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1971)亮出底牌(1)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陪着眼泪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1971)亮出底牌(1)

(1971)亮出底牌(1)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1971)亮出底牌 林彪对批陈整风运动采取 不表态、不参加、不讲话 的姿态。这三个 不 ,加剧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
1971年初,北戴河的海边寒风呼啸,这块度假胜地一片肃杀。夏日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海岸线,此时显得格外空寂而辽阔。
领导人用来消夏避暑的别墅区里,除了一些工作人员看管空房子外,很少再见首长们的身影。但是林彪却在最为清淡的季节里住进自己远离海边,也远离其它领导人的北戴河东联峰山莲花石旁的别墅。此别墅也叫莲花石别墅,又因在北戴河直管理处别墅楼中排序96号,亦名96号楼。可它与毛泽东的95号别墅相距甚远。因为林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故而别墅也被亲密地连了号。不过当地老百姓还是喜欢直呼其 林彪楼 。
这座楼是林彪如日中天之时修建的,按照林彪提出住得离热闹的地方远点,离其他首长远点,离海边远点的 三远点 要求,最后选址在原莲花石公园内,一处被大火烧毁的 松涛草堂 旧址上,1969年完工。
这个青灰色工字型二层小楼,外观很普通。但内部设施颇具匠心。室内墙壁极为宽厚,木质门窗非常坚硬,窗户全部用厚重的红色落地窗帘遮掩,密不透风。一楼分别有林彪和叶群的卧室、盥洗室和办公室,林彪卧室可以放映电影。在一楼转角处有一室内游泳池,是专门为叶群设计建造的。林彪因为战争年代负伤,伤到了中枢神经,从此怕风怕水。所以在他的别墅可以看见一处特殊的设施--一个带有屋顶天窗的日光浴室。
林彪经常躺在天窗下的大躺椅上闭目养神,既享用了温暖的阳光,又躲开了风雨侵袭。这个天窗下的咫尺寸方世界不仅是林彪修复伤病的地方,也是思考问题的地方。去年离开庐山是非之地之后,他需要一个地方 疗伤 ,那么,这个天窗下便是他的心灵理疗站,太阳再次给予了他温暖的安抚。
然而,这个世上并不是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光亮的。阳光投在林彪干枯的身体上,他内心却心灰意冷,温度降到冰点。
自从在庐山他与毛泽东之间关系陷于僵局后,冰冷的气氛就一直挥之不去,笼罩在他们的周围。即使1971年新年的钟声也没能让林彪的心情好起来。
新年一过,又开始了 文山会海 的日子。 从1月15日到2月5日,一连主持了三次会议,商讨各地传达贯彻批林整风问题。
2月19日,致信毛泽东汇报近日工作安排;当日,毛泽东在信上批示: 都同意。请告各地同志,开展批陈整风运动时,重点在批陈,其次才是整风。不要学军委座谈会,开了一个月,还根本不批陈。 (注1)
毛泽东这个批示可谓是语词严厉,谁也不敢再走和风细雨、以维护团结为大局的泛泛批判之路了。第二天,即20日,就根据毛泽东19日批示精神,主持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扩大传达反党分子陈伯达问题的通知》。
这样一来,进行的 批陈整风 运动,大有层层推进,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态势。 陈伯达为何倒台?毛泽东要整谁的风?林彪应该比谁都心知肚明。
按照战争年代的习惯,林彪总是喜欢计算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这场仗能打还是不能打?都在他计算后得以决定。这次与毛泽东较量,肯定是难胜算的 可是林彪为人个性极强,从不服软,曾在疆场上征战厮杀了大半生的他说什么也不承认自己有错。不管毛泽东如何旁敲侧击,他都一概装聋作哑,绝不公开站出来检讨。
林彪读史时总结出来的 与其坐待而亡,不如起而伐之 的体会,他打算付之于实践,并且依靠自己的儿子林立果作为他手中与毛泽东最后摊牌时的 杀手锏 。
实际上,林彪早就开始开始培养林立果。还在 文革 之初天下大乱的时候,林立果就被送到吴法宪所掌管的空军 锻炼 ,随后又迅速入党提干,并且在空军内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很快就形成了以他为头的名为 调研小组 的小圈子,发号施令,权力极大,俨然成为整个空军的太上皇。庐山会议期间,林彪还特意把林立果带上山,要他在政治斗争中磨练。让年轻的 革命后代 亲眼目睹了一场 大有炸平庐山,地球停转之势 的党内路线斗争。
