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历史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予我
解放碑历史

  重庆解放碑曾三易其名,尽管它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它的历史文化却因跨越两个不同时代而显得非常厚重。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能讲出解放碑历史的,大多是民国时出身的一代人,而新中国之后出身的人,对它的历史不仅知之不多,还认为它就是重庆解放的一座历史丰碑。

其实,重庆解放碑从修建至今才74年,在历史长河中,它只是一瞬。但它在中国近现代的巨变中,则三建其碑、三易其名,反映了近代中国两次重大历史变迁。?

纪念碑旧影

抗战时中国人的精神堡垒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突袭国军,史称七七事变。自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极为险恶的形势下,民国退守重庆。但日军紧追其后,从1938年2月起至1943年8月,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在极为险恶的形势下,民国总统蒋介石,为了鼓动全民坚持抗战。为了树立全中国人同仇敌忾的精神,坚定对日长期抗战的信念,于1941年12月,在重庆市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即市区都邮街广场,一个被日军用炸弹爆炸形成的大弹坑上,建起了一座“精神堡垒”,意指坚持抗日的精神丰碑。堡垒为一炮楼形状的木结构建筑,按照市制单位计算高为7丈7尺,寓意“七七”抗战。建筑外表涂成黑色,以防日机轰炸。柱底朝民族路方向有“精神堡垒”4个字,另外三方,分别写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顶部设置一口大瓷缸,内贮棉条燃油,遇有重大集会,即点火助威,烈焰熊熊,表明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昭示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

“精神堡垒”,是74年前日本大举侵华的产物,也是大轰炸重庆的产物。据百度百科记述: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日本人的狂轰烂炸,给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带来深重灾难,其中三九年的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四一年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尤其惨烈。但灾难并未让中国人丧失抵抗的意志,战时首都重庆愈炸愈强,中国人的意志愈炸愈坚,日本陆军航空队负责轰炸的远藤三郎少将,最终无奈地向军部递交了“轰炸无用论”的报告。

在如此险恶的大轰炸中,精神堡垒每天还要升降旗帜,山城人民常在旗帜下发出铿锵誓言:宁可家破人亡、血肉横飞,也绝不屈服,与日寇抗争到底的意志永恒。这就是当时的“精神堡垒”。《大公报》说它象征“为一坚强战斗体” ,宣示着陪都重庆和抗战到底的顽强精神。

当时,从沦陷区进入重庆的抗战将士和难民,看见“精神堡垒”,抗日信心大增。从重庆出发的抗战将士,也都要在“精神堡垒”前宣誓,以鼓励信心和力量。

1942年1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公开宣布,盟国第一最高区域统帅部成立,并下设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曾经四次赴华的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自此,中、英、美、苏四国成为反侵略中心,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

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后的蒋介石,同年10月10日下午4时,在“精神堡垒”前向世人宣布:英美两国发表声明,自动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在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只是英国有所保留,不放弃香港和九龙);与此同时,还决定给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提供大量的租借物资。喜讯传出,全国同胞乃至全球华人群情激奋,抗战士气大震。

抗战胜利后的纪功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也随之结束。重庆各界及广大市民得知喜讯,数十万人潮水般拥向“精神堡垒”和较场口广场,欢歌笑语不断、鞭炮鼓锣震天。在欢呼庆贺的人潮中,民国著名影星金山、赵丹也抑制不住对抗战胜利的喜悦,赵丹索性在地上打滚,结果还撞坏公信拍卖行的橱窗玻璃,留下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疤”。到了夜晚,狂欢的人还是不愿离去,4盏水银灯把“精神堡垒”照射得雪亮,人们通宵达旦狂欢,自发的庆祝抗战结束的活动一直延续到9月上旬。

时任重庆市市长的张笃伦,于1946年10月9日在会议上,提出并决定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纪功碑由重庆市都市计划负责设计,天府营造厂承造。耗资2.17亿元,全部改用钢筋水泥建设,即使在10米内投掷500磅炸弹亦无法摧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

纪功碑于1946年12月动工,1947年8月落成,八角柱形,外饰浮雕,碑高27.5来,内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方位仪和了望台。

碑的正面,面向民族路,镌有“抗战胜利纪功碑”7个镏金大字,落款书写“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庆市市长张笃伦。”

碑座有石碑8面,铭刻国民明文规定重庆为陪都的全文。美国总统罗斯福1943年赠给重庆市的卷轴译文也铭刻在“胜利走廊”的墙壁上。

“抗战胜利纪功碑” 建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其目的是提醒国人,8年抗战的殊死拼搏之不易!重庆作为陪都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可贵!得来百年抵御外敌胜利之伟大!

