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上)
NO°/2道
渔歌轻飏十二道心味 第二道(上)
周四20:00,3月1日,2018
“电影背景的荒谬、热闹下面,是种深深的荒凉,而这种荒凉像是松子一生的底色。”
hello 大家好,我是毛做莹。是渔歌轻飏的咨询师,也是名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咨询师。
今晚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部很喜欢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看了很多遍,每次仍会被女主人公松子所牵动。
推荐理由
导语
开始的导语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态度:是感觉理解人性的方式有很多,庆幸有电影这样的方式,最开始学习心理学就是从电影开始。
同时我也想,学习心理学或学精神分析,用非常接地气儿的方式去理解、接纳人性,是有效也很快速的一个方式。
我们不仅是抱着心理学的大部头书研读,还有从内而外的内化,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去学习,透过一些娱乐、艺术的途径。
这也证明了,每个人都有学习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天赋、能力。
早些时候参加一个台湾老师的精分课程,他说了句话我特别喜欢,是说:“我认为学习心理顶顶重要的,就是我们把自己当作’工具’去学习。”
我拿电影举例,当看电影沉浸其中,跟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起起伏伏、为Ta欢喜为Ta难过时,是自己内心的情感,甚至一些情结被唤醒了。
这时体验那些情感,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我容易为什么触动,为什么敏感;也越来越了解别人。
再回过头去看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就会较通透、容易理解、抓到感觉。
这样做的原理,是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或者说:“我们共享一个人性的光谱”。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如果我们把人性比作一段长长的光谱,那每个人都在这段光谱之上。
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和一个可能有心理疾病、障碍的人之间,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我们的区别只在于“量”,而不在于“质”。
我知道一上来说这样的话,可能不大容易接受。举个例子——
好像你此生未得过抑郁症,但我们人生一定有些抑郁的时刻。
比如,有段时间你很不顺,遇到很多事很挫败,觉得什么都做不好,对自己很多否认、自我攻击,对生活感到没有动力和意义。那是抑郁的感觉。
再比如我们跟松子之间,松子是边缘型人格,我们没有边缘这个状况,但我们人生某些时刻,也许在体验着跟松子一样的感觉。
比如当你遇到某人一见钟情,内心感叹:“哇,Ta符合我对完美女人、完美男人的一切想象和期待。”
后来相处中你们发生了冲突,你感到对这个完美恋人的想象一下破灭了。
也许在你相对年少时,经历一段激烈的恋爱,你会有跟松子同样的体会:“非常甜蜜时,像是上了天堂;
慢慢你发现他或这关系有很多让你不满意,或外在刺激让关系摇摇欲坠、或你要失恋时,又感到好像坠入地狱。
那种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的感觉,就跟我们在这部电影里,体会到的松子的感受是一样的。
那我们跟松子有什么不同吗?比如你不是边缘型人格,那么你人生体会这种高高低低、天堂地狱的感受,可能很少数几次。
而松子呢,松子的生命似乎就由这类感受组合而成。长期浸泡在这样的体验中,她一生都在飞蛾扑火般地恋爱——激烈的、灼热的。
她享受着,也痛苦着。
我们可以想象,长期这样的感受,是多么混乱、不稳定,让一个人内心多么忐忑、不安全。
在关系中,你或许比松子拥有更多稳定、安全的感觉。当然我说这些并非让大家对号入座,而是希望大家理解到,人性的体验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理解别人,共情别人的能力。
像这次微课前,小助手发的那段话:“借由理解别人,来整合自己。”
我们认领那些曾经被忽略、压抑的感受,来整合自己,让生命更完整。这也是心理学所说“觉察”、“内省”的能力、让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荣格有句话,大概意思是——什么是“命运”呢,“命运”是那些未被我们觉察的部分,组成了所谓命运。
比如大家在心理学文章看到的“强迫性重复”。潜意识常常会在我们感觉不到时,帮我们做决定。
就像松子并不真的理解,为什么她总是进入到危险的关系中,好像什么在吸引着她,去投身一段又一段危险恋爱。
我们可能人生中重复的东西跟松子不同,如果能觉察、理解潜意识为什么让我们这么干,内心就有了选择的权利。