庐山会议一结束,身处险境的林彪就想到了林立果这颗 棋子 ,而林立果几乎不需要问为什么,就迅速进入角色。在毛泽东着手发动批陈整风运动之际,林立果决定把空军司令部的 调研小组 改名为 联合舰队 ,开始加紧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北戴河等地设立了秘密据点,搜集情报,训练骨干。
二月下旬,面对毛泽东咄咄逼人的攻势,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在迫下得已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来捍卫他本人的接班人地位--他授意林立果 先搞个计划 。
林彪望着这个酷似他容貌的儿子,一字一顿地告诫说: 南唐李后主有两句诗:几曾识干戈,垂泪对宫娥。他就是因为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所以才亡了国。这是前车之鉴。我们不能-束-手-待-毙! (注2)
此时林立果2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岂能眼见父亲落到如此境地而坐视不管!他根据林彪的意图,3月23日在上海召开 联合舰队 骨干成员开会,研究制定出了《 571工程 纪要》。
《 571工程 纪要》能否帮助自己度过历史少有的政治难关,恐怕花了一辈子时间都在计算胜败的林彪,此时都没有算胜的把握!
怎么办?林彪还需要一段时间 隐其形 。他决定在羽翼丰满之前,继续表面上维持 主席划圈我划圈 的 紧跟 姿态。但是他已经留出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绝不公开认错!他认为江青、张春桥一伙现在正苦于找不到废黜他的借口,如果一旦公开认错,那就正好落入圈套。林彪干脆采用了缄默其口的方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北京,避开风头。
(1971)亮出底牌(2)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同林彪心思相反的是。
周认为,只要林彪向毛泽东低头认个错,服个软,事情也许就了结了。而这种硬顶的做法只会使情况更糟。但由于林彪是党内的二把手,性子又很倔。不便直言明示,只好尽可能地从旁缓和僵局。
毛泽东似乎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林彪表态,这一等就是半年之久。这半年里,毛泽东对陈伯达和林彪及其同伙们是区别对待的。尽管林彪始终不公开作自我批评,根本不参加 批陈整风 汇报会,但是毛泽东却不能因为林彪 不表态、不参加和不讲话 而把他拉下 副统帅 的交椅。
毛泽东的耐心与威望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考验! 失望一天天地加码。
失望与希望交替中,毛泽东还在用各种方法促使林彪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从下面一组日程安排可以看出毛泽东期待 浪子回头 的良苦用心。
--3月23日毛泽东通过江青转告:由、康生、江青先商量一下,给黄永胜等人创造一次机会,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作检讨,不要再失去机会了。
--23日下午,与康生、江青商定再召开一次批陈整风会议,进一步批陈,并联系自我教育。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提出,此事应向林彪汇报。
--24日,毛泽东对黄永胜等三人检讨作批示,认为 写得都好 , 以后是实践这些申明的问题 。
--24日下午,毛泽东约、康生、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纪登奎、李德生和汪东兴谈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检讨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次事情(指1970年的庐山会议)就出在没有调查。同时提出,吴法宪、叶群二人也需要重新写检讨。(注3)
--25日,主持召开会议,传达毛泽东谈话内容。同日,约办事组成员开会,商量按毛泽东意见修改黄永胜等三人的检讨问题。
有了毛泽东的明确态度,从中周旋,协调关系,修复裂缝就显得比较从容。 --26日,派专人将黄、李、邱三人检讨送到了北戴河林彪住处。