市长张笃伦说:“纪功碑不但说明了抗战胜利的光荣,而且更保证了今后建国的成功。打败了日本,是中国的功劳,所以才有建筑此碑,以永垂纪念。当我们重庆遭受残暴轰炸的时候,美故总统罗斯福曾赠卷轴,向陪都市民表示敬意和慰问。1944年5月17日,罗氏亲笔书写道:‘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

堂堂陪都重庆的抗战胜利纪功碑,是中国唯一一座全国全民抗战胜利纪功碑,是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是整个的丰碑。

共和国建立后的解放碑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抗战胜利纪功碑”曾是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历史丰碑,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它却被改头换面成了“人民解放纪念碑”。

1949年10月1日,成立。陪都重庆也于11月30日“解放”。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原来所有碑文被全部铲除,内外装饰一新,并由时任西南军政主席刘伯承将军题字,将碑文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成“人民解放纪念碑”是历史使然。但堂堂抗战陪都重庆,留下全国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被抹去,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记忆的遗憾。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不断有市和提出议案,呼吁恢复解放碑原貌,因为它是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是全国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是中国反法西斯抗战胜利的丰碑,它象征了中国人民一改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时的软弱,而是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同仇敌忾与众志成城的精神再造与重塑,唤起了国民走向国家重建,民族信心重建的国民力量。

为此,我也强烈呼吁:我们当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敬请早日恢复全国唯一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

作者:山月。来源:共识网 2015-08-15?

 黎抡杰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

抗战胜利纪功碑设计师黎抡杰?

重庆解放碑前身是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被改为现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要求恢复“纪功碑”原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是,纪功碑的设计师黎抡杰(1912-2001),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宣传家,却鲜为人知,连建筑史研究者都没见过他照片。

寻觅真容

早在1994年,建筑史学者赖德霖已将黎抡杰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现代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宣传者之一”(《中国建筑业年鉴》,1994年,第496页)。后来,又进一步称之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极其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宣传家”(赖德霖:《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第146页)。

广州的建筑史学者彭长歆注意到,正是黎抡杰设计了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近代哲匠录》,2006年,第71页)。建筑史专家一直在寻找黎抡杰的照片,但却毫无结果。

在广东省档案馆里面,我找到了黎抡杰的履历表、调查表,但没有照片。档案记载:

黎抡杰,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家住永汉南路(今北京南路)德佑坊8号,1937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并留校任助教,而后随勷大工学院转到中山大学工学院。

黎抡杰在哪里念的中学?档案并没有交待。

笔者在广州市一中校刊《市一中学生》里,发现了黎抡杰的名字,还有他写的文章,并从该校第二届《毕业同学录》中,找到了黎抡杰和另一位建筑大师莫伯治的照片。

在广州市一中期间,1930年,黎抡杰被选为学生自治会民众教育股干事,兼平民教育主席,具体工作是利用学校课室开办民众夜学(夜校),招收失学少年入读。黎抡杰讲授“常识”一科。

到1931年4月,广州明令夜校要由市立中学当局直接承办,不再假手学生会,黎抡杰随即辞去主席职务,并编制了一份长达111页的报告,包括学校概况、职员分配、教务概况、训导概况、历次会议记录、历次报告呈文、预算书、决算书、毕业生名录等,可见他做工作的认真程度。?

