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
⊙为什么法官们在早晨更有可能给出利于囚犯的裁决?
⊙为什么灵光乍现常常出现在我们闲散的时候?
⊙为什么在一件事情的中间点上,我们更容易敷衍糊弄?
本书暂未出版
全网最快解读
我们总是在关注“如何做”“怎么做”,却很少关注“何时做”。实际上,做事的时机与做事的方法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时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方法。
你可能会大喊委屈,我知道时机很重要啊,但时机不受人控制或很难人为控制,所以,与其在时机上浪费时间不如去找对方法啊。
——时机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处理“何时”的事务时,比如何时跳槽、何时发布消息等,都是依赖直觉和猜测。
不过,福音来了。从这本书开始,你再也不用依赖直觉和猜测了,你可以依靠科学来处理“何时”的所有事务了。
这次,炫先森陪你阅读的书,是由湛庐文化出品的《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何时做”的书,它给我们揭开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秘密:找对时机是有方法可循的。
目前,这本书并未公开出版发售,预计上市时间在一个月之后。炫先森精选未出版的好书为你解读,让你的知识和见解时刻领先。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他凭借对商业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商业世界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理念的限制,以前瞻性的探索和思考引领读者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相继出版了《全新思维》《驱动力》等畅销书。
丹尼尔·平克翻阅并分析了超过700项研究,涉及经济学和麻醉学、人类学和内分泌学、时间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挖掘到了一门隐藏在时机背后的科学。他把对时机这门科学的研究结果和新鲜洞见,写成了《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将认识到,时机决定了你我的生存状况,时机是你我能否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的关键所在。
怎样找到你的时机节律
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哪个大洲、哪个时区,几乎每个人每天在非睡眠时间里的情绪表现,都遵循了一种非常固定的模式:积极情绪在清晨最活跃,下午下降,晚上再次上升。
》》》
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节律的影响
情绪虽然是一种内在状态,但它会对外部事物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商学院的三位教授分析了2100多家上市公司,在长达6年半的时间里召开的26000多次电话会议后发现,电话会议的时间和当时大家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股价。比如,与会者在下午的电话会议上,明显表现得比在早晨的电话会议上,更消极、更易怒、更好斗,从而导致股价发生暂时性扭曲。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理性的经济人,且在考虑到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他们的情绪仍旧受到情绪节奏的影响:清晨的情绪最积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犹豫不决,股市收盘也就是晚上积极情绪才开始回升。
这也说明,理性思维在早晨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也随之下降,混乱的逻辑和危险的偏见就会乘虚而入。两名以色列社会学家和一名美国社会学家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相较于下午,在早晨,法官在听取囚犯的假释诉求后,更有可能给出利于囚犯的裁决。
那么,对于不是企业高管的你我来说,是不是应该利用这个“天机”,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早上来处理呢?
答案是:是,也不是。
原因有两点。一是,脑力工作也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维和专注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在早晨开展效果才最优;二是,有些人的时机节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
脑力工作也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维和专注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在早晨开展效果才最优。比如,处理“洞察力问题”时,就不需要在理想的时间段内。
一天,一位古董钱币商收到了一枚漂亮的青铜硬币。硬币的一面是一位皇帝的头像,另一面写着日期公元前544年。没想到,这位古董钱币商立即拿起电话报了警。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科学家所称的“洞察力问题”。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将这个“洞察力问题”交给了一群自称在早上思维最敏捷的人。结果显示,早上思维最敏捷的人更有可能在下午答对这个问题。
原来,公元前544年,也就是耶稣诞生之前544年。那时,耶稣还没出生,自然不会有人知道他将在500年后出生,所以不可能用“公元前”这样的说法。由此,这显然是一枚假币。
早晨,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敏捷、意识更警觉,这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注意力干扰。但是,洞察力问题不同,这类问题不需要太多的警惕,而是需要更多的灵光乍现。所以,休闲时刻更有利于我们解决洞察力问题。最常见的例子是,很多时候的灵光乍现出现在我们洗澡时,而非专注工作时。
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悖论”。也就是指,当我们的脑力不在最理想的状态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旺盛的。
》》》
实际上,有些人的时机节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在上文中,我们说到,几乎每个人都会遵循一套固定的情绪模式。但,这其中,并不是所有人的情绪模式的节点都是一模一样的。
想必你已经猜到了。有人是夜猫子,这类人讨厌早晨,直到下午甚至是晚上才会迎来理想状态的高峰;还有一些人是云雀,早晨起得特别早,而一到了晚上就疲惫不堪。
除了你所知道的这两种特殊情况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第三种特殊情况的存在,作者将这第三种特殊情况称之为“第三种鸟”。
周末或者休息的日子里,你几点醒来?如果和平时一样,你可能是云雀;如果比平时晚一些,你就很可能是第三种鸟;如果比平时晚90分钟甚至更久,你可能是夜猫子。
根据科学家们几十年来在各大洲进行的研究显示,高达60%—80%的人是第三种鸟。
》》》
一定要找到你的时机节律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状态。云雀型的人在早晨,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意识警觉。但是,夜猫子型的人在早晨更会任由偏见来做决策,直到进入了下午,他们才逐渐清醒、变得敏捷和警觉。
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我们做到两点。第一点是,找到属于你的时机节律;第二点是,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
1、找到属于你的时机节律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稍微复杂的方法,可以判断你属于哪种鸟。
⊙你通常几点睡觉?