准备召开的批陈整风汇报会,其实就是一个划清界限会,一个表态是否与保持一致的会。这个会议暗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都关乎每一个在任领导的党性大节。一直在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协调关系的决定亲自前往北戴河,与林彪好好沟通一下,请他在春暖花开时回北京参会,给他一个正本清源,扶正形象,修复与毛泽东的关系的机缘。
眼看僵局可能打破,有了再次 团结起来 的希望,偏偏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变化。
在北戴河碰了林彪一个 钉子 ,由此也标志着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容忍达到了极限
北京方面紧锣密鼓张罗召开批陈整风汇报,而躲在北戴河的林彪却依然沉默不语。
林彪始终像一块飘浮不定的云,谁也琢磨不透云朵里包藏的是春雨还是冰雹。对此,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都要搞个明白。
将此行告知毛泽东:他准备在3月30日和31日两天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李德生、纪登奎前往北戴河林彪处汇报工作。
毛泽东点头同意了。他批示 此事应向林彪汇报 ,目的就是想打探林彪的动静。
这次去海边探访林彪,成为毛泽东非常关注与期待的焦点。可以说,这是他等待林彪 幡然醒悟 的最后一道心理底线。
和黄永胜等六人在北戴河林彪处谈话,主要汇报了批陈整风几次会议的情况、毛泽东对批陈问题的多次批示和谈话,以及拟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的安排等。同时,周也介绍了叶剑英带领专案组在广东调查陈伯达的情况和陈在 文化大革命 中的严重问题。林彪阴沉着脸听罢汇报后表示完全拥护毛泽东自庐山会议以来的一系列指示和工作部署,对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三人的检讨 很高兴 ,并要求吴法宪、叶群 重写一次书面检讨 。他还很震惊地表示:绝没想到陈伯达问题那样严重,这次把陈揪出来,是 很大胜利 , 完全同意 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议,把批陈引向深入。谈话中,林彪对自己的问题避重就轻作了一点自我批评,承认自己也 犯错误 ,是个 炮筒子 , 讲话有气,脱口而出,放了炮 ,被陈伯达 利用 了。林彪还为其在庐山会议上讲话作了辩解。(注4)
谈话到最后,林彪一脸苦相,诉说自己身体诸多不适,不能出席批陈整风汇报会。 感到很意外,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林彪拒不出席会议。既焦急又无奈。 毛泽东对林彪的态度由此转向,结束了 等待 。
--4月1日,向毛泽东汇报与林彪谈话情况,汇报时他尽量为林彪说些好话,但是林彪不回京参加批陈整风汇报会的事实却无法回避,尽管小心翼翼地选词择句说明林彪不来参会的理由。
(1971)亮出底牌(3)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汇报一结束,毛泽东一改先前对林彪下属所持比较温和的态度,横眉冷对在场一同听汇报的黄、吴、李、邱: 你们已经到了悬崖的边沿了!是跳下去,还是推下去,还是拉回来的问题。能不能拉回来全看你们自己了! 所有在场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惊惧不已。(注5)
--4月11日,毛泽东又把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三人的检讨书与吴法宪、叶群重新写的自我批评材料一同批给,建议 作适当处理 。
毛泽东的容忍达到了极限。
--4月14日,毛泽东决定在1971年1月改组被林彪一伙控制的北京军区之后,再派人参加军委办事组。打破了由林彪亲信把持军委办事组的局面。并且决定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时,把黄永胜、吴法宪、叶群、邱会作、李作鹏的检讨及毛泽东相关的全部批语在会上散发给大家。
毛泽东的举措,陡然升高了批陈整风汇报会召开前的紧张气氛;那几个被毛泽东点名批评的同伙,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向林彪频频告急。
林彪依然躺在日光浴中迎着刺目的日光与窗外灿然的春意,苦思冥想 想到最后,终于横下一条心--硬顶到底,以求绝境逢生!
