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证原理的分析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永远 forever
桂枝汤证原理的分析

《伤寒论》中有很多与桂枝汤相关的的条目,陈述了许多桂枝汤的功用,例如调阴阳,和营卫,治疗太阳中风等等。统观全文,关于桂枝汤证做一个概括的话那就是,无论中风、伤寒还是杂病,只要审系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为了深入了解桂枝汤,下面对其证候、组方和服药方法一一进行分析。

一,证候分析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 主要是在说明疾病的病位,太阳主管人身的最外一层皮肤肌腠,又主管从头到脚的太阳经脉,以及与太阳经脉相连的脏腑器官,这就是太阳的管辖区域,在这区域内正常功能出现紊乱就产生太阳病。

纵观疾病的发展过程,有两种受病途径会造成太阳管辖区的疾病。一是表直接受病,因为太阳主管人体的最外一层,疾病最易从皮毛侵袭,因此发病第一步就会呈现出太阳病。二是里病外达,里病的气机向外发展时,若进入到皮毛腠理和太阳经脉也会引起像太阳病的症状,这就是通常说的具有太阳证的杂病。

太阳病根据症候表现特点的归类分为三种,伤寒、中风和温病。

人受病后恶寒怕冷,就像冬天因天气寒冷而怕冷一样,所以把造成这种恶寒症状的邪气命名为寒邪,寒气又主郁闭因而闭塞毛窍不出汗。这种以恶寒和无汗为特点的太阳病叫太阳伤寒,太阳管辖区域被寒邪所伤的意思。

另外,太阳病有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一组病证。发热属于阳,但有汗出说明阳气没有郁闭反而在涣散,随气机涣散而来的是阳气的不足,因此一旦有风夺走皮表热量就会怕冷,以上致病特点与自然界的风的性质相似所以称为风邪造病。出汗导致的表皮怕冷,得病的地方不在肤表而是引起出汗的表皮内部的腠理,这如同被箭射中一样,虽然箭的确是由外而入,但是快速经过皮毛射中内部器官,损伤最重的地方内里而不是表面,所以把这种得病形式叫 中 ,邪气的特性又属于风,统称中风。太阳的皮毛腠理被风邪射中,直接引起内部腠理的功能异常之意。

太阳病还有一种类型叫做温病。内经云: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是以前藏于内的寒邪逢迎气机上升时达于外,主 收引 的寒邪,因受到从里到表外发的气机影响,停滞的性质转变为 炎上 特性热邪,外发于太阳管辖区域,就形成了发热为主而不恶寒的太阳病。它的形成像杂病一样是以前疾病影响到太阳,与从表开始受病的太阳伤寒和中风不同。又因温病无恶寒或恶风,与桂枝汤证好鉴别,在这里不再详论温病原理。

总之,太阳病要么是伤寒和中风那样邪气从人体的外部发病,要么是里病的转化到了太阳的部位,表现出的症状不离皮毛、腠理、太阳经脉以及经脉相连的脏器。

头痛 ,太阳经脉行经头部,各种邪气的干扰造成经气运行不利,因此导致了经脉所行部位的疼痛。可是太阳经脉巡行是从头至足贯穿全身,可为什么桂枝汤证主要强调头部的疼痛呢?因为桂枝汤主治肌腠疾病,腠理是人的外层,里外关系相应上下关系,外和上属于阳,里和下属于阴,因此主治太阳外证的桂枝汤善于改善上部症状,头在上足在下,自然治疗头痛是桂枝汤主要功用。

发热,汗出,恶风 在前面讲到太阳中风证时提到过部分机理,太阳中风证属于邪实的情况,因为阳风扰于肌腠,腠理气化加快就会发热,风行涣散肌腠供应皮毛的热量不能久留,因此毛窍不能固所以汗出。因于邪,肌肤之阳热消耗加快,加之遇外风皮肤热量夺之更甚,气消散多而补充少故现恶风症状。另外桂枝汤证也治疗肌腠虚造成的腠理阴阳失调证, 阴虚则阳盛 故腠理的热自发,还有阳气也弱不能 卫外而为固 故汗自出。汗、热皆出加重虚证,虚则不能温养,因此更加恶风怕冷。可见桂枝汤是无论虚实,只要病在太阳肌腠,都能调和其阴阳,见虚则补之,见实则泻之。这就是桂枝汤证的总的机理。

二,方药分析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味辛性温发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病入肌腠一定是腠理空虚, 形不足者,补之以味 ,辛味入肺,肺又主皮毛,因此桂枝能引精气入肌腠。药用桂枝取用植物的枝条,枝条中蕴藏着生机,具有向上、向外伸展的趋势,另外桂枝还要 去皮 ,皮是有固摄作用的(有句话叫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没有皮的树木水分蒸发太快,营养和水无法输送到绿叶,叶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再生营养,植物的根部也快速的凋亡。所以发挥固护作用的植物皮是,保证植物内部正常循环流通的重要保障。),去了皮就去掉了所有固摄能力,只取了桂枝的向上的发散特性,没有一丝收敛功能。这样的桂枝就能把引入到肌腠的精气再向外输布到虚弱的皮毛。