当做一个决定时,就理解自己为什么倾向那么做。慢慢地,会发现更多的选择,得到一定的释然、修通。逐渐放弃一些可能伤害到自己的选择。
也就在内心获得了自由,打破了所谓的强迫性重复,甚至所谓的命运。
那十二道心味里的每部电影,我都选了一些相对很喜欢的电影来跟大家分享。
边缘型人格在感受着什么
生命体验
具体我会一边讲电影梗概,一边做些分析。
松子一生的前半阶段都在努力讨好、迎合家中最有地位的人——父亲的感受和需要。
父亲让她对妹妹久美好,她就配合;父亲不关注她,她也不哭不闹很听话。
有天父亲因久美斥责松子,松子一怒下加上被学校误会偷窃,离家出走开始悲剧的一生。
她先跟一个有家暴甚至抑郁的作家同居,后跟作家的竞争对手恋爱,连续被抛弃后,去做脱衣女郎赚钱,因杀了男友进监狱,出狱后再次被骗。
最后,对她最致命的打击,是做老师时她的学生阿龙,入黑社会来找松子,跟她同居也对她施暴。
她统统默默忍受,她说:“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哪怕是地狱。”
松子跟他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不离不弃,始终要在一起。
阿龙出狱后,出于一种复杂的、对松子这种密实的爱的恐惧,以及内疚回避,再次抛弃了她。
自此她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尤其得知父亲和妹妹的相继死亡。
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看它时,觉得特别热闹,导演用了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画面的表现力特别强,富有张力,很绚烂热闹;
这是种冲突、矛盾的处理手法,我们从这热闹里感到很多荒谬的部分,看着热闹,可你笑不出来。
背景的荒谬、热闹、搞笑下面,是种深深的荒凉,而这种荒凉像是松子一生的底色。
这个荒凉里面有两种感觉,
第一种是焦虑、不安的感觉。看着松子马不停蹄过她这一生,那种电视剧情节一样的人生。
她身边的男人几乎没断过,我们感觉她不断换男人,好像那是种无法停下来的焦虑。
这种焦虑不安中,伴随一种高高低低的感受频率,我们跟着她像坐过山车般起起伏伏。
但也感觉在松子的感受、情感里停留不了太久,就这么高高低低地切换着。
比如最开始在一起时,松子的心里像是小蝴蝶在飞,那种梦幻的泡泡满满的,像导演的处理,用梦幻的颜色、美丽的花朵,二维漫画感很绚烂;
但下一秒关系失去她就会很痛苦,然后寻找下一段恋爱。就像她不能在一段关系里停留足够久,拥有稳定和安全。
我们觉得诶,上一分钟她还在很梦幻憧憬,很期待愉悦地建立新的关系,一会儿这关系就破碎,她就陷入到痛苦和悲哀中。
然后在这痛苦和悲哀里也没停留多久,就寻觅下一个男人。整体上我们不会有一种稳定的感觉。
事实上这正是边缘型人格的特点——情感、生命体验是很焦虑的、很不安的、很不稳定的。
第二种感觉,是种孤独无助的感觉,一种破碎了、我不存在的;当我一个人时我不确定我是谁的感觉;是高高低低中的“低”的感觉。
这个“低”一般发生于松子失去关系,变回一个人。那是种孤独、无助、绝望的感觉。就是你会体验她那种一个人时,就是坠入地狱的感觉。
在她被抛弃时,孤独无助、绝望地问:“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发生这些。”有句西班牙古诗大家可能听过:“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那种内在深深的抑郁和孤独,是松子一生的底色。
我会把这两种感受结合在一起来讲——就是我刚刚说的,焦虑不安、孤独绝望这两种感受是怎么交织在一起的呢?
事实上,松子在平时总会体会到焦虑、不安、不稳定、混乱,而这些是表面的感受,这种感受推动她不断寻找亲密关系。
那这种感受下面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孤独绝望的感觉。
应该说,边缘的人用焦虑不安和马不停蹄的寻找,来抵抗对他们最致命的伤害——
就是孤独、无助:一种我很可能会被人抛弃、我不重要,没有人在乎我;当没人在乎我时,我甚或确定不了我是谁——那种荒凉、孤独、无助、绝望。
我们其实在电影里可以时不时地体会到这种荒凉的人生底色。在松子离家外面生活,常常会看到她回家时,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说:我回来了。
但房间里没有一个人回答她。那让人感到是这么的荒凉。
我曾经很喜欢的、一个国外的摇滚歌手,他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他这么形容自己的体会:“我的生活,是在走钢丝。这钢丝架在一个无边地狱上面,下面是火海,掉下去就粉身碎骨,被焚烧到什么都没有。
每一刻我都在走钢丝,非常焦虑和恐惧,很害怕失足了,会掉下去被火海吞噬。”
就是他在摇滚圈很有名气,被很多歌迷拥戴。但他每天都担心自己行差踏错,失去那些喜欢,
也像是人生中,每次跟女友分手、父亲去世时,他都体会到瞬间就粉身碎骨的感觉。
这里我小小科普一下,精神分析中的流派自体心理学,有个词汇叫做“自体”。它类似一种心理结构,是你遇到事情或者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感受?