他一方面给黄永胜、吴法宪等人吃定心丸,要他们稳住;另一方面又不加掩饰地对调子越来越高的批陈整风汇报会公开表示不满。在毛泽东对就这次会议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 同意 后,林彪一改以往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是让秘书写上 完全同意主席批示和会议安排 ,并公然注明 遵嘱代写 的字样。
到此为止,毛泽东与林彪 正副统帅 不仅神离,貌也离了。 对林彪失望的同时,毛泽东却看到了美国传来的希望。他果断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在全国上下一片 批陈整风 批判声中,我国体育界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这还要从1971年3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说起。
按照惯例,比赛开幕那天,国际乒联要举行招待会。主人致词之后,大家就举着酒杯随意走动起来,这时几个热情奔放的美国选手与中国运动员相遇,他们兴奋地说: 啊,中国人,好久不见了。你们的球打得真好! 那时中美关系十分敏感,中国代表团领导立即将此情况向国内作了汇报。这毕竟是中美运动员之间的一次邂逅,一次礼遇,所以国内方面也没有什么反映。
中国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之后,中美两国选手在游玩中又碰到了一起。热情爽朗的美国青年笑着问: 听说你们已邀请我们的朋友(指加拿大队和英国队)访问你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
中国队负责人再一次向国内报告: 美国队希望访华。
接着4月4日,美国男队第三号选手格伦 科恩为了能打好下面的比赛到训练馆练球,不想练完球走出体育馆时,竟然找不到自己来时乘坐的汽车。正在这时,一辆带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轿车在他身边戛然停住,科恩赶紧跳上车,长吁了一口气。但当他抬头环顾时,不禁暗自吃惊,原来同车的全是中国人。于是他独自站在车门口,没有找位置坐下。
这时,坐在车子后边的庄则栋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科恩身边,通过翻译和科恩聊了起来。庄则栋对科恩表示欢迎并向他赠送了中国礼品。这一意外的举动把科恩乐坏了,他和庄则栋肩并肩站在一起直到抵达爱知县体育馆,他们俨然成了好朋友。
这一幕被敏感的记者发现,他们把照相机对准了庄则栋和科恩,此情此景立即成为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的新闻。
中美两国运动员友好交流的举动更加触动了美国队。他们的副领队来到中国队的驻地,开门见山问中国队的负责人: 你们中国邀请我们南边的墨西哥队去访问,也邀请我们北边的加拿大队,你们能不能也向我们美国队发出邀请呢?
美国队这次正式提出访华的要求,的确非同小可;中国领队虽不能当场答复,但必须马上向国内请示。
中国乒乓球队的请示电报送到了国家体委,国家体委立即和外交部磋商,一致做出了 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 的决定。报告送到手里,他也在报告上写了 拟同意 三个字和一段批语。
报告又到了毛泽东手里,他也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圈,并要他的护士长吴旭君把文件退给外交部办理。 这个拒绝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似乎就此尘埃落定。
如果没有后面的转折,这份报告在中美交往史上只是一份入档保存的文件而已。
1971年4月6日,在退回这份报告后的当天深夜,毛泽东已经服了安眠药,可是他睡意全无,还坐在书房里看书。在午夜前来向他报告美国3月15日宣布取消对持美国护照去旅行的一切限制,也谈起了外交部和体委的负责人讨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分歧 如今,为什么不可以把邀请书发往美国,让他们的乒乓球队打头阵呢?它不仅可以为尼克松或他的特使前来北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缓冲一下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敌对情绪。
这将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的一个非常好的前奏曲。 想到这儿,毛泽东精神为之一震。
尽管文件已经退走,毛泽东还是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亮出底牌(4)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据毛泽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当晚毛泽东要她给外交部一位领导同志打电话: 邀请美国队访华。 但毛泽东自己有过交代:他吃了安眠药以后说的话不算数。这一下使吴旭君犯难了,现在讲的话算不算数呢?她故意迟疑着没有动身。毛泽东见她没有动,急着对她说: 小吴,你还坐在那里呀,我让你办的事怎么不去办? 吴旭君故意反问: 主席,您刚才和我说什么呀?我没听清楚,请您再说一遍。 毛泽东又一字一句地把刚才讲的话重复了一遍。吴还是不太放心,反问他: 主席,白天退给外交部的文件不是已经办完了吗?您亲自圈阅的,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怎么现在又提出邀请呢?您都吃过安眠药了,您说的话算数吗? 毛泽东把大手一挥,说: 算!赶快办,再慢就来不及了。 吴听了这句话拔腿就往值班室跑,给外交部打电话。通完电话回来,只见毛泽东仍坐在那里等她回信。吴旭君把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完后点头表示: 好,就这样。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惊呆了,世界轰动了,看似体育界之间的交流一下子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
尼克松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乒乓球运动是中国体育的强项,被视为中国的国球,多次参加国际比赛。连外国人也惊叹:这个小球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发明的。这次中国巧妙地利用小球推动大球,真可谓以长克短,打了一个漂亮的近台抢攻。
面对中国这 一板抢攻 ,美国 还击 得也不含糊。
尼克松总统立即批准接受邀请,并派出最得力的高级顾问基辛格前往中国。当时《环球时报》刊登的《乒乓外交决策内幕》一文这样描述尼克松总统的反应: 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求得实现。
美国乒乓球队要来华访问了!这也是新华社的一件大新闻。
4月14日下午2时半,面带微笑地在东大厅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与美国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后,坐在斯廷霍文团长旁边的沙发上,发表了讲话:
你们作为前来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尽管中国和美国目前还没有外交关系,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赞成与支持。
略略提高了声音说: 欢迎你们! 身边的斯廷霍文马上回应: 我们也希望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 立即肯定地回答: 可以去!
