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市场比国内更凶险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复苏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选择“走出去”,不仅产品走出去,而且对外投资也在扩大。在资本走出去后,许多企业发现国际投资市场比国内更加凶险。因此,化解海外投资风险,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道新难题。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投资时,项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暗藏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东道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投资进行无形限制,让项目面临长时间“搁置”的风险;有的国家对中国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投资进行暗中抵制;一些东道国政局不稳、政策不透明、社会治安混乱从而带来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特别是汇率市场波动可能让你血本无归;中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很容易吃“暗亏”;投资者与东道国存在文化融合困难甚至文化冲突带来风险等等。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要冒风险,当初外资企业来我国投资也存在风险。所以有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应对风险的意识,把可能遇到的“陷阱”和风险想在前面,“功课”做得更扎实些。
中国投资者在走出去前,必须进行细致的投资风险分析和评估。东道国和投资领域、时机、合作对象应慎重选择,过程中一旦出现“危险信号”,不可自乱阵脚,要善于分析形势,找准症结。同时,努力与东道国和合作对象寻求共识,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
在支持上,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快推进海外投资立法。如尽快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所得税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其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一些中国企业初到海外,对当地缺乏细致的了解,容易踏入“陷阱”。及其驻海外机构可利用自身掌握信息较多的优势,帮助海外投资企业收集、分析当地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信息,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引导企业及时避开各种风险。
第三,通过与东道国签订投资协议,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直接支持。中国可以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基础设施和其他大型投资协议,形成与东道国的良好合作关系,引导中国企业投资者前来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权益保障和多种服务,降低了风险。
第四,在企业遵纪守法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特别是驻外机构应及时掌握海外投资者出现的风险,积极主动帮助协调与东道国、行业组织、合作者、当地居民的关系,避免形成恶性冲突,帮助企业通过国际法和东道国法律解决纠纷,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化解海外投资风险需要企业和双向努力。
(本文原载于《环球时报》2014年10月15日)
作者: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 李佐军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博士 田惠敏 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