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因爱生恨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永远 forever
人为什么会因爱生恨
很多人说“当你还恨的时候,你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这也许是真的。

​​



在印度泰姬陵附近,有一家名叫“Sheroes”(女英雄)的咖啡馆。咖啡馆的工作人员都是被硫酸攻击的幸存者(皆为女性)。她们的容貌已经尽毁,但通过在咖啡馆里工作,重新找回继续生活的勇气。

在“买硫酸和买口红一样容易”的印度,女性被泼硫酸的事情并不罕见。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追求者或伴侣求爱不成,反生恨意,然后寻求报复。

虽然没有泼硫酸这么严重,但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失恋了,她每天都诅咒前任“长命百岁,孤独终老”。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恨意。原来我们真的可以那么恨自己爱过的人。

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谈谈“因爱生恨”。为什么我们会恨那些自己爱过的人?你恨ta说明什么问题?





在深入讨论“因爱生恨“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爱与恨究竟是什么。

喜欢或欣赏一个人,不代表着爱ta;而讨厌或嫌弃一个人,也不能意味着恨ta。爱与恨都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那种常见的情绪。在心理学上,为了区分爱与恨的独特存在,Rempel& Burris (2005)将爱与恨都定义为一种“动机”。



爱: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保持或增长的动机

恨:则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降低或者被摧毁的动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如果你喜欢一朵花,你会摘下它;如果你爱一朵花,就会为它浇水” (来自于《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不过需要知道的是,爱与恨动机只是一种主观动机,并不必然会导致行动(Rempels& Burris, 2005)。

和喜欢、讨厌的情感不一样,动机是更加持久且稳定的。喜欢、讨厌的情感往往是被对方身上的某一个特征即刻触发的,相较更为短暂和波动。而如果对方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足够强烈或持久,就可能让我们对对方产生“动机”。(Rempel& Burris, 2005)。

但爱与恨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动机。

我们会因为对方本身的特质就产生爱,比如因为对方美丽、有趣、智慧等。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和我们的关系,比如对方让我们感觉良好 (Francia& Sharman, 2017)。

但当我们却不会仅仅因为对方的特质就产生“恨”的动机。我们只有在“主观认为ta伤害了自己”之后,才会将ta视作一个自己的威胁物而希望ta变弱或者消失(Francia& Sharman, 2017)。





首先,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本来就更有可能“因爱生恨”。

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两极性的特点(Moskalenko, 2011)。这被称作“心理摆”效应。也就是说,人们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状态转化。而如钟摆被高高拎起然后荡下去一样,感情的力量越大,这个反向转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为心理摆效应,我们的确会更容易恨那些曾深爱过的人。尤其是当ta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伤害和痛苦。在亲密关系中,这些伤害的常见情况可能包括:

“单方被动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获”、

“对方允许关系中存在爱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Brogaard, 2016)。

我们在爱中完全敞开了自己,给予了对方能够伤害自己的可能性。这样的敞开基于一种信任——相信对方不会滥用这份权力。但在不尊重、不平等的关系中,一方往往就是抓住了对方的这一点,从而实施故意的利用、操纵、欺骗和剥削。

“展开脆弱性却被他人滥用”,带来的不单单只有痛苦,还有对自己的羞耻感。比如对于自己“轻信”的自责,或者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伤害后,一方可能会对一开始敞开脆弱性的行为和决定感到羞耻。而心理学家们认为,羞耻感,本身就是指向毁灭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质的起因(Gilligan, 2003)。





1.伤害对方的一方,没有做好“自我坚定”。自我坚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不含敌意的坚决(McKay, 2013)。

没有做好自我坚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够坚定,比如给出一些若即若离、前后矛盾的态度,时常给予对方虚假的希望。另一种是误解了坚定的含义,直接消失、不给解释——其实这反而会造成对方更难释怀,因为ta会反复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很想继续寻找答案。

自我坚定,需要我们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但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McKay, 2013)。也就是说,在我们表达自己“不”的意愿的时候,也需要让他人有机会了解这些决定背后的原因。通过开放的沟通,我们尊重了他人知情的需求。

2. 一段毫不“互惠”的关系

有些人觉得,别人对我好,是ta的自由选择,与我无关。这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过度简化。因为只要在互动中——哪怕只是接受,就都会给对方传递信号,是一种关系的开展。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不局限于爱情)的基石,就包括了“双方是互惠的”这个基本条件(Nicholson,2011)。