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对此报以热烈的鼓掌。
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在美国本土更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 中国热 。中国与美国民间之手已经握在一起,距离两国的官方握手也就为时不远了。
酝酿很久的批陈整风汇报会终于开幕,但围绕主体事件的主角人物--林彪却不出面,只好一人唱独角戏
会见美国乒乓球队的第二天,即4月15日,批陈整风汇报会在拉开帷幕
以他的老道和干练主持召开了这场极为敏感也令人揣揣不安的会议。
参加批陈整风汇报会的有、地方和部队的负责人99位。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在讲话中回顾了自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开展批陈整风的过程,说明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五人几次失掉自我教育机会,在毛泽东一再督促下才作出检讨。针对军委办事组一直批陈不力的问题,他主动承担了责任,希望在庐山会议上犯有错误的同志能够联系实际,搞好自我教育:我们这个会议的目的,是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会上,黄永胜、吴法宪作了检讨发言。
毛林之间的分歧加重了协调工作的难度。
在会上点名,会下还要减压。他托人带话给林彪几员大将,说的 很好 和 可以了 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他的目的是缓解吴法宪和叶群两人对毛泽东要他们重写书面检讨的紧张情绪。实际上,黄永胜等人在庐山会议后已成惊弓之鸟。吴法宪甚至闹着要跳楼自杀。
为了避免扩大矛盾引起更大混乱,尽量协调各方矛盾,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委员却不买账。他们基本不知道高层曲折的内幕,自然不能理解的一番用心。会议进行到20日,有人站出来揭发吴法宪在庐山会议上私下串连的情况,这无疑是在波澜涌动的激流中又投入块巨石,激起的浪花和涟漪马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兴趣。
如果追查,事情必然要闹大,难免还会涉及到林彪。
正在北戴河96号坚持硬顶不去北京的林彪听到这个消息,也坐不住了,当天就动身赶回北京坐镇,近距离指挥作战,以便稳住几员大将的阵脚。
林彪终于被逼回北京,的眉头舒展不少。他马上派人送去批陈整风会议的有关材料,并通过叶群转达他希望林彪能够出席会议,讲几句话的愿望。
结果,林彪还是一口回绝了。
只好一人撑持局面。四月二十九日,他在批陈整风汇报会上代表作了总结讲话。这个 颇不易写 的讲话提纲,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所定下的调子起草的,不过他还是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缓和一些,不让林彪手下的几员大将压力过大,只在一两处点了军委办事组黄永胜等五人的名,指出他们在政治上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在组织上犯了宗派主义错误,站到反九大的陈伯达路线上去了。但错误的性质还是人民内部问题,希望他们认真改正错误,实践自己的申明。
的讲话声一落,意味着批陈整风运动告一段落。 然而,一场更大的政坛风暴即将到来
五 一国际劳动节 ,林彪毫不掩饰对毛泽东的不满情绪,在天安门城楼上将两人的紧张关系公之于众
4月29日的批陈整风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两天后就是1971年的 五一国际劳动节 。按照惯例, 五 一 和 十 一 ,党和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民同庆。
这年的 五 一 ,也不例外,晚上将举行盛大的广场焰火晚会。
晚上的活动往往时间长,场面大,准备不好就会出 洋相 。素以 严 著称的周总理,绝对不允许记者,特别是他身边工作的记者在公开场合出半点差错。为防止出问题,杜修贤和过去一样,下午就到天安门城楼检查拍摄的灯具,防止曝光不足;因为有出场,他们不能多用手里的闪光灯,以保护他的眼睛不被强光刺激。
杜修贤到城楼时,工作人员已开始布置城楼的座席。座席排列是一般按照职位大小严格划分的,台子正中放了一张圆桌,围了几把椅子,两边各又有几张圆桌。正中的那张不用说就是毛泽东和林彪坐的,是张主桌。、在京的委员坐两边的桌子。各部门的领导站在桌子的后面。
晚霞在长安街的尽头露出了痛快淋漓的笑容! 微风徐徐,夕阳已快沉坠到高楼的底层,落在地平线上。
这时警卫局的人也来到城楼,见着杜修贤就说: 今晚上、林副主席都要来看焰火。就你一个摄影记者到前台。
1970年之后,一般毛泽东出场,其他摄影记者就不能随便靠前,这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上午才参加了中山公园的游园活动,晚上还能来吗? 杜修贤心里琢磨着,似乎有种预感,林彪会不会不来?
