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房价更可怕,这才是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
炒股的应该都知道,明明自己拿着一个好股,刚开始时信心满满,中途却很容易下车。我们通常会把原因归类于:
受不了波动;
没有信心;
被其他言论动摇;
这几乎可以称为炒股三部曲:信心动摇,然后网上拼命找消息,最终下车。
同理,你问几年前原本有钱买房子,却迟迟没买的,他们会告诉你:
当时觉得房价太高,有崩盘的危险,等降了再买;
工作就是独立,孝顺父母,不能再动爸妈养老钱,等自己攒够再买;
网上看空声音太多了,说的头头是道,被忽悠了。
现在回头看,都是恨得拍大腿。最根本原因,是自己不懂。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论炒股,还是买房,谁敢说自己是百分百拿的准?你有自己的分析逻辑,但逻辑是需要信息辅助的。
谁掌握有效信息,谁掌握财富。普通人,接受了太多信息噪音,这才是问题所在。
股民有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高大上点的读财报、看研报,低端点的泡股吧、搜股评。对于买房族,只能狭隘的从媒体上分析,不是京沪永远涨,就是充斥着房价崩盘论,各种首席“房价要腰斩”。股民和买房族,本质上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作为投资经验不足的小白,在爆炸式信息面前,毫无招架能力。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比起高房价打造的资产壁垒,真正的阶层固化,是信息。
信息噪音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信息。尤其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信息更是以指数倍增长。但是我们因此变得聪明了吗?并没有。
早期商业社会,拿到第一手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信息非对称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难度。那么又问题来了?信息因此会变得廉价么?
世界并不是平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从来不会廉价的获得。
以前是沙子里有一颗珍珠,你找到,你就赚了。当下,既然珍珠都量产了,你刨个沙子,咔咔出来十颗,但只有一颗是真的,交给你自己判别。请问,赚钱是更难了?还是容易了?
人们解决了知道不知道的问题后,马上迎来了,知道的对不对的问题。
信息噪音的存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辨识成本。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这个成本正不断抬高。最终都会转嫁到交易成本上。
我们假设10个人中,有1个人的声音是最接近真相的,我们能够获取到的概率是10分之1。但由于这10个人的相互再碰撞,衍生出新的声音后,我们能够接近真相的概率,已经远低于10分之1。
现在打开手机,同一件事,有着无数种解读。我们姑且不说内容的原创性,很抱歉,90%的错误信息通过再裂变,衍生出碎片化、无价值的声音。真正有效的信息,石沉大海。
就比如财经界,正步入一个比拼“造新词”旋涡中。时政界正沦陷为“震惊”帮的尴尬局面。
谁说的是真的?
我们该相信谁?
怎么思考和辨别?
如何看到真正有质量的分析?
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穿透信息迷雾,去寻找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算了,好烦。啪,软件关了。还是玩把游戏,看会抖音吧。
信息壁垒
和资产壁垒一样,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同样需要高成本。这就打造了新的信息壁垒。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噪音,必然产生很多噪音交易,这就导致亏损的必然结果。两军对垒,你手里拿的地图都是盗版的,怎么可能赢呢?
说实话,信息壁垒很难逾越。我们不缺信息,不缺知识。缺少的是思考和辩识,这些需要一些经验,还有天赋。
有时候它还包含些时机的成分。就算你运气好,接收到了有效信息。但受限于自己的学识认知,也可能失之交臂:写的什么玩意?怎么可能呢?作者这个傻帽。
自己作的孽,无解。
试图打破这个壁垒,就像翻越阶层鸿沟一样,很难!但我们还得要做。我分享下个人的一点经验:
1、学会舍弃,晒出噪音。
我们每天看到大量的咨询,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原创?哪些是拼凑的?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大家都在谈”的。比如明星八卦,该舍弃就舍弃。这世界上发生的事,绝大多数是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去年你那么关心王宝强,今年对你有多大改变么?
2、多读书。
多读牛人的书。读书可以说是最廉价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且花几十块钱,就能把大师大半辈子的感悟学走,简直不要太爽。系统性的看些书,比嚼别人的二手饭,来的有味深刻。
3、结交高人。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一层窗户纸。没有贵人点破,恐怕很难明白。同样的一条短信“太晚了,你送我回家吧”,傻小子和过来人,感受到的绝对是不一样的。
4、人不要太固执。
坚持自己的想法固然好。但是人还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好。听到不同声音,别一味否定,不可能。多想想,为什么。要兼容并包,尤其是当自己投资非常菜的时候,姿态尽量放低点。
还是上面说的,信息壁垒,比资产壁垒更难翻越。做到这些,依然很难获得有效信息。这是一个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
遇见,需要的是缘分。我们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最后,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噪音呢?
什么事一牵扯到阶层,就变得很复杂,不能细想。
不过,有钱,真的可以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