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散手的对抗训练(八)近身训练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仙醉红颜泪
太极散手的对抗训练(八)近身训练
  当下我们看到的推手,一般被分成三类,一类是“表演推手”,它出现在太极拳套路的集体表演中,有一定的健身和观赏价值;一类是“摔跤推手”,之所以被懂推手的老师称之为摔跤,是因为这种推手的对抗形式,脱离了太极拳的特性,更像“摔跤”。还有一类是“功守道”推手,这是马云和李连杰老师新推出的推手项目,两位老师希望把它推进奥运会。

 

无论是“表演推手”,“摔跤推手”,还是“功守道”推手,都和祖先传承下来的推手,有本质的区别:

 

1)传承下来的太极拳推手,其核心是八法五行十三势,在推手的训练中要体现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劲法,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个步法。这八个劲法和五个步法,被称为太极拳十三势。

 

前面的三类推手,都不能体现传承太极拳的八法五行十三势。

 

2)传承下来的太极拳推手,在对抗的程度上,允许一方完全模拟实战,即所谓的三个任何:可以让一方,在搭手后的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技术,攻击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

 

这“三个任何”,确定了太极拳推手训练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接手近身后的实战原则。只有把这个实战原则,贯穿太极拳推手训练的至始至终,才可训练出适应实战对抗的“听劲”,和适应实战对抗的“丢打,挤打,沾打,化打”。

 

前面的三类推手,都没有“三个任何”这个原则,这样就使它们远离了真实的武术搏击,即便是“摔跤推手”和“功守道”推手,也因为太多的规则限制,使得其对抗训练局限,脱离实战需求。

 

3)传承太极拳推手,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按攻防双方的攻击“部位”区分,可分上盘攻防的左右分阴阳,下盘攻防的上下分阴阳。具体来说,是攻击方训练“听劲”体系下的左右分阴阳和上下分阴阳的攻击,防守方同样训练“听劲”体系下左右分阴阳和上下分阴阳的防守;

 

如果按攻防双方的“劲法”区分,又可分为攻击方训练“听劲”体系下的“丢打,挤打”,防守方训练“听劲”体系下的“沾打,化打”。

 

另外,攻击方的“丢打,挤打”,需要揣摩对方的“听劲”,通过“听劲”巡查对方瞬间出现的“断点”,来捕捉战机发动攻击;而防守方的“沾打,化打”,则需要保持“听劲”的灵敏和“掤劲”的充沛饱满,和脚下的活步“双轻步”的持续,来应对对方随时出现的上下盘的“丢打,挤打”。

 

这种对攻防技术的细化,使得传承太极拳推手的技击训练目标清晰,内容具体,劲法明确,可操性强。这个在具体训练细节上的传承,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

 

4)传承太极拳的推手,在训练过程中,对抗双方是在上盘打轮(八个劲法),下盘活步(五行步法)的情况下,允许攻击方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技术,攻击对方的任何身体部位的。所以,传承下来的真实的推手训练,对拳手的太极拳基本功要求极高,同时,训练效率也极高。太极十年不出门,指的是培养出像杨露禅那样的绝世高手。

 

传承太极拳推手,强调对“冷劲”(冷手)的运用和防守,这对接受训练的攻防双方,都是一个良性的刺激,实际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训练出适应实战需要的各种劲法。

 

反观“表演推手”,谈不上八法五行;“摔跤推手”,完全牺牲“正门”(暴露面门不予以攻防),用一些不规范的捋法和按法,已经和摔跤没有差别了;“功守道”推手,进了一步,但是其规则中限制了“反关节”技术和“丢打”技术的使用,也使其远离真正意义上的推手。

 

真正的传承太极拳推手,不但训练方法系统科学安全,而且训练效率极高,技击性极强,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们先人的技击智慧。

 

太极拳有它曾经的辉煌,甚至在民国时期,都有非太极拳不练的说法。太极拳当下的低落,不是传统武术的问题,而是一些人利用传统武术骗人的问题,还有就是技击武术自身的传承问题。

 

体制内培养出来的武术运动员,只懂套路武术,不懂技击,但是他们被体制批量培养出来,多年来持续地弘扬和传播着没有技击能力的套路武术。民间凤毛麟角懂技击的老师,生存在体制外,完全是业余教拳,且普遍高龄。

 

真正的传统技击武术,不是弘扬的问题,而是拯救的问题。要想让它传承下来,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到那些生活在民间,真正懂传统技击武术的老拳师身上。当下的老拳师不上网,不用智能手机,更没有能力出书立著,但他们是中国仅存的真正懂技击武术的人。

 

愿真正的技击武术,在中华大地永远地传承下去。

(待续)


温哥华-国庚起太极散手 老沙

标签: # 太极拳 # 技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