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路上的水晶宫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乌鲁木齐路上的水晶宫

1977年我参加吉林省小说学习班,我拿出了一部好不容易写好的一万字的小说,当我念完了小说,紧张得抬头看他们时,他们一个都不吱声,一看情况不妙,顿时没信心了。


好半天《吉林文艺》小说组组长李一老师说了一句话:“精神可嘉!”


但是接下来他说:“你的这部小说内容空洞,没有生活,但是有一个细节很好,就是那块能测天气的石头很有意思。”


这块石头是我在乌鲁木齐路的一家资本家家中看到的。


他家就是文化大革命中轰动上海的“水晶宫”。家中的墙壁、房顶全用水晶玻璃镶嵌的;卧室里放着一块“晴雨梅花石”,遇到雨天,这块石头就会冒出水气。当时我印象特别深,所以就把这个细节加了进去。


徐汇区的乌鲁木齐路在我的记忆中很熟悉,因为每天到中学都要经过那里,虽然这条路不长,可是很出名。这里住着很多有钱的人,尤其是乌鲁木齐里,乌鲁木齐中路179弄。在安福路、五原路之间。初名以麦琪路得名,民国32年(1943年)麦琪路改名迪化路后,曾名迪化里。


原来以为乌鲁木齐里的人很有钱,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件轰动上海滩的“”事件让我们见了大世面。


当年我是逍遥派,我们不上课了,因为没有参加红卫兵,每天在家里偷偷的看书,这是唯一的消遣,同学也不大来往了。没有电视机、手机,也没有几家人家订报纸,只能从无线电台里听到国家正规的新闻。外面也有很多各种小道消息,老百姓的口传很有一定的市场。


一天,大家都神秘地相传:“乌鲁木齐路上有一个精致无比的水晶宫。”


“什么叫水晶宫?”我好奇地问。我只知道西游记里的水晶宫,怎么家里也有水晶宫。


“现在门开着,可以进去看的,”一位邻居告诉我,我很好奇,就一个人去了看热闹。


在靠近五原路乌鲁木齐路上的一条弄堂旁,有一栋很不起眼的房子,中学同学就住在弄堂里,想叫她去,她没有在家,我只好一个人进去。


大门敞开,没有红卫兵和造反派看门;也许造反派们,想让大家都来共睹资本家的真面目,一堂阶级斗争的教育课,所以谁都可以进去。


后来弄堂里的同学告诉我说,原来房子外面有一道很高的围墙,所以住在附近的人不知道里面是这样的富丽堂皇。


里面有个漂亮的庭院,两旁长满了鲜花奇草,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进了大厅,吓了一跳,一张虎皮铺在在客厅,看起来还是很威武的,红木的太师椅还在,还没有搬走。


虎皮是绿林好汉或皇家大厅的装饰品,这家人家一定非常的有钱!上了楼,更是目瞪口呆,家里的红木家具很气派,墙壁周围都是水晶玻璃,连房顶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床前有一个装饰台,上面有一个紫檀木的玻璃架,里面放着一块造型奇异的石头。


这时一个年纪大的爷叔的人在身边说,这是一块“晴雨梅花石”,遇到雨天,这块石头就会冒出水气的。


于是大家都围着他,他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这可是老古董,全上海没有第二块,比金子还贵,是无价之宝,主人是一位喜欢收藏古董的老板。”


“你很了解他,他有几个老婆?”有人问。


“有七个老婆,小的才三十多岁,大的和老头子年龄一样大。昨天她们都被造反派押走了,她们都是寄生虫,不劳动在家里享受!”那个男人很愤慨。


“你怎么都知道?”有人问。


“我听来这里的造反派说的。”看来,这个人好像就住在附近。


因为这一次的印象很深,所以我就将看到的细节写到了书里,没想到老师为了这个细节还表扬了我。


这次要写这部书,又想起了这件轰动上海的事;可惜当年我没有去挖掘更多的资料,正困惑去哪里收集素材?


在网上查“水晶宫”,有个叫“水晶宫”的饭店,不是我要找的,看来当年轰动一时的事,早就被人们遗忘了。网上没有他的一点情况,要了解他的情况,只有采访他的家人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问了住在附近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他是上海有名的“盛锡福”帽子厂的老板,可是查了资料觉得不对。


“盛锡福”,是天津的老字号帽子厂。创办于1911年,“创办人是刘锡三,家中世代务农,幼读诗书,粗知礼仪。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乡去了青岛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打杂,后来又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责下乡收购草帽辫。


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国内,以获高利。刘锡山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工艺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决心自己做生意。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锡三与人合股在天津开了一家“盛聚福”小帽店,苦心经营了六年,又在天津法租界独自开张了“盛锡福”帽店。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需要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所以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 


在世界列强争相控制中国市场的时候,盛锡福的产品在当时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了一席之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由于“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好、式样新,国家领袖及朝鲜金日成主席、印尼苏加诺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在“盛锡福订“做过帽子。可是老板的名字不叫叶茀康,线索又断了,怎么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好有一天,我们集体户的同学在养生堂聚会,我突然想起了同学吴厚贤的家,正好是他家的对面,她一定知道详情。


我连忙问她:“你是否知道文革中,乌鲁木齐路的水晶宫?”


