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着启蒙工作的老北京的儿歌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承担着启蒙工作的老北京的儿歌

“小辫儿刘,蒸窝头,半拉生,半拉熟。熬白菜,不搁油,搁了个大砖头。”今天会唱这种儿歌的人已不多了,只有用正宗老北京方言,其中趣味才能凸显出来。

在传统社会里,儿歌虽地位不高,但它却像《三字经》《百家姓》一样,承担着启蒙的工作,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儿歌,孩子们彼此沟通,成为伙伴,并学到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在传统儿歌中,有些是没有意义的,仅仅是发音有趣,比如“吧唧吧唧吧,摔个大马趴,马趴没摔好,得了吧唧病,打了吧唧针,吃了吧唧药,看你以后还闹不闹”,再比如“结巴壳子赶大车,一下赶到哥德呵,哥德呵,是你哥,你哥是我大拇哥”。这些儿歌契合孩子说话特点,因此一代代流传下来。

还有一些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吃豆豆,拉臭臭,熏得妈妈甩袖袖;甩袖袖,叫舅舅,舅舅不来骂舅舅”,再比如“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有的儿歌带有一点日常教育的内容,比如“大拇哥,二拇弟,三中指,四大王,小放牛,放牛场,胳臂腕儿,挑水担儿。吃饭碗儿。香油罐儿,两盏灯,小蒲扇儿,挂衣裳钩儿,天灵盖儿”,这犹如今天的看图认字,通过押韵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同类的儿歌还有“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屁股后”。

不少儿歌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黑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再比如“黄毛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齁辣的,谁让你专门挑大的”,再比如“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的脏,我给奶奶煮碗汤,煮汤没有油,我给奶奶磕仨头”。这些儿歌虽然有“教化”的内容,但入情入理,不失幽默,所以孩子们喜闻乐见。当然,童谣中也难免会流露出嫌贫爱富的消极思想,比如“高高山上有一家,十间房子九间塌。老头出门儿拄拐棍,老太太出门就地擦。走一步,趿拉拉,十个脚趾头露着仨”。

在童谣中,有的包含着大学问,比如“金轱辘棒、金轱辘棒,爷爷打鼓奶奶唱”,金轱辘棒是害虫金龟子,过去孩子们到老玉米地里逮上许多,用草穿成一串,边玩边唱。至于“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已成对春节年俗最重视的记录了。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胡同、四合院已渐行渐远,如今叫卖已经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对鲜活的老北京童谣,能不能也加以保护呢?毕竟,它也是传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标签: # 儿歌 # 孩子们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