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本是东方好战部落,被灭后却被后人刻在鼎上,化作人祭符号|文史宴
饕餮,可以说是近年来仙侠、玄幻影视作品中最著名的上古凶兽了。在真实的历史上,饕餮是传说时代人们对一个贪婪、好杀的东方部落的蔑称。后来这个部落被人消灭,但它们的形象化作纹饰,作为人祭的符号又在青铜器上存在了很久。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饕餮的故事。
神话传说,这是咱们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一类故事。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时光中也确实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神话故事。神话是历史吗?这个问题其实还真挺难回答的。如果推求神话的细节,那肯定有很多后人虚构的成分。但如果说这神话是后人生造出来完全没影儿的事,这也未免失之武断。尤其是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早期神话,它的本源可能就是人类对当时的环境、事件的一种认识,只是在后来口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各种变形。比如说咱们都知道的女娲造人的传说,它的本源反映的就是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对生命产生的一种认知。
今天,咱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兽”,或者叫怪兽也可以。要说这种凶兽呢,得益于近些年各种仙侠、奇幻的影视、文学、游戏作品的推广,它可能是咱们神话传说中,最具知名度的一种凶兽了,它的名字就叫做:“饕餮”[tāo tiè]。比如在著名的《轩辕剑》系列游戏中,饕餮的形象就被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轩辕剑》中的饕餮形象
还有在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是这样的:
《长城》中的饕餮
刚才咱们也说了,这些神话中的形象,人也好兽也罢,通常在历史上都有真实的所指。那么,作为现在文化类产品中的“明星”怪兽,饕餮的形象有什么来历呢?更进一步的,它的形象在后世有着怎样的演变呢?今天咱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名门”的不肖子
咱们都知道,咱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很多神也好兽也好,其实都是对当时存在的某个部落的代指,炎帝黄帝如此,饕餮也是如此。《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所以饕餮这个部落呢,应该是从缙云氏里面分出来的。而这个缙云氏呢,据《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中解释:“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也就是炎帝的后裔。所以从家世上来说,这个饕餮可以算是正宗的“名门之后”了。
不过这名门的儿子,那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很有出息,比如《左传》曾记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即所谓“八恺”和“八元”,合称“十六族”,实际上就是比较优秀的十六个部族。而有的当然就不出息,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táo wù],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这四个呢被称作“四凶”。这“四凶”后来就演绎成了“四凶兽”,成了后世神话传说和今天文艺作品里的常见反面角色。
单机游戏《轩辕剑》中的梼杌
至于这饕餮部族如何凶法,前面《左传》引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大概就是非常的贪婪、掠夺、恃强凌弱等等。后世饕餮被演绎出贪财贪吃的特点,著名的吃货被人称作“老饕”,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二、多行不义必自毙
饕餮部族“残贼天下”,导致“世济其凶”又“增其恶名”,最后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终于到了尧舜时期,据《左传》记载:“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舜带了一群人,把这四个臭名昭著的部落消灭了,把他们的遗民发配到了当时边疆地区去戍边,这也成了舜后来成功接班尧的重要功绩之一。饕餮这个部族存在于炎黄时期,和尧舜时期隔得很久,所以这个说法在时间上是对不上的。不过这种情况在传说时代的记载中很常见,不必深究。从结果来说,饕餮最终被灭掉了,应该是可信的。
舜的画像
此外呢,咱在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一种挺有意思的观点,咱觉得也很有道理。就是说这饕餮的名字,包括其他三凶,很可能不是自己部落本来的名字。由于这个部族凶名太盛,所以当时很多其他部落都非常憎恨他们。然后,可能最早是在今天的湖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部落(当时的三苗),就给他们描画了一个凶恶贪婪兽类的形象,然后称之为饕餮。后来这个名字随着饕餮的恶行越传越广(增其恶名),也就成了人们对这个凶残部族的蔑称。而这个兽类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后世饕餮纹的最早形态了。
湖南高庙文化(约7800年前)的饕餮纹
三、刻于铜鼎,化作人祭符号
饕餮部族被舜消灭了,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前面说到,三苗地区的先民创造了饕餮的兽形图案,可能是作为当地某种宗教活动的道具。而这个图案在这之后又存在了大概7000年的时间,一直到周朝中期才逐渐被云纹等纹饰取代。其中在商代和周代早期,这种图案一直是作为祭祀用礼器的主要纹饰构件。后世宋代的金石学家将之命名为“饕餮纹”。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商代青铜器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纹饰:
青铜鼎上的饕餮纹
《吕氏春秋》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正面一张大脸,没有身子,透着择人而噬的凶厉神色,这就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了。当然,从传说时代到商周时期,饕餮纹的形式有了很大变化,这个咱们不多讲。但不论是哪个时期,刻有饕餮纹的器物通常都是当时最好的祭祀用的礼器,包括高庙的白陶,良渚的玉器以及三代的青铜器,莫不如此。那么,刻在最重要的礼器的最主体的位置上的饕餮纹,到底是个什么含义呢?
咱都知道,一般来说一个祭祀活动,它通常得有这么几个要素:主祭,祭品和祭器,然后是神灵。饕餮是一个已经被灭掉的部落,那肯定不能代表主祭;同时,由于前面说过,饕餮的形象很不好,凶残贪婪,那也不会有大规模把它当神来拜的情况。这么算下来,它就只能是代表祭品了。比如下面这幅图:
高庙文化出土的白陶罐的饕餮纹
这是在高庙遗迹出土的一个祭祀用白陶罐上的雕刻。据高庙遗迹当地湖南所的贺刚老师研究:“饕餮的头像居中,其下似垫有柴薪,头两侧的翼状物可能寓含将牲灵升腾奉献给受祀的神明之意。祭牲两侧各有一人工构设的阙楼,圜梯盘旋而上,疑为祭师作法的高台或神明上下的天梯。”
那么,饕餮作为祭品,所代表的具体又是什么呢?答案很可能是——人!在周代以前,人牲人祭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越重大的祭祀活动,需要用的人就越多。甲骨文中曾经留下过商代一次祭祀使用1000人的记载。有学者统计过,能够从甲骨文、金文中统计出来的商代人祭使用的人数就超过15000人,没有记载的当然就更多了。同时,考古学家在发现刻有饕餮纹的礼器的附近,往往都能发现较多的人骨,这也是饕餮纹与人祭关系的另一层证据。
好了,关于饕餮的故事,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当年四处逞凶的部族,被人诛灭之后还被制成符号,又在礼器上被烧了好几千年。这还真是应了《吕氏春秋》里那句话:“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都是报应啊!
大司马的新书《宿命三国》,解析出现三国时代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以三国为切入点,考察从汉到唐的历史演变,敬请支持。看了觉得不错的朋友,方便的话请到平台上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