她爽快地说,“我知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力气,太好了!于是我马上拿出了笔马上问了起来。


“现在怎么样了?老头是否还在?”我急着问。


同学笑我,你真会抓机会找素材。


她们不知道,我在日本就是这样争分夺秒的工作,每天要干几件不同的事。


吴厚贤告诉我说,“那时我很小,才15岁。我们这里是第一个知道,以前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进去看了后大吃一惊,花园的长廊里有一排鱼缸,大门前是一个很大的观音像。布置得很讲究,观音守在大门口很吉利,但是给造反队拿走了。”


 一位同学在急忙说,一定是很有价值的老古董了,当时肯定砸坏了。


“他的床是龙床,用木头雕刻得精细,就像现在延安西路上中间一个大柱子一样,上面雕满了龙。床的两旁是两条金色的双龙戏珠,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水珠,漂亮极了。”


我说,我进去时没有看到。


吴厚贤继续说,后面床马上就拉走了。很遗憾,当时没有照下来,老头叫叶福康,做什么不知道,他有七个老婆,当年老头已经判刑了二十年,他和联司的头头一起判的。”


我很奇怪地问“为什么要一起判?他是资本家,而联司的头头是造反派。”


“因为造反派头头,挑起武斗,造成了许多人死亡,为什么会一起开审判会,详细的我也不知道,“她说。


我猜想,可能都是文革中的案子吧。


“现在他怎么样了,出来了吧?”我问道。


“可能现在已经死了,现在好像是他的儿子住在里面。”


后来我查了网站,有许多叫,叶福康的人,只有一条很相似。


“日前,美国浙江总会在纽约曼哈顿华埠金桥酒楼举行第五届新职员就职典礼及春宴聚会,叶福康任美国浙江总会会长……”会不会是他,当年轰动上海滩的老板。原来不是,这位叶福康很年轻。


后来听同学说,“小吕松”帽子,于是查资料,原来上海也有一个出名的帽子厂叫“小吕宋”老板叫叶茀康。原来朋友将二个帽子厂混在一起了,难怪我找不到他的名字,怎么也对不上号。


有关资料写道,叶茀康(1904~1975年)民国期间的大企业家,故居在同里镇人。曾留学美国,毕业于康乃尔大学法律系。


1929年一位菲律宾人在四川北路819号开的的鞋帽店,专营男式高档帽子,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外商回国,因生意清淡,1932年就将该帽铺盘给法学博士叶茀康。后来叶将小吕宋迁到上海南京路454号虹庙东首,并增加百货经营业务,成为上海小吕宋总店。


经过十余年的悉心经营,并扩大至杭州、苏州等地,到了1949年已拥有1亿余元资金以及3个支、店2个分店。继而又开设振丰棉织厂和振丰毛纺厂主任。


文革期间,“小吕宋”店名一度被列为封资修产物,改名为湖光百货商店。1986年5月,商场网点改造全面翻建竣工,新大楼总面积达2200余平方,经报请杭州市商业局同意即重新恢复使用“小吕宋”店名,1993年10月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后来他历任上海百货同业公会的理事、监事、代理事长等。1956年,改制成为国营企业,1964年改名为利群百货商店。


在吴江的档案局里有人物介绍,其中就有“叶茀康”的名字,同里素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出了很多的名人。


他有六个老婆,可是文革中都离开了家,后来又搬了回来,后来因为房子的事上了法庭。


一个资本家有6个老婆,在文化大革命中怎么能不抓起来呢?


我不知道他在监狱里的生活,肯定是不好过的;而且他又涉及到政治上的问题,他一定又是打成了反革命。


因为一大前最年轻的党员,建党元功臣金家凤,他和“叶茀康“”也有关系,1944年初他与叶茀康、项佛时等4人,以成立“黄教”为掩护,组织中日青年到金家来开会,延安新华社及重庆中心社等的电讯资料都是从汪伪丁默邨、胡均鹤系统的特工电台弄来的,他们在会客厅里开会,讨论欧亚二次大战形势。


这种复杂的关系和工作,在文革中可能要查得仔仔细细,不过先要关起来再说。


如果说有6个老婆生活糜烂,那么皇帝有三宫六院早就应该打入地狱里去了。


在美国能读到博士是多么不容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上海成立了内衣织造业同业公会,叶茀康任理事长。解放后,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他任执行主任,他也为上海的纺织工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他在九泉之下,得知一位在文革中到他家里去过的小女孩,今天在写关于他的文章,他应该感到欣慰。


他在1975年去世,文革后期,他被平反。文革中搬出去的家属都搬了进来,其中74年和叶茀康离婚的原配之一曹文美也搬了回来。但是儿子不让,要她搬出去,因为她已经离婚了。


后来上了法庭,经法院调解,得以解决,曹文美搬了出去。


在写这篇文章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中国也有自己的品牌帽子。看了这么多材料,觉得可以写一部电视剧。


我决定再去采访当年的水晶宫里的人,到了那里,看到外面挂了一个牌子:(徐汇区登记簿可以对文物---乌鲁木齐中路310弄3号住宅----建于1940年,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部分室内装潢采用玻璃材质,曾有“水晶宫”之称)


大门紧关着,不能进去。问了弄堂里的人,他们不知道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从里面弄堂里走出一位年龄和我们相仿的人,她说,以前听父母说过,但是也不是很清楚怎么回事,现在这里不住人,他们已经都搬走了。


深墙高院,我们只好站在外边,什么信息也没有。


我是不甘心的,决定再采访一下有关部门或是他的家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