⊙你通常几点醒来?
⊙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也就是说,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几点?
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点钟睡觉,在早晨6点钟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就是凌晨2点30分。
根据你的中心点,请在下图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你属于哪种鸟。
2、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
先确定你是哪种类型的鸟,然后根据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执行的时间。社会学家将此称之为“同步效应”。比如,如果你是云雀,那么请把需要理性思考的工作放在早晨做;如果你是夜猫子,请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下午或晚上来做。
通过下图找到你每天的最优时间段:
》》》
我们可以通过休息来调整时机节律
无论你是哪种鸟,其大脑功能都会有低谷期。大脑功能一旦陷入低谷期,悲剧往往就会发生。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大约90000例手术后发现,麻醉师在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时,出错的概率比大脑功能最佳状态时,要高4倍。
我们该怎样避免在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期时犯错呢?有没有办法不让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期呢?
作者介绍了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警觉休息;另一个方法是恢复性休息。
1、警觉休息
所谓警觉休息,就是在我们的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放松警觉时,通过清单的方式,让任务自动完成。
比如,列一份麻醉师在操作过程中的清单,麻醉师给病人实施麻醉时,严格按照这个清单执行。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时,已经没有多少脑力了,而清单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力的再损耗。
美国一家医院在实行警觉休息一年后,手术死亡率下降了18%。
2、恢复性休息
恢复性休息是指,我们在执行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实行短暂的中途休息,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恢复脑力和体力。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和丹麦的两位研究人员,跟踪了200万名丹麦学生4年的考试结果后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考试的时间密切相关。每过一小时,考试成绩就会下降一点点。也就是说,学生早晨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要高于下午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在了解到了不同的时间决定着大脑不同的状态之后,这个结论并不会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学生在考试前休息二三十分钟用来“吃喝闲聊”后,他们的分数并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原因就在于,学生们通过“吃喝闲聊”这种恢复性休息的方法,有效地恢复了脑力和体力。
怎样有效地把握时机
想要有效地管理时机,除了上文说到的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之外,还需要我们关注三个点:起点、中间点和结尾。
》》》
起点:“何时”开始很重要
相对于结果,起点更为重要。有研究显示,在早上8点30分之前开始上课的中学生,健康和成绩都会受到影响,且影响是持续和不可逆的,会限制他们日后的选择,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大家都知道要把握住开始的时机,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确定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这时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用事前验尸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开始。
验尸是指,法医检查尸体,从而确定死因。事前验尸是指,在事情开始之前,就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种假设,假设事情失败,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事情失败呢?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规避这些坑。
如果事情已经进行到了一段阶段,才发现错了,可以用“时间地标”的方式重新开始。
比如,新年的第一天,定下一个减肥或学习的目标。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时间地标”。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把生活翻开全新的一页。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三位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新起点效应”。
》》》
中间点:要避免引发“低潮效应”
研究发现,在中间点上,我们更容易走捷径、偷工减料、敷衍糊弄。
犹太人有个传统的仪式,是在每年的光明节的晚上点蜡烛,且要持续点8个晚上。因为要用一根蜡烛点燃另外一根蜡烛,所以8个晚上要点燃的蜡烛相加应该是48根。一盒传统的光明节蜡烛正好是48根。
然而,在非常多的犹太人家庭中,光明节结束后,盒子里通常还有多余没有用过的蜡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两名社会学家跟踪了200多个犹太人家庭庆祝光明节的行为,结果发现,人们对标准的遵守呈现出一种U型模式:
第一个晚上,76%的人点燃了蜡烛;
第二个晚上,点燃蜡烛的人数比例下降到了55%;
随后的几个晚上,点燃蜡烛的人数比例持续下降;
直到第8个晚上,也就是光明节快要结束时,点燃蜡烛的人的数字又重新回到了50%以上。
越虔诚的信徒,U型模式越明显。这些人,越有可能在第一晚和最后一晚点燃蜡烛,而在节日中途,他们的行为几乎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虔诚的信徒认为,最重要、对他们的形象最有帮助的信号,是开始和结束,而不是中间,中间不重要。
实际上,我们在中间点的倦怠和糊弄,对其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作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低潮效应”。
我们为什么会在中间点出现低潮呢?这或许是因为别人放松了对我们的要求,也或许是一种超自然的状态。