去年8月,林彪从庐山回北京后,好像精神状态不佳,几乎都在北戴河养病。工作人员私下里悄悄嘀咕,说林彪其实没什么病,主要是和主席闹意见。主席没同意他当,他就有情绪。
(1971)亮出底牌(5)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夜幕终于落下,暮色沉沉。
天安门广场上却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广场四周的建筑物穿上彩色灯装,光线像画笔样生动真实地勾画出、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交错重叠的层次和轮廓。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 全世界各民族大团结万岁! 的巨幅霓虹牌耸立在广场上,闪烁光芒。
领导人陆陆续续来到城楼上,他们先坐在大殿的休息室里休息。不一会,毛泽东也到了,他已经不像号召 全国学习解放军 时那样率先身着绿军装,又换上了灰色的中山装制服。他的步子仍然平稳,充满自信地走进大殿的休息室,微笑着面对起立相迎的领导人,偶尔向他愿意招呼的同志点点头,径直走到屏风后面坐下来休息。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以双手合十的常用礼节向毛泽东问好,坐在毛泽东身边谈话。
去年 十 一 ,全国各大报纸上就发了一张和美国友人斯诺在城楼上合影。似乎毛泽东更愿意和外国人在一起。
突然,门口一阵涌动,大步流星走了进来,大家随着他的手势,一看,哦--陈老总大大咧咧地跟在总理身后走进人们的视线。
久违了,大家好不亲切,都关切地询问他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老总笑哈哈地一一作了回答。后来周总理又将陈毅带到屏风后面见毛泽东。
毛泽东抬起眼帘,凝神细望,咧开嘴笑了。他站起身,握住了老总的手。 身体怎么样啊? 毛泽东一向言简意赅,这次却问了两句意思相同的重复话: 恢复得好吧?
陈毅身患肠癌,术后不久,很有些面对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慷慨悲壮之感。他用力拍拍厚实的胸脯: 恢复得很好,主席!
少个零件不要紧。 毛泽东与陈毅谈话总能保持轻松的气氛, 剩的零件不要出问题就好。
坏的零件取掉,好的零件一切正常。 陈毅对疾病的态度可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看不到丝毫的情绪低落。 主席望着老诗友,由衷地笑了。
总理则双手抱臂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欣赏似的望着这对老诗友风趣地一问一答,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
城楼上,溴钨灯发出耀眼的亮光。烟火晚会就要开始了,毛泽东率先走向城楼的平台。他坐在中间圆桌的东首,紧挨着的是西哈努克亲王,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右侧
这时杜修贤发现最西侧的位子怎么空着?哎,这不是林彪的位子吗?自从庐山会议后,他再没有见过林彪,只知道他身体不好一直在北戴河休养。这时杜修贤看到,坐在旁边圆桌前的周总理也在左右环顾寻找林彪。
毛泽东略略地抬了抬头,朝对面空空的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什么!
