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老校园(廿六)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走进上海老校园(廿六)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复大学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6月3日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两国于1920年开始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校址联合办学,校名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6年,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被接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4日恰逢星期六,在长宁、徐汇区的几个经典老建筑看了一整天,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第二天星期天,再次来到这里,又看了些还在开放的老房子、上海市的保护建筑。回家途中路经上海理工大学复兴校区,正好碰上学校的开放日,运气不错,总算有机会走进了这所已又百年历史的老校园了。
学校的的主干道,贯穿校园南北。
走进学校,首先看到是靠近校门右侧的现作为学校图书馆的经典老房子。原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工科讲堂。
矗立于我眼前的是一栋坡屋顶的二层红砖木建筑。建筑入口处门廊连二层阳台突出檐口,成独特的弧线形山墙面,德国普鲁士建筑风格,
这幢大楼无论从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和历史的角度观察,都蕴含不少历史文化沉积,是上海近代的优秀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1912年6月,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开学。同年8月20日,校方开始为工科讲堂设计建筑图样。据考查,其图纸由来自德国洋行德国建筑工程师卡尔·培台克绘制,模型由工厂监督制定,构架完全仿自普鲁士皇家机械学校。1914年,落成并开始启用
走进大楼,内部结构也极具欧陆风情。
大楼内造型独特的拱形门廊 ,显得空间宽阔。
经典、华丽的的扶梯,极富有艺术感。
形状各异门窗上彩色玻璃,不知是否是原始的东西。
大楼走廊非常的宽阔,地上的马赛克地砖历经百年花纹依旧清晰可见。
外墙结构完好如初,线条清晰。
此雄伟的大楼虽年已近百,但保存完好,风姿犹存 ,一些市民婚礼当日,也纷纷到此取景留念。
钟楼是1909年建成的德式建筑,象征学校的精神——时不待人。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时期,曾经作为工厂管理室和图书馆。21世纪,是学校校办研究所所在处,并命名为“科技楼”。2006年为迎接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重修修缮。
德文科讲堂于1909年建成,是一幢两层的西式小楼,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法国院长住宅,曾经是上海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等机构的办公楼。
现为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等机构的办公楼。
再往前走是现在学校的主教学大楼,学校的教学、实验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建造于80年代 ,也是整个校园的中心。
教学大楼对面是建于1911年的第二宿舍楼,该宿舍在中法国立工学院和“国立高机”时期曾经作为教职工宿舍,20世纪80年代增建假三层;第二宿舍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女生宿舍。
第二宿舍前有一块不是很大草坪,但在不是很大校园里,就显得非常的出彩,彰显迷人的校园风采。
这是一幢造型典雅的建筑,建成于1911年的医预科讲堂,当时医预科讲堂内设生理教室,讲授解剖学与生理学,兼放教材、标本、图书等物。
解放后,1954-1982年,这幢楼是学校图书馆馆舍;20世纪80—90年代,又成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卫生所所在处。后为上海理工大学电气学院院楼,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管理办公室、复兴路校区综合办公室。
位于校园最南端的第三宿舍,建于1914年,抗战时期曾一度为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所占用,接收后一直为学生宿舍。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男生宿舍。
此幢西式建筑是学校的第四宿舍,位于学生食堂东面,由上海绅商捐助,于1915年开始建造,1917年1月落成,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第四宿舍为大学生宿舍,称为“A舍”;抗战时期,第四宿舍也被其他机构占用,接收后一直为学生宿舍,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女生宿舍。
为表彰建造第四宿舍楼的捐助者,福沙伯校长特地在宿舍底层的墙端立了一块捐赠碑,上面镌刻有捐助绅商的名单及捐款数。这就是当年镶嵌在该宿舍楼底层中间过道的墙壁上的捐赠碑。
大楼底层的有一裙房,现为英式茶餐厅。
英国乡村酒吧风格。
站在这里,感觉到了19世纪的乡村小酒馆。
和宿舍楼几乎合而一体的学员餐厅。
学生餐厅倒是相当现代化的。
当年风雨操场也已经现代化了。
彩色塑胶操场看上去就是醒目、漂亮。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校园内的树木都长成参天大树,使得很多老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遮挡,不容易看清整个老建筑的全貌,遗憾之余,突然想的应该到高处去看一下,也许可以看到更多的精彩,于是就爬到学校最高点的教学大楼的六楼,俯瞰这些上百年的老建筑。 从高处看,第二宿舍的增建假三层一目了然。
学校东面的文化广场,白色的流线型建筑非常漂亮。
经典的欧式风格的第四宿舍,从空中看更完美。
大屋顶的医预科讲堂,造型典雅。
与网球场相辉映的第三宿舍。
从这个角度看,由第三、第四宿舍楼和医预科讲堂组成的普鲁士建筑群,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一城市。
往校门方向看,右边的建筑是原来学校的校内工厂,1989年已搬迁至莘庄。近处灰色屋顶的房子是原德文科讲堂。远处的就是学校最为经典的优秀建筑工科学堂。
教学大楼内的一间普通现代教室。
大楼内的一张海报叙说了一战以后,中法共同接管德国人创办的学校的情况。
学校外籍教师和学生纯英式教学互动。
学校应该每年多举办几次校园开放日,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优秀古典建筑。
在风雨中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且面积不大的这片校园,其具有普鲁士风格的经典建筑群与上海当下现代化的大楼交相辉映,已形成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