如果接受付出的一方,单单享受他人的付出,却从来不置可否。那么这种行为,可能只是在利用暧昧来获得他人的付出。这可能是一种不公平的、掠夺的关系。

不互惠的关系,维系的同时就是一种伤害。这种关系被认为很容易使处于弱势的一方最终产生“恨”的动机。

3.被伤害的一方:错误认知造成的“遗弃暴怒”。

也有时,恨的发生是由被伤害者本人造成的。比如他们可能对爱本身存在误解:最后没有和ta在一起,就是我失去了我应得的 ,或者是我失败了。

当人们将自己的爱慕对象或者恋人视作自己的占有物时,在失去的时候会感到被剥夺了理所应得的东西,从而感到一种“遗弃暴怒”(abandonment rage) (Gerstel, 2013)。而爱并不是占有另一个人。就像一开始所说,爱应当是“希望ta更好”的动机。

还有一些人,会把他人的爱视作是一种自己价值的肯定和成功。因此一旦在自己的心意不被回应或认可的时候,便将其引申为一种生活对于自己的敌意——因而想要与之对抗。

不管是将爱视为占有,还是自我价值指标,这些想法都可能被归因于“自恋” 的人格特征(Gerstel, 2013)。自恋的人,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而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不断的向外界寻求关注和肯定,来让自己感觉良好。他们将自己的需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把他人视作“因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存在的。

自恋者容易因爱生恨,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所在的对象,拒绝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是一件他们无法接受的事情。





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主动选择了去恨,而是无法自抑地因爱生恨。而且“恨”也绝不是一种愉悦的体验。那么为什么我们依然会恨呢?也许人们没有意识到是,“恨”有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功能(Ben-Zeev, 2008)。

1. 保持联结是恨最重要的功能。

很多人说“当你还恨的时候,你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这也许是真的。

和爱一样,恨是一种动机,指向着和对方紧密的联系。在“爱”不再可得的时候,“恨”是唯一一种能够和爱人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结的途径。当正面的紧密联结不可得的时候,人们选择了“恨”作为一种折中和妥协(Francia& Sharman, 2017)。

2. 自我保护

对一个人想爱而不能爱的体验,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失调 (Ben-Zeev, 2008)。为了调和这样的情绪失调,人们会否认自己爱着对方,选择一个恨的立场。这种反向作用的心理抵御机制,将人们不能接受的事实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用意识到它们,从而减少自己的痛苦感。

3. 力量重建

在被伤害的时候,恨反而会让人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因为这是一种抗争 (fight)反应。恨把被动的、由外而内的“对自己的无望、无力和耻辱感”转化为一种主动的、由内而外的对他人的攻击和对抗(Gerstel, 2013)。

4. 对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对方的福祉减少或者摧毁”的愿望,其实也是希望自己受过的痛苦,能够被对方经历和承受。这是一种对于公平感 (fairness)的向往。比如说,很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轮回” (karma is a bitch),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公平感的追求。





我们的社会文化将“恨”构造为一种负面、甚至不道德的存在,但正如Ben-Zeev (2008) 所说,恨有其正面的存在意义。不过,“由爱生恨”也的确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恨过的人都知道,“恨”是一种恨难受、辛苦的体验。过于长久的恨,会延长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情绪(Curtin, 2018)。而且人们往往在恨意中反刍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些反刍占用和消耗了自己的认知资源,进而影响正常生活(Francia& Sharman, 2017)。此外,恨意最终可能会增加人们实施复仇的可能性,这其中就包括暴力的攻击性行为(Brogaard, 2016)。

比起刻意地压制自己的恨,或是任由自己去恨;人们更需要的是在“因爱生恨”正面和负面的体验中寻得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建议(Matas, 2018):

1.允许自己的恨,但将其视作暂时的非常时期

有的人会因为自己产生的恨而自责,认为自己小家子气、不合道德甚至恶毒。但其实“恨”更像是一种受到伤害的保护机制。在“恨”中,人们慢慢愈合-找回力量-最终不再需要来自“恨”的“保护”。

2. 在独处的时光中,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过度反刍过去的事情

在失去了一个能够释放“爱”的对象的时期,人们需要将爱的能量重新投注在自己身上。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和自己身上,而不是过去和他人身上。

3. 在原谅和放下中获得掌控的力量

如果最终如果能够放下和原谅,人们能够获得一种比“恨”更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意味着你已不再束缚于两人的关系当中,而是站在比对方更高的层面上赋予了对方“被原谅”的机会。

4. 从其他社交关系中获得爱和安全感,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人们完全地陷入到一段两人关系当中时,可能会忽视其他人与自己的感情联结。事实上,家人朋友甚至新的人际关系,都能够为我们带来需要的爱和安全感。当然,心理咨询师也能够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标签: # 自己的 # 对方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