒素。
既然器官排毒表是假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熬夜、白天补觉吗?
事实上,人体的生物钟确实存在。201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就是颁给了发现“人体内的生物钟”的三位美国科学家。
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内部都有无数个精密运转的生物钟,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调节我们的行为举止、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以及新陈代谢,帮助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生物钟偶尔也会宕机,一时适应不了外部环境,比如乘机穿越数个时区导致的“时差”。
如果一个人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在早晨按时起床,那么到了晚上,睡眠需求就会达到峰值。这完全符合昼夜节律,身体会在凌晨2-3点左右进入一个高效的睡眠阶段。总体上,人体内高达15%的基因依然遵从昼夜节律的调控。
40亿年的进化,人类都没有摆脱“夜伏昼出”的束缚,你才熬夜几年?
不仅如此,在生物钟的调控下,熬夜且睡眠不足会让你变胖。一项针对将近6万名女性长达16年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的女性比睡眠长达7个小时的女性变胖的风险增加15%。
究其根本,其实是熬夜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肠道中一种可能导致肥胖的细菌增加了,而它们会让你摄取更多的膳食脂肪酸以及储存脂肪。不仅如此,熬夜且睡眠不足还会导致人体降低能量消耗,让你懒得动弹,吃得多,动得少,你不胖,谁胖。
变胖也就算了,可能还会让你变傻。
熬夜且睡眠不足会影响整体认知功能,反应速度、辨认空间的灵活性、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会下降,并且影响情绪。
更严重的是,睡眠是影响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最密切的因素之一。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内部堆积一种蛋白垃圾,这种垃圾会损害神经细胞,让其丧失功能,并最终死亡。
一项针对中国人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小于每晚7-9小时,甚至睡眠时间长(≥9 h)与中风的风险增加有着独立相关性。白天不休息的参与者与休息的参与者相比,中风的风险也更高。
正确的熬夜方法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熬夜似乎成为很多现代都市白领的必修课,无论是自愿的,亦或是被迫加班,北上广深写字楼的里面总有一盏灯为他们而亮。
因此需要熬夜加班的上班族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熬夜?
简单来说,早睡早起比晚睡晚起好,晚睡晚起比不规律作息好。
首先,早睡早起比晚睡晚起好。如果今天熬夜,但还是睡满了8个小时,或者每天坚持晚睡晚起,是不是对身体没有影响?
答案是,有影响。
除非你能够让你周围的光照、你的饮食模式等等跟着你的睡眠时间变化,否则你的身体内部各种系统就会处在混乱状态。
生物钟实际上受到授时因子的影响,授时因子其实是一种外部信号,身体因其来调节生物钟,授时因子包含有饮食、温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光照。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主生物钟”,里面有两万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群,每天都在高速运转向身体发送信号,以确保24小时周期内,各种生理过程能够在正确时刻启动,或关闭。而按下这道开关的手,正是“日光”。
我们的生物钟不但受到日光的影响,还受到人造光的影响。人造光发明后,白天被拉长,贪玩的人类选择了熬一会儿再睡。
比如,很多人每天都会做的一项睡前运动:玩手机。玩着玩着,一抬眼天亮了,这就是生物钟的终极杀手——电子设备里的蓝光,让助眠的“褪黑素”减少分泌,越玩越清醒,睁眼到天明。被调查的中国青年之中,93.8%的人睡前都玩手机、iPad和电脑等蓝光设备。睡不着,真的是手机先动的手。
除了光之外,饮食是另一个影响生物钟的重要因素。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供应能量,而且其也可以影响我们机体自身内部的生物钟,而生物钟可以调节人类行为及生物学许多方面的昼夜节律。
因此,通宵后想通过补眠恢复精力,你需要调控好周围的环境,光亮、声音越接近夜晚越好,并且能长期坚持规律地晚睡晚起。
为什么晚睡晚起也比不规律的作息好?