新建筑的旗手

黎抡杰1932年夏从广州市一中毕业,1933年秋才考上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在勷勤大学名师的熏陶浸润之下,他和同学郑祖良一起,迅速成长为中国“新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言人。

他们两人的恩师林克明,可算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山祖师。林克明早年留学法国,在实习阶段敏锐地吸收了欧洲新兴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随着科技进步加速,古典建筑繁复拘谨、不切实用、造价昂贵的缺点逐渐显露,现代主义思潮主张从功能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以简洁明快、经济实用为主要考量,打破学院派的条条框框,创造适应新时代的建筑文化。

林克明主持规划和设计的石榴岗勷勤大学校区,是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试验场。1932年,林克明以广东省立工专建筑科为基础,筹建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3年5月,他在校刊发表《什么是摩登建筑》一文,系统介绍“摩登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的由来、本质和特点。

在勷大浓烈的现代主义氛围中,黎抡杰和郑祖良这两个同学兼室友,勇猛地跳入新潮流之中。1935年郑祖良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新兴建筑思潮。1936年7月起,郑祖良、黎抡杰等被派在本校工程处实习,参与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建筑群的施工监理工作,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领会林克明的设计思路。

1936年10月份,勷勤建筑系7个学生利用设计中山县模范监狱方案获得的奖金300元,创办了《新建筑》杂志,由黎抡杰、郑祖良担任主编。《新建筑》的口号十分响亮:“反抗因袭的建筑式样,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

黎抡杰、郑祖良成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主要代言人。1937-1947年间,黎抡杰完成宣扬新建筑的文章9篇,单行本著作7册;郑祖良的著述数量也不相上下。两人成为这一时期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双子星”。

在外患日深的年代,被迫高扬民族主义旗帜,提倡造价高昂不切实用的“中国固有式”建筑,黎抡杰、郑祖良的大声疾呼,未能得到良好的回应,只好转向防空建筑、陪都城市规划的研究。

人碑俱老

1940年4月,黎抡杰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前往重庆与郑祖良会合,次年,《新建筑》杂志在重庆复刊,仍由黎抡杰、郑祖良担任主编,并组织新建筑工程师事务所。两人相继进入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1946年,黎抡杰进入陪都建设计划,任工程师。在这里,他接到了设计纪功碑的任务。

1947年,黎抡杰以“黎宁”笔名在《新重庆》第1卷第3期发表《抗战胜利纪功碑之建筑》一文,称:“抗战胜利纪功碑自去年十二月兴工,今年八月完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性之唯一性纪念建筑。纪功碑的设计是八面塔形的高层建筑,由三个部分组织而成,第一部分是碑台,第二部分是碑座,第三部分是碑身及其瞭望台……碑身高度为二十四公尺,由四公尺直径之圆筒构成,内部圆形,外部则为八角形。每角边缘以米黄色面砖铺砌。内有悬臂旋梯一百四十步,可升至瞭望台。瞭望台较底部为宽,直径四公尺五,可容二十人左右登临游览……”

纪功碑实际在1947年8月建成,10月10日剪彩。纪功碑所刻碑文共5篇,此前的报道只提到国民令、吴鼎昌《抗战胜利纪功碑铭》、张群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没有提到的两篇,一篇是《陪都各界庆祝恭送主席胜利还都纪念》,另一篇是重庆市长张笃伦的祝寿颂词,文末曰:“瑞霭阳春,实逢周甲。嵩祝遐龄,衢歌大业。猗欤盛哉,中兴领袖。华夏腾欢,普天同寿!”颂词写于1946年11月,而该年10月31日,正是“蒋主席”六十大寿之期。

1945年,黎抡杰的老师过元熙设计了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1946年,黎抡杰设计了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这两座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建筑,竟然出于一对师生之手,也可以说是巧合了。

1949年前后,黎抡杰定居香港,至2001年去世。彭长歆访问过黎抡杰的侄子黎式强,知悉黎抡杰在香港未能继续从事专职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以打散工维持生活。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专业界非常注重留学经历,内地普通大学的本科生,很难获得执业或从教资格。

从与彭长歆教授的电话交谈中,我领会到,设计纪功碑的“污点”,正是黎抡杰执意离开内地的考量因素之一。纪功碑纪念的是为抗战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所有中华儿女,但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随时会被理解成为蒋介石、国民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既然,为天安门广场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梁思成,也免不了遭受无数次批斗,那么,黎抡杰的滞港不归,甘于平淡,与他提倡现代主义建筑一样,未曾不是一种先见之明。(

标签: # 建筑 # 重庆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