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都是怎样逼自己达成目标的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bones骨
高手,都是怎样逼自己达成目标的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学生为什么无法透彻理解知识,也不会将知识举一反三,并且也提到,要想要孩子对试题的深层结构一目了然,需要不断练习,也就是适度的“题海战术”。

不过,这里的“练习”,绝非“死做题”那么简单。

高手的练习,从不忽略目标、策略和质量,而庸人的练习,才会只求数量、不看质量。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真正的学霸、高手,会如何借力于“练习”,登上自己想要的高峰。 

鉴于目前有很多拥护素质教育的家长,对于练习和训练嗤之以鼻,并认为练习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内驱力,因此我认为,十分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先来探究一下练习为什么很重要。


少了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练习,让一切变得“自动化”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举过几个例子。 

一个关于开车。 

当你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司机上路时,你可能会谨慎至极,连与旁人聊天都不敢,生怕精力不集中导致事故。

而等你熟练以后,你就无需时刻神经紧张,甚至不需要耗费太多脑细胞,你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听歌再一边开车,手和脚的配合也变得天衣无缝、灵活自如,等遇到突发情况时,再动用脑力去应付。 

另一个例子,就是围棋高手。 

这里说的是,围棋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是因为他们记忆中有大量的棋谱,在棋局开始之时,他们先用很短的时间搜索大脑,确定落棋范围和大致策略,然后再动用较为高级的思维过程,与对方进行博弈。 


将这两个例子拿出来说,是因为它们有个共同点。 

无论是开车还是下棋,在刚开始练习时,那些基本的、低层次的过程(比如开车中的启动车辆、换挡、踩刹车和油门;比如下棋时的棋谱记忆),都需要你集中精力回想、记忆,所以这些基本的事情就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工作记忆空间。

因此,那些复杂、高级的事情,你就根本来不及应对(工作记忆空间有限,还记得吗?)。 

而等到基本、低层次的过程已经十分熟练,成为了你不假思索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时,你大脑中的工作记忆,才会有更多的空间,来思考更加复杂、高级的事情。

而这个“不假思索”,其实就是“自动化”,也就是让某些任务自动完成。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自动化的过程。

比如小时候要耗费很大力气的系鞋带,你现在不需要动用脑子就可以完成;再比如,曾经你需要几分钟才能记住的单词“cat”,你现在一看到就知道这是“猫”。 

而这个“自动化”,是怎么完成的呢?很简单——练习。 


那么,将基本、低层次的任务自动化,有什么好处呢?

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节省工作记忆空间。

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而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都是固定不变的,练习也不会有所增加。 

那么,有过整理收纳经验的人可能就会明白,如果一个房屋空间大小既定不变,而要让空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就要花点心思在收纳上,工作记忆空间也不例外。 

有几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利用“信息的收纳”,让工作记忆空间容纳更多信息。 

一个方法,我们也说过,就是通过信息的整理、归纳或合并,将看似杂乱的信息整合起来。

比如举过例子的“SWOT”、“伸手要钱”和各种信息缩略词、乘法口诀表等。不过,前提依然是,你的长期记忆中,存在构成这些缩略词的事实性知识,你需要知道每个字母代表什么。 

所以,这第一个方法,我们也可以说,通过多读书、多经历,增加客观性知识,并有心地对知识进行有逻辑的归纳、总结和整理,让工作记忆的空间井然有序,也让长期记忆空间中的信息,就像被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柜中的书一样,寻找信息又快又准。 

而第二个方法,就是本文所说的“自动化”。

当基础性的任务、步骤,都能够通过练习而变得不假思索,你就不需要动用大脑去思考,那么这些任务,也就不会占用太多工作记忆的空间,你下意识就知道该怎么办。 

而工作记忆中被节省下来的空间,就用来进行真正的、复杂的思考。 

比如,基本的加减乘除你都已经了然于心,那么宝贵的脑细胞,就可用来思考题目的深层结构、发掘你的深层知识,进行难题中的逻辑推理。 

如此,必然比工作记忆被基础运算占用的孩子,要更加游刃有余。 

也有研究表明,多多练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更难的数学课上,拥有更好的表现。 

练习,能够让之前需要思考的任务,变得不用思考。 


练习,让你不再遗忘

除了让一部分任务变得自动化,练习还有一个妙用,那就是增强记忆力。 

不知你是否看过前段时间的娱乐新闻。

说一群明星在闯关,需要解二元一次方程,其他明星对此束手无策,而刚高考玩的关晓彤,不由分说解起了题,并快速给出了答案,旁边的众明星看得目瞪口呆,直呼关晓彤“学霸”。