上文我们提到了,人体内部的生物钟有调节功能,意味着不管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你最好规律地作息。一旦打破常规,你的身体也会出现紊乱。
慕尼黑大学的蒂尔·罗恩内伯格对世界范围内数千人的睡眠状况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一种常见的慢性节律紊乱,并将其命名为“社交时差”,指人们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睡眠周期之间的时差。
大多数一线城市年轻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工作日早睡早起搬砖,休息日晚睡晚起放纵狂欢。罗恩内伯格的研究告诉我们,时间差多少,就意味着你每周都在穿越几个时区。
因此,作息不规律的你很可能工作日过北京时间,周末过墨尔本时间。每个难与床铺分离的周一清晨,你都是在“倒时差”。
除了作息时间不对外,很多熬夜加班的白领喜欢靠食物刺激大脑,提神抵困,尤其偏爱咖啡、高热量的巧克力,这两种食物其实都是熬夜的大忌。
咖啡里的咖啡因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这种激素会让心脏更积极的收缩供血,心跳速度更快;高热量的巧克力则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越吃越累,相反,蛋白质含量高的牛奶和豆浆更能补充体力。
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生物钟、熬夜和猝死之间的关系,但相信你还是会心安理得地熬夜,毕竟这篇文章也是熬夜写出来的。即便如此,也请谨记:修仙有风险,熬夜需讠
参考文献:
[1]Tamakoshi A1, Ohno Y; JACC Study Group.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all-cause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JACC study, Japan.Sleep. 2004 Feb 1;27(1):51-4.
[2]PatelSR, Malhotra A, White DP, Gottlieb DJ, Hu FB. Association between reduced sleep and weight gain in women. Am J Epidemiol.2006; 164:947-54.
[3]Knutson KL1, Spiegel K, Penev P, Van Cauter E.The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Sleep Med Rev. 2007 Jun;11(3):163-78. Epub 2007 Apr 17.
[4]Guglielmo Beccuti and Silvana Pannain.Sleep and obesity.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1 Jul; 14(4): 402–412.doi: 10.1097/MCO.0b013e3283479109
[5]Paula Alhola and Päivi Polo-Kantola.Sleep deprivation: Impact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07 Oct; 3(5): 553–567.
[6]Killgore, W. D. S. (2010).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cognition. (C ed.)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Vol. 185, No. C). Unknown Publisher. DOI: 10.1016/B978-0-444-53702-7.00007-5
[7]J Marquié, Tucker P, Folkard S, Gentil C, Ansiau D. Chronic effects of shift work on cognition: findings from the VISAT longitudinal study.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4. doi:10.1136/oemed-2013-101993
[8]Ayas NT1, White DP, Manson JE, Stampfer MJ, Speizer FE, Malhotra A, Hu FB.A Prospective Study of Sleep Du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Arch Intern Med. 2003 Jan 27;163(2):205-9.
[9]Till Roenneberg.Internal time: chronotypes, social jet lag, and why you’re so tir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12
[10]Cell Press. "What you eat may affect your body's internal biological clock."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10 July 2014.
[11]Sato M1, Murakami M1, Node K2, Matsumura R1, Akashi M3.The role of the endocrine system in feeding-induced tissue-specific circadian entrainment.Cell Rep. 2014 Jul 24;8(2):393-401. doi: 10.1016/j.celrep.2014.06.015. Epub 2014 Jul 10.
[12]Wittmann M1, Dinich J, Merrow M, Roenneberg T.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Chronobiol Int. 2006;23(1-2):497-509.
[13]Kristin L. Eckel-Mahan, Vishal R. Patel, [...], and Paolo Sassone-Corsi.Reprogramming of the Circadian Clock by Nutritional Challenge.cell.p1464–1478, 19 December 2013.
[14]Mark Perelis1,*, Biliana Marcheva1,*, Kathryn Moynihan Ramsey1, Matthew J. Schipma2, Alan L. Hutchison3,4,5, Akihiko Taguchi1, Clara Bien Peek1, Heekyung Hong1, Wenyu Huang1, Chiaki Omura1, Amanda L. Allred1, Christopher A. Bradfield6, Aaron R. Dinner4,5,7, Grant D. Barish1, Joseph Bass1 .Pancreatic β cell enhancers regulate rhythmic transcript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insulin secretion.Science 06 Nov 2015:Vol. 350, Issue 6261, aac4250.DOI: 10.1126/science.aac4250
[15]Liang X, Bushman F D, FitzGerald G A. Rhythmicit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regulated by gender and the host circadian cloc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33): 10479-10484.
[16]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regulates body composition through NFIL3 and the circadian clock.BY YUHAO WANG, ZHENG KUANG, XIAOFEI YU, KELLY A. RUHN, MASATO KUBO, LORA V. HOOPER.SCIENCE01 SEP 2017 : 912-916
[17]Thaiss, C. A., Levy, M., Korem, T., Dohnalová, L., Shapiro, H., Jaitin, D. A., ... Elinav, E. (2016). Microbiota Diurnal Rhythmicity Programs Host Transcriptome Oscillations. Cell, 167(6), 1495-1510.e12. DOI: 10.1016/j.cell.2016.11.003
[18]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Michael W. Young.2017
[19]网易数读.35-75岁中国人,一半高血压.2017
[20]郭继鸿.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05):323-326.
[21][英]尼克·利特尔黑尔斯.睡眠革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