比如今天我给大家讲课,第一次跟大家接触,可能会有一点紧张,期待能够讲好让大家理解,担心说的不够清晰。这就是我这个时候的自体感受。
就是你这个人作为主体的体验、感受是怎样的,这些总和是你的自体感受。往往一个自体相对健康的人,Ta的感受是持续、凝聚、稳定的。
而边缘的人,他们的自体像个鸡蛋壳,相对于精神病人,边缘是有自体的,但很脆弱,我们知道鸡蛋壳很容易破碎,我说的破碎是种崩溃的感觉。
对于边缘的人来说,所有的焦虑、不安,都来源于要努力维持自己的心理结构不会破碎,维持自己的自体感受不会崩溃碎掉。
而最容易破碎的时刻就是关系破裂时,他们非常担心关系崩坏。具体说,是非常担心被抛弃。
他们内心渴望跟一个人紧紧依恋在一起,得到对方非常足够的关心、爱重。
那松子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失恋的感觉中呢?人们都体验过失恋,一段关系对我们越重要,越容易在这个关系崩解时,感觉自己快崩溃或快碎掉。
也许很多人还有能力hold住自己,不做激烈的事。但这对于松子来说是艰难的。
失恋会悲伤会难过,我们或许还能挺得住。我打个比喻,那种可能在失恋时体会的感受——
那个痛苦的感觉,像是锚,拽着我们下坠,下坠让我们在这个悲伤里落地,但也体验了这个悲伤。
借这个悲伤感受到,这个关系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我依恋的是什么、渴望的是什么;我在体会着怎样的“失去”。
我们能体会这个悲伤的时候,就能理解悲伤的原因。
但松子呢,松子没有机会去深入理解,对她来说,关系破裂、失恋,是比死了还可怕的绝望。她难以hold住,所以要去找下段关系。
大家可能要问了,hold不住怎么办。人们失恋会喝酒,熬夜买醉,找朋友出来宣泄。
但总体感觉生活还可以一过,总有些办法帮助自己熬过去,虽然真的很难,但不到粉身碎骨那么严重。
而松子呢,或边缘型的人会怎样呢?因为感受那么严重、酷烈,所以会用非常极端的方法,帮助自己缓解那粉身碎骨、破碎到不存在的感觉。
想象一下,粉身碎骨就是一种“我不存在了,我甚至不确定我是不是还活着的。”
他们怎么抵御,重新获得自体稳定一点的感觉呢?
寻找新关系找不到的平时,会用性的方式,就是频繁做爱、手淫;包括药物成瘾;危险的鲁莽驾驶、殴斗…通过刺激获得自己存在的自体感受。
而濒临破碎时,会用自杀自伤——这种更刺激,更伤害自己的方式借助疼痛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边缘型人格的人,有自杀自伤史,也许也有暴饮暴食、性成瘾、药物成瘾、鲁莽驾驶等状况。
比如之前我提到的那个摇滚歌手,他长年累月吸毒、一生交往了100多个女伴,也试过自杀、自残。
在这我可以跟大家讨论,边缘型人格的自杀跟抑郁症的自杀是不同的。
抑郁症的自杀是——我真的不想活了,这个人生没有意义。
像在一片草原密林里,走着走着掉入黑洞,那是种持续稳定的,黑暗、沉重、无意义的感受,感觉这人生没任何转圜的余地了。
是种不再鲜活,死气沉沉的感觉。
但边缘型的人,所谓自杀所谓我想死,并非真的想死……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他们的自杀不用严肃认真对待了,
而是说,那更像一种冲动,就是我想自杀死亡,是为了抵抗、消解这一时一刻的痛苦,
这一刻我绝望得没办法了,痛苦得没办法了,让这痛苦快点过去吧。至于以后的人生,我已经没精力去想了。
可以夸张说,自杀是他们帮助自己摆脱这种自体破碎的办法,但凡有别的办法帮助自己,自杀不会那么快实施。
当他们没有自杀成,醒来对着自己的伤口,对着这糟糕混乱的生活,会感到愧疚、羞耻,甚至更加嫌弃自己。
所以边缘的人我们帮助他,非常重要在临床的一点是,去支持他们的现实功能。
什么是现实功能呢,就是我们跟他一起找些办法或觉知,来缓解那一时一刻的痛苦,减缓伤害自己的冲动;
用一个相对伤害没那么大的方法,替换掉这个毁掉生命的方法。
因为边缘很容易坠入到恐惧不安的幻想中,即便这个关系没有真的要坏掉,他们在幻想中也会觉得自己即将被抛弃。
比如松子在关系中一直顺从、讨好、迎合,是因为她真的想让你感到她很乖,她不会搞“破坏”,她渴望留住你。
比如我们可能在生活中听说或体验过,有些类似边缘行为的状况,恋爱中那个人感到不安全,打电话你不接,就会夺命连环call打过来。
因为Ta可能并不觉得你在忙,可能会觉得你想离开Ta,觉得你会为了这个工作或其他人,就不要Ta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