虽然低潮状态不可避免,且我们没办法消灭这些自然力量,但可以减轻它的危害。
方法1:设立中期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头和结尾时动力十足,但是在中间点却停滞不前。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将大项目分解成小步骤。通过完成小胜利来保持士气。
方法2:公开承诺中期目标
将大项目分解成小步骤后,小步骤利于我们完成,也能让我们敢于公开表明决心。一旦公开了自己的小目标,就会构成无形的监督效应,促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小目标。
方法3:做到一半停下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海明威。每次写作时,海明威会在一个句子的中间停笔,而不是把一个章节或段落写完。这种不完整的方式点燃了中间点的思维火花,成为了他第二天写作的动力。
这个方法有效的一个原因是“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是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她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做完,就会一直烙在心里,心里总惦记着。
方法4:不要让链条断掉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宋飞正传》的作者杰瑞·宋飞。宋飞坚持每天写作,无论这天是否有灵感。为了让写作坚持下来,他每天都会在日历上画上一个大大的×。时间久了,这些×就会形成一条链条。而这时,习惯也就养成了。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成功。
方法5:想象一个你的工作能够帮助到的人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离经叛道》的作者亚当·格兰特。每当遇到低潮期时,格兰特就会问自己,自己所做的事情将在多大程度上让他人受益,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自己重拾动力。
》》》
结尾:重新定义体验
结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体验。
吉米的一生充满坎坷。在他上小学时,屡次搬家;几年后,他的母亲死于癌症,父亲将他寄养在亲戚家。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并迷上了电影。很快,他就退学了,进入演艺圈追梦。刚开始,吉米只能依靠接小广告,来解决温饱问题。23岁那年,一位著名导演看中了他,让他出演了一部电影。电影火了,吉米也出名了,还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一瞬间,吉米就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好莱坞巨星。然而,刚过完25岁生日,全名为詹姆斯·拜伦·迪恩的吉米死于一场车祸。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吉米并没有出演著名导演的电影,更没有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是出演了几部不温不火的电影,且在电影里扮演“路人甲”。50多岁后,吉米去世。
请问,在这两种情境下,你会如何评价吉米这一生?
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对第一种场景(也就是吉米在人生巅峰突然去世从而结束短暂的一生)的评价高于第二种场景(也就是吉米碌碌无为平平淡淡的一生)。
这个实验结果违反直觉,但也在提醒我们,结尾的状态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随后的决定。比如,有研究表明,我们在评价饮食、电影和假期的时候,通常不是按照整个过程的体验来做评价的,而是依据某些时刻,尤其是结束时的感受来评价事物的质量。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去点评类的网站看看,相当一部分顾客都是在描述结束时的情形,比如意外获赠点心或小礼物、结账错误、某个服务员归还顾客遗落的物品等等。
虽然这种“终点启发式”会引发偏见、短视,但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如上文介绍的,重新定义我们的体验。
与结尾有关的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如果能够选择,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
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消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说好消息,再说坏消息。我们以为好消息可以缓解坏消息对人的冲击。但是,我们的直觉大错特错。应该先说坏消息,再说好消息。原因如上文,如果能够选择,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
密歇根大学曾经开展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试吃巧克力,以此来验证结局是怎样影响人的判断。
实验者给受试者分发巧克力。受试者吃完一颗巧克力,会得到下一颗巧克力。直到第5颗巧克力时,一部分受试者接到的信息,仍旧是“这是你的下一颗巧克力”;而另一部分受试者接到的信息却是,“这是你的最后一颗巧克力”。
结果显示,被告知第5颗巧克力是最后一颗巧克力的受试者,也就是得知试吃结束了的受试者,对这颗巧克力的喜欢程度要远高于那些不知道它是最后一颗的人。
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呢?快乐、幸福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吗?
不是。一项针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情绪复杂化才是美好结局的核心。所谓情绪复杂化就是指,喜忧参半、能让我们体会到意义、能产生超越自我的感受等等。在这个方面,高明的编剧最懂人们的心,很多剧本就没有用大团圆来收尾,而是用超越自我的有意义的结局来收尾。
总结
以上就是《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但,这句话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指导。以至于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仍旧落实不好。幸好现在有了这本书,这本书为这句俗语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具体指导。
这本指导我们“何时做”的书,给炫先森更大的帮助,不仅仅在于认清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更在于学会了把人和时间融为一体来看,这有助于理解其行为。不知道你的收获又是什么,不妨留言给我。
好了,以上就是《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相信你收获了“何时做”的思维和方法。喜欢炫先森的讲书,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分享给朋友。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