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桥
桥是一种架空的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在现代,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丽风景。桥是跨水行空的道路,也是闹中取静之幽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一桥飞架东西,也可连接南北;桥梁成为了天堑之通途。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
安济桥 (隋朝赵州大石桥)
中国的桥世界闻名。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位于石家庄市东南45公里处的赵县赵州桥,也称安济桥,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独占鳌头,更以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第一桥。安济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师李春监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该桥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大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
天安门前金水桥
在北京天安门太和门前,有一条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并列的石桥,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桥叫外金水桥)。 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最长最宽,为主桥,过去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五座石桥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栏板刻有云龙纹的纹饰,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位于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更显得素雅美丽。现在,天安门金水桥已是中国的世界遗产。
北京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 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洛阳桥
在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有一座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它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洛阳桥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所至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允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泉州的发展。
广东潮州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福建安平桥
在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的海面上,有一座著名的石梁桥,桥长2070米,因桥长约合5华里,因而又称为五里桥。这就是我国目前最长的石梁桥——安平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大桥开始动工兴建,历经14年,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正式完工。据1957年调查,桥长2070米,宽3~3.8米,建有桥墩314座。80年代初,人们又对这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进行大规模维修,现桥长2251米,比横跨长江的南京长江大桥正桥还长数百米。安平桥上建有五座亭子,在水心亭上,有1幅对联:上联是“世间有佛宗斯佛”,下联是“世上无桥长此桥”。安平桥不仅是我国最长的石梁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梁桥 。安平桥全部由闽南开采的花岗石筑成的,每两座桥墩之间用6~7条大石板铺就,石板长8~11米,宽0.6~1米,厚0.5~1米,每块重达3吨左右,其中最大的石板重达25吨,工程十分浩大。
漳州江东桥
久负盛名的漳州市江东桥古称“虎渡桥”,始建于宋绍熙年间(1190年),是一座十五孔梁式石桥,长1000米,宽6.6米,高30米,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江东桥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州的龙江桥合称为“福建四大石桥”,建筑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有显著地位,尤其是桥上的梁石最长达26.6米,宽、厚各1.6米,最重的近200吨,在古代科技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是如何开采、搬运、架设的,至今还是一个谜。2001年,该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十七孔桥
坐落在北京颐和园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梁。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奇趣造型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北端的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
西湖断桥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名气最大的要数断桥。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西湖的断桥究竟如何得名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的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
现在的断桥建于1941年,是一座独孔环洞桥。当积雪初融时,桥上的雪光融融,看去有似断如残之感。断桥是西湖观赏雪景之最佳处。一场大雪过后,只见远山银装素裹,近树灿若梨花,宝石葛岭堆琼砌玉,湖水晶莹朗彻,令人乐而忘返。
福清海口镇的龙江桥
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竣工于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历时十载。该桥东西走向,属座梁式石板桥,全长476米,宽4.6米,现存40孔,39墩,桥梁用长10米,宽0.8米的大型条石互相扣合,十分牢固,桥头还有一对实心石塔,塔高五米多,保存完好。海口龙江桥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桥称为福建省四大古桥梁。1961年列为福建文物保护项目。
无锡清名桥
无锡清名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因其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五亭桥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五亭桥中秋时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因此有徐凝的《忆扬州》一诗。五亭桥,古称“莲花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道: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侗族风格风雨桥
当代重庆朝天门大桥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古桥名桥不胜枚举。千百年来,桥梁专家用丰富的智慧创造了无数桥梁建筑的奇迹和神话,令国人引以为豪,也为世界桥梁史写下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