此后,各种娱乐新闻中,关晓彤的“学霸”人设算是坐定。



但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开始拆台:二元一次方式是小学水平,只要高中毕业,学渣都会解,关晓彤能解这道题是情理之中,有什么好学霸的?倒是那些明星,连小学水平的题目都不会解了,那才是大跌眼镜。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 

那些不会解题的明星,即便有人不是大学毕业,但至少都上过高中,可为什么已经不会解小学水平的方程式了呢?

很简单,忘了。 

而关晓彤又为什么会解?

也很简单,因为她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进行过大量练习,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已经成为她大脑中“自动化”的任务,所以解起来毫不费力。

所以,至少从这个娱乐事件中,我们可以窥知一二:

长时间不练习,多简单的题目都能遗忘;只要不久前做过练习,做起任务来依旧记忆犹新。

威林厄姆教授在书中,也举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能够证明,持续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防止遗忘。 

第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是在过去3-16年中,上过一学期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学生有两组,一组是曾经结课时成绩为A的学生,另一组成绩则是B。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跟踪对比,并对其做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测试。 

结果显示,总体来说,成绩为A和B的学生,记忆保持得都不太好:3年后,两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记忆,都不到50%。

两组学生对比之下,成绩为A的学生记得更多一些,因为他们一开始学得好、记得多,所以记忆残留也更多。 

但无可否认,即使当时是学霸,如果长时间不碰课本,遗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说明,一时的努力学习,并不能防止遗忘。 


那么,什么样的人,在长时间以后,依然能保持更鲜活的记忆呢?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实验。 

这个实验中,被试是一千多名参与者,年龄不同,背景多元化,数学水平也非常不同。学者根据高中到大学数学课程的数量,将被试者分为四组——学过一门代数课程;学过一门以上代数课程,但没学微积分;学过微积分的人;学过微积分以上课程的人。 

随后,学者在同一时间,对四组被试进行了数学测验。

结果显示,越早上代数课的人,测验成绩越低,也就是说,时间越长,遗忘程度越高。

如果将四组被试的成绩进行对比,学过一门代数课程的人成绩最低,其次是学过一门以上代数课、但没学微积分的学生,但他们的遗忘程度都很高。 

而相比之下,上过微积分以上课程的人,无论是5年前上的课, 还是55年前上的课,记忆程度几乎都是100%。

也就是说,时间并没有导致这部分人遗忘数学知识。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比微积分更高阶的课程,需要你不断反复用到基础的代数知识,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反复练习、记忆,而如果练习时间足够久,那么自然忘不掉。 

所以,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成绩好坏,对于记忆的维持作用并不突出,因为如果学过以后不再练习,学霸和学渣都会以相同的速率遗忘;

而长期练习,才能维持新鲜的记忆,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 


练习,让你逾越天分的鸿沟 

上面这个研究说明,即便你是学渣,练习也能够为你带来不错的成绩。

而其他研究也证明,练习能够让你冲破天分的桎梏。

先天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从来都很微妙,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任何我们所认为的天才、神童,最终获得非凡成就、获得举世瞩目的人,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忍受过十分枯燥的练习阶段和平台期以后,才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并非基因和天分决定的。 

Hunter(1984)发现,先天认知能力与早期工作表现的相关性为0.5(相关度为0意为完全无关,相关度为1意为完全相关,值越小,相关性越差)。 

1987年一项研究证明,IQ与卓越成就之间的相关度很弱,这还包括我们认为很需要天分的音乐、国际象棋。

此外,Hulin(1990)验证,通过工作中积年累月的经验增长,认知能力与未来成功的相关度,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到0.1。 

这也印证了我们曾经的论点:

认知能力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工作初期的表现,却不能断言人们未来的成就,而经验和练习可以弥补认知能力的缺憾。 



高手的秘诀——有策略的刻意练习

 

那么,“长期的练习”,就是保持记忆的全部答案了吗? 