白芍,味酸苦,气平微寒,可升可降,在桂枝汤中与桂枝相比,白芍主收敛。芍药入药的部位在植物的根部,根是植物由土壤中吸收的营养汇聚的最多的部位,所以收敛功能最强。味酸入肝脾两经,此二经虽属阴经主藏,但都以疏泄和输布功能为辅,都能藏中有升,因此有芍药一味,既能填精于肌腠,又不妨碍腠理的正常发泄。

芍药和桂枝两味药,一个主发散一个主收敛。白芍酸属东方,东方敛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生发正气。桂枝辛属西方,西方发散的目的是为了凝聚,凝聚正气,发散邪气。可见每味药里也都有散和敛的功能,桂枝也不是纯散不敛,芍药也不是纯敛不散。白芍收敛是为了生发,输送更多经气给腠理和皮毛,桂枝发散是为了收敛,消散腠理的邪气,凝炼浮越的阳气。生中有敛,敛中有生,这就是调和阴阳的原则。

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药是来调帮助调和桂枝和芍药。这三味均属,桂枝白芍是一东一西。其实均属中也分偏上和偏下,姜在下是根茎,枣在上是果实。在上属阳,但因为是果实也具有凝聚的作用主收敛。在下属阴,根能凝聚,茎却能发芽主生发。大枣、生姜在中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配合桂枝、芍药一上一下一东一西。甘草则益其脾气,帮助腠理调和阴阳。腠理属于肌肉,而肌肉又由脾所主,益脾就等于是固其腠理之根本,精气充实则虚实之病皆消。

可以说桂枝汤的组方是极其严密的,没有任何一个药物作用是重复的,而且一味药尽可能地发挥多重功效,如桂枝既能向外输送正气也能驱赶邪气,芍药既能把脾中精气散入腠理又能收敛防止肌腠过度气化等等。药物与证候的完全相应原则和用药最精良化原则是经方的组方原则,这就是经方效用千年不衰的关键所在。

三,煎服法分析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啜热稀粥 是唏溜唏溜得把粥往里吸进的意思,不是咕咚咕咚地喝。因为粥温度较高有点烫只能啜,不能大口灌进。啜热粥一升余是为了帮助方药的发散力量。粥为谷物能益脾气补充了汗液的来源,粥热其性能帮助汗液外泄,攻补兼施以达到最快速的驱邪作用。

然后 温覆令一时许 盖着厚薄适度的被子等待一两小时,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全身微微出汗效果最好。非小汗不效的原因是,小汗出才能说明 阴尺 可以正常输布精气,汗液有来源,另外中肌腠的邪气已解,从腠理到皮毛的出汗通路正常宣通, 阳寸 得精气后阳气由浮转潜,不再外耗故只小汗出即止。

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不能让汗像流水一样淋漓流淌,若这样病必定不除。出大汗说明,寸阳浮无所改善,元气仍外散过多,进而加重内里亏虚,虚证不能胜邪,邪不能去,反内陷于里,导致病情加重。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如果服一升小汗出,就千万不需再服。绝对不能因为患者自己想巩固疗效,或因不愿浪费剩余的药物而继续服药。药物不像食物那么中和可以多吃,药物是有偏性的,偏性即毒性,一旦误服必定导致灾殃,轻则病不愈,重则促命期。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若服一升未出汗,就接着再喝三分之一,再啜稀粥,继续捂着被子出微汗。若还不出汗,缩短原先两个小时的服药间隔,一小时后再喝一次,半天内把整剂三升药喝完。如果病重就白天黑夜都要喝药,可是医生一定要在病人身边随时观察,以避免用药过量。喝完一剂病不去,就接着喝第二、三剂。这么详细谨慎的服药方法是为了避免用药过量而设,完全遵循了内经的 病去药止 治疗原则。

服桂枝汤时要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意思就是说禁止冷饮、冷食,禁服年糕等粘滑食品和高营养的肉和面,以及各种刺激性食物、酒和臭豆腐等等。此类物品均为不易消化的食物,较大量的消耗胃气。若为了消化以上食物消损胃气的话,太阳的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于阳明,病情反而会加重。前面提到服桂枝汤时要啜粥,热粥除了助热气以外,还能补充水谷以增强阳明气。因为粥是已经煮烂的食物,相当于已经消化差不多的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它只需少量能量,因而脾胃正气的消耗就会减少。并且粥能补充水谷,使正气增加能更好地去邪气,可谓一举两得。而以上六种禁忌食品则功能与粥相反,消耗大量胃气,使肌腠的根基脾胃空虚,不利于腠理正气全力以赴歼灭邪气,甚至还帮助邪气内陷,所以以上六类食品是不仅是桂枝汤证的禁忌,是所有外感证的禁忌。

纵观桂枝汤证的证候、组方和煎服方法,没有任何一步是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制定的,真可谓丝丝入扣。这就是经典著作的特点 一字千金 ,逻辑关系明确,只有学习经典著作才能探求的中医学至真的真谛。

标签: # 桂枝 # 腠理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