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认识内心的力量
【认识内心的力量】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
——《传习录》
陆原静来信说:“我曾经体验过这样的情形,喜怒忧惧的感觉发生了,虽然情绪波动到极点,只要我心中良知觉醒了,种种不良情绪即能涣然消失,有的在萌生前就被遏止,有的在发生的过程中受到制止,有的在过后才及时悔改。”
王阳明回答说:“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发出来时的那种不偏不倚、寂然不动的‘中’的境界,而又有各种情绪表现出来都能合于节度,无论什么事都应对得体的‘和’的状态,这就是心性本体在寂然不动的状态中,有感而遂通的奇妙。”
我们的心中隐藏着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控制自如。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众多负面思想的干扰,我们已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更谈不上去发挥其作用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认为性格是天生的,情绪是不能掌握的,于是对自己的思想状态往往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任由那些负面、消极的思想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慢慢地主宰自己的大脑。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习惯或性格,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命运。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摆脱大脑中的负面、消极信息,让那些正面、积极的思想在大脑中发挥主导作用呢?
有一个男孩的脾气曾经很古怪,情绪很容易波动,稍受一点刺激,就会生气或忧伤,半天都缓不过神来。这种喜怒无常的性格,导致他与周围的同学很难相处,陷入了孤僻、自闭的状态。
由于他长期处于过激情绪的困扰中,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吃不香,睡不好,而且经常头晕目眩,学习成绩日益下滑。
他父母看到这种情形,心中很担忧,劝导他凡事要看开些,不要太钻牛角尖。男孩也想改正这个缺点,但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有一天,这个男孩遇到一位有智慧的老人。老人教了他一种简单的方法,要求他一旦意识到自己将要发脾气时,马上张嘴向外吐气,如同冬天哈气一样,尽量将心中郁积的浊气吐出来,反复做三五次。吐气时放松身心,想象自己身心皆空,那些喜怒忧思的情绪来了,如风吹太空,丝毫也不受它们的伤害。
有一天,男孩因一件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正当他要发脾气时,却想起了老人所说的话,便立即实践“吐气”法。果然马上觉得好受多了,而且在他放松身体和思想的时候,仿佛是顿悟了一种奇妙的思想,心头一阵安宁,对于冲他而来的刻薄话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出反应。
当这种感觉在心头浮现时,他释然了,一反常态,没有像往常那样失去控制地与别人大吵大闹,而是笑笑,转身就走了。
后来,通过不断调整,男孩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好,不仅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
其实,人的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人们通常把这些能量叫作“气”,如“喜气”“怒气”“怨气”。而过喜、过怒、过忧郁都会造成能量失控。假如这种失控的能量超过你的控制力的话,那么你就会情绪失控而趋向极端。
如果你在情绪即将失控之前,能及时借“吐气”来排除那些过激的情绪之气,使能量趋于有序,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放松身心上,这一刻你就与内心深层的力量联系起来了,自控能力得到增强,气也消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事。
奇妙的是,只要你有这个决心,事前了解了这个模式,那你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获得理想的效果的。
柳宗元的《禅堂》诗说:“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洞如,飞鸟无遗迹。”
诗人深悟禅宗“空无”妙旨,禅堂周围茅草丛生,甚至连路都挡住了,他却视为虚无,毫不在意。 秋风乍起,山里的残花飘落在幽静的院里,这是常人眼中萧瑟的景致,但由于他毫无机心,与大自然融而为一,这一切都呈现出天地万物的造化之美,并没有凄凉无奈的感觉。
不管涉及什么东西,只要守定“真心”,不取不舍,一心观照空无的本质,不去分析它,就能明了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各种声音也是如此,本无实质可言。
面对外界事物,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干扰,只是因为接触到它们时,把持不住而起心动念了而已。有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是潜心内守,哪怕处于喧嚣之地也能闹中取静。因为心灵本来无滞无碍,任由各种情绪来往,就如鸟儿飞过长空,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如果在受到意外刺激的时候,只要马上放松情绪,一念之中如能放下一切,使心情处于“虚无”的状态,迅速定下心来,此心就会如行云流水一般,呈现出灵动的本来状态。这样你的内心对各种事物的反应也会随之变化:虽然接触万物,但万物却不能扰动你的心灵。
这时,你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到解决问题的转机,不被任何事物左右。不论碰到任何刺激,你都可以让自己心静如水。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情,你就会有更好的主意去走出情绪的困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某些时候,我们越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反而越来越紧张。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目的抑制”,也就是思想上过分的关注会导致心灵失去平衡,内在的潜力反而无法发挥出来。按照王阳明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