非也,因为练习也要讲究策略。

仅仅刻苦努力是不够的,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作一万小时的工人,经过无数次重复劳动也不能成为研究机械的专家。 

练习的质量,和练习的数量同样重要。


临时抱佛脚,根本不靠谱

高手的练习策略之一,就是分散练习。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考试之前如果临时抱佛脚,也许你能应付明天的考试,但不出一周,你突击复习的知识,一定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而能在考试以后还能记忆犹新的人,几乎都将学习任务放到了每一天,进行分散练习。 

也就是说,集中一次性学习4小时的人,效果还不如将4小时分配到4天,每天练习一小时的人。

刻意练习,绝非简单的“坚持” 

高手练习的其他秘诀,我们借鉴一篇非常著名的论文,发表于1993年,题目是《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获得专家级水平的过程中,刻意练习的作用),作者为瑞典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 

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理论。  

根据Ericsson,无论在哪一件事上努力,要想持续得到提高,刻意练习必须具备以下关键点: 

1、内在动力:你必须有内在的激励机制,内在的动力,并心甘情愿地为这件事付出努力,因为刻意练习会很枯燥,一点也不好玩,需要精神支撑为之坚持。能够长期刻意练习的人,必然是持续拥有强大兴趣和热情作为内部驱动的。

2、清晰目标:刻意练习最主要的目标,不是为了玩耍享乐,也并非为了短期物质回报,而是为了提高目前水平。

3、结构化、逻辑化:练习任务都是为了克服弱点而专门设计的,且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并非毫无章法的练习。

4、不断重复:同一难度、同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需要不断重复。 

5、增加难度:当熟练了一定水平的内容时,需要立即进入更有难度的内容,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进阶的环境中练习。研究证明,只有在你做不好的事情上不断练习,直到积累一万小时以上,才能帮助你成为顶尖高手 

6、要有导师:需要有导师的即时指导,最好每次练习都有导师在旁,记录孩子水平和进展,合理按照现有水平制定学习顺序,以便决定何时进入下一个更为复杂的任务,没有导师会大打折扣。 

研究证明,几乎所有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进行高质量的刻意练习,而且这些顶尖高手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不同老师的指导。刚开始只是技艺不出众的启蒙老师,随着水平提升,他们会师从更顶尖的导师,而且这些老师自己就曾是国际顶尖高手。


7、已有知识:导师指导孩子练习,还需要与孩子已储备的知识相联系,以便他们能顺利理解练习任务。 

8、即时反馈:导师反馈非常重要,孩子自己需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水平、程度和进展,导师还需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提供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如果没有反馈,学习过程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即使孩子对学习非常有兴趣、有动力,他们得到的提高也不会很大。 

9、父母支持:很多国际顶尖水平的大师,开始接触他们未来领域的年龄在3-8岁,他们的父母负责发现孩子的兴趣、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的激励和支持,对于孩子从单纯的兴趣过渡到刻意练习的过程非常关键。 

10、练习强度:刻意练习不是随便练练,而是需要全神贯注、保持高强度,直到力竭。 

11、练习时间:每天都要保证练习,3小时最佳,最好在上午。即使是非常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小说家,也无法一次性在4-5个小时内非常专注地刻意练习。研究表明,超过4小时的高强度刻意练习往往是低效的 

12、学会休息:高手不仅会练,还很会有策略地休息,因为睡觉时大脑会将学过的知识变为内化记忆,从而使人更高效。 

顶尖小提琴独奏高手每天平均练习3.5小时,每次练习分为三个独立时段,每个时段60-90分钟;而优秀但不卓越的小提琴家,则每天练1.4小时,其中并没有休息时段。 

以上条件需要全部同时满足,才能够成为刻意练习,少了一项都会让效果打折。 


标签: # 练习 # 的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