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写到的兵器,有多少是宋朝其实没有的
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把北宋末年的风云百态生动道来。但倘若较真下其中细节,却也常见各种“穿越”桥段,比如很多元明年间民俗风情,都被作者妙笔一挥,尽数安排到了北宋年间。就连北宋时限制极严,乱吃就有可能入罪,吃一顿更价格不菲的牛肉。《水浒传》里的宋朝好汉们,都能像元末时一样,走到哪里都能轻松吃。
但比这“吃牛肉”更让人有“穿越既视感”的,却更当属《水浒传》里的各色兵器。好些在小说里出尽风头的知名兵器,倘若真较真一下兵器发展史,却都是“提前”来到了宋朝:有的在北宋时还尚未普及,还有的甚至北宋时压根没出现。几乎都是元明时代的家伙。
比较典型的,就是下面几件兵器。
一、朴刀,杆棒
宋朝已经出现的兵器,比如,《水浒传》中的两件“明星”兵器——朴(Po)刀和杆棒,出场次数很多,使用的人也不少,像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等人都用过。朴刀全长1米2到1米5,跟大刀很像,不过朴刀最初却不是武器,而是务农器械。宋朝时,朝廷三令五申民间不得私造、私藏兵器,但民间打斗却常有,朴刀好歹也是金属器具,于是渐渐地成了一件非常方便携带的自卫或是行凶的兵器。
朴刀在宋代也叫“着裤刀”、“拨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安上把儿就成了朴刀。这在《水浒传》中,施耐庵有过详细地描述:“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杆棒在这里成了把子,其实,它也是一件流行于宋朝民间的基本兵器。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既廉价又简单,习武防身都不错。
挎一把朴刀,执一条杆棒,俨然成了绿林好汉们闯荡江湖的标配。
不过,《水浒传》中,也有在宋朝时还没有出现的兵器。
二、腰刀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短柄刀——腰刀。《水浒传》中,第十一回写到林冲时,就是“带了腰刀,提了朴刀”,遭遇杨志时,杨志也是“跨口腰刀,提条朴刀”,可见腰刀也是好汉们常用的兵器。而且腰刀有鞘,三十一回武松跨口腰刀,杀人之后“把刀插入鞘里。”
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常用的刀的种类,分8种名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其中,除了手刀为短柄刀外,其它都是长柄刀,各种刀还配有相应的图形,这中间并没有腰刀的影子。到了元代,蒙古骑兵常用的刀是短柄的环刀,元朝《宣和遗事》里,写汴京的巡兵“二百余人,人人勇健,个个威风......手持着闷棍,腰挎着环刀。”
腰刀应该产生在环刀之后,是明朝才出现的兵器。明朝的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里,记录了三种短柄刀,其中一种恰是腰刀——“长三尺二寸,柄短形弯,与藤牌并用。”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特别绘有腰刀的图式,还详细讲述了制造方法。
不仅如此,戚继光还把腰刀列为骑兵、步兵的常备兵器,在他编制的军营中,腰刀从几百把到上千把不等。这说明,在戚继光频繁军事活动的嘉靖时期,正是腰刀使用成熟的时期。
三、火炮
《水浒传》里,除了各种冷兵器,还出现了热兵器——火炮。在施耐庵的描写中,轰天雷凌振善于制造各种火药和炮具,他曾使用过三种炮:风火炮,金轮炮,子母炮。他的风火炮射程达14、5里,直逼近代远程大炮;他的一枚子母炮含49枚子炮,堪称古代的集束炸弹。这么厉害的大宋第一“炮手”在《水浒传》中一出场,就把吴用吓翻了,赶快将凌振“请”上了梁山。
那么问题来了,北宋真的有这么厉害的火炮吗?很遗憾,没有。北宋初朝,确实出现了火炮一词,据史料记载:“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而且威力也不小,并开始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但此时所谓的火炮,其实是以火药为动力,发射石头的武器,也就是投石机的进阶版。
到了元朝,蒙哥汗组建了元朝第一支专业的炮兵部队。经考古专家的研究,在内蒙古发现的,制造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的铜火铳,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火炮文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但可惜的是,“造法不传”。
火炮真正的大发展时期是明朝。据《明史》记载,明成祖平定交趾(今越南)时,得到神机枪炮法,回来赶快建了个神机营,专门研习。到了嘉靖八年,佛郎机炮被造出,又称为大将军,用于边镇。佛郎机,是当时明朝人对葡萄牙的称呼,因为这种火炮是在葡萄牙人的船上发现的,所以叫做佛郎机炮,也就是子母炮。不过明朝那会,还是“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也就是只能装5枚子炮,离49枚相差远着呢。而且,子母炮的制造是军事机密,它的样子不要说百姓无从知晓,就算是一名军人,如果不隶属于神机营,恐怕也难以得见。
凌振虽然是一代制炮专家,但在《水浒传》中却只是一个配角,除了开始的惊艳亮相,在好汉们攻城拔寨的战斗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他的火炮基本沦落成联络信号,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施耐庵发挥了巨大的军事想像力,得出子母炮的形制,却缺少具体实战经验的一个佐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