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
百年中医
百年中医,仁心仁术。
古方今用,广济大众。
药浴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即在沐浴的温水中加入中药的煎煮液或提取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温热效应和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是药浴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药浴处方遵循辨证论治原则。
用药量一般为口服煎荆的3—4倍。
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和活血药,如冰片、薄荷、川芎、当归等。
药浴可作为多种内科病的辅助治疗方法,因此凡是以活血通络,发汗驱邪,温经散寒等为治疗原则的证候,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尝试以药浴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发挥治疗和保健等多重功效。
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风热型外感发热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型。
药浴疗法是以内病外治为目的的一种祖国传统外治疗法,早在西汉《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
从古至今,药浴疗法被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儿科学》拟定:
①发热,咽痒咽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②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
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
主症:发热。
次症:①恶寒②鼻塞;③流涕;④咳嗽;⑤头痛;⑥咽痛;⑦口渴;⑧尿黄。
舌脉及指纹: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主症1项必备,次症符合3项,舌脉指纹相符者可确诊。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③体温37.9~41.0℃;
④年龄在6个月至4岁(含6个月和4岁);
⑤病程在48 h以内。
排除标准
①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程中,兼有发热症状者。
②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
③哮喘患者和过敏性体质患者;
④有大范围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脓破溃者或软组织损伤48 h内;
⑤出血性疾病患者;
⑥精神疾病患者或感觉功能损伤、意识不清者;
⑦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或有其他证据明确为细菌或支原体感染者。
药浴方
柴胡20 青蒿20 薄荷20 连翘20
荆芥20 川芎10 炒牛蒡子10
将以上中药饮片粉碎成直径0.5c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 g。使用时,将药物放入清水中煎煮至煮沸后5 min,滤出药液加清水配制成每2g/100 ml浓度,每次药浴15~25min,药液温度保持在38~40℃。每天洗浴1次。
小儿外感发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且四季都是儿科门诊的主要病种。尤以婴幼儿期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其主要的病原体是某些病毒和细菌。
婴幼儿患本病时症状大多较重,而年长儿则多较轻,以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从临床表现很难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加之病原诊断学尚未普及,本病西医以休息、多喝水及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趋严重,由此产生诸多毒副作用。
药浴疗法具有操作简便、适用面广、药简效捷、临床安全的特点,且可弥补内治之不足。
小儿肌肤柔嫩,皮肤含水量高、亲水性强,皮肤温度较成人高,皮肤角质层不如成年人发达,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这些都增加了药物的透皮吸收,更有利于发挥药浴疗法的治疗作用。另外,洗浴是小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疗法可寓洗浴于治疗之中,操作方便,避免了小儿口服药物困难的弊端,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
中药药浴借助浴水温热之力与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
外感发热,病在肌表,邪在外者,宜以汗解。中药药浴的治疗机理正好应合外感发热病因病机。
本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药浴处方,依据了外感发热的发病和治疗机理。方中柴胡疏散退热,青蒿解表清热、宣郁散邪,薄荷、炒牛蒡子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荆芥发表散风,川芎祛风散邪,诸药合用,开发腠理,疏通经络,达到疏风清热之功效。适用于临床最多见的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病的治疗。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