周总理不停地看表,浓浓的眉头凝了结,他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终于,林彪慢条斯理地走了进来。
5月的天,他披着一件军呢大衣,皱着眉,一脸枯寂的样子。
了解林彪底细的人都知道,林彪战争年代负伤曾经用吗啡止痛,结果上了瘾,后来不用就不行。果然这天晚上,林彪也因身体原因,不想去城楼,是周总理电话再三请他出席晚上的活动,他才不得不来。但他带着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他冷僻地落座后,一句话没说。和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没有握手,没有说话,甚至没有看一眼,只是一味地耷拉着焦黄的脸 而拍摄一般要等正副统帅交谈时才开始。
拍电影的记者还在对着毛泽东的方向调试镜头。不知怎的,杜修贤被眼前的瞬间吸引住了,鬼使神差地立在董必武的侧面,拍了一张主桌的全景。再看看,人物表情特别是林彪的表情没有进入状态,他便放下相机,没有再拍,转到别处找镜头了。
禀性温厚的董必武探过头去,关切地问林彪: 身体不大好? 林彪拉着脸,稍向董必武倾下头,既不看毛泽东也不看董必武,而是望着桌面回答: 不好。
林彪确实让人感到身体不好,五月天穿着大衣,双手抄在袖筒里。城楼上满是警卫人员和准备采访的各国记者,十分忙乱;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可是他全然不闻不见,仿佛正在对付体内的寒冷。不过,虽然他没正眼看谁,但他在用眼睛的余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毛泽东那边稍有动作,他的身体也会相应地令人不易察觉地震动一下,他是随时准备响应毛泽东的。可是,毛泽东的一切举措似乎都与他无关,没有丝毫同他谈话打招呼的意思,甚至始终不肯对他正眼望一下。
林彪的浓眉毛颤动过几次,阴郁黯淡地双眼忽然闪了一下亮,那里透出一股锐气和火气。就在董必武也被吸引到毛泽东那边的谈话中,只剩他自己落落寡欢的刹那,他蓦地站起,转身,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
当杜修贤再慢慢地踱到主席桌边准备拍摄时 啊!他僵住了,林彪不在了! 大惊失色后,杜修贤又赶紧安慰自己--林彪能到哪儿呢?还不是上卫生间了么!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林彪还没出现。杜修贤开始着急起来,林彪会不会走了?想到这儿他心里煌煌的,希望不是这样。因为拍摄还没开始,林彪怎能就走了呢?他们拿什么见明天的报纸?直到这时杜修贤没有意识到他那个鬼使神差的 瞬间 已成为今晚绝无仅有的独家新闻。他仍不失信心地望着卫生间的方向,希望林彪还会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1971)亮出底牌(6)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这时,人们的目光开始注意主桌上醒目的空座位,大家似乎都在猜测,杜修贤心里滚过一阵阵的不安和惊恐。林彪究竟上哪儿去了?他怎么可以当着主席的面不辞而别,这是什么意思?他简直无法想象 一贯紧跟,无限忠于 的林彪怎会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举动。
领导人中间最着急的是,他的目光频频望着旁边桌的那个空座位,喉结上下滚动着,他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只是将警卫员叫到跟前,耳语了几句,警卫员飞快地跑向城楼大厅
嘭--哗-- 第一束礼花腾空而起。 城楼上的人们忘记了那张刚才还议论纷纷的空座位,目光刷地被礼花拽到了五光十色的天幕上。
毛泽东和大家将目光投向天幕
警卫员一溜小跑到周总理跟前,一阵耳语。周总理的浓眉疙瘩打得更紧,神色非同寻常严峻。杜修贤一见,心里暗叫不好!连忙跑去问警卫员: 林副主席哪儿去了?
早就回家了! 杜修贤倒吸一口冷气: 他为什么先走?为什么不给主席和总理讲一声? (注6)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杜修贤背脊上直冒冷汗。
拍摄电影、电视的记者还在茫然地四下里张望,等林彪来了好开机拍摄。这可糟了!他们手里还空空的,明天晚上电影电视不就都砸了吗?杜修贤又想起他的相机里那张毫无把握的照片,心里更加地着急。电影、电视、报纸 唉!从未有过的窝囊,窝囊透了!
杜修贤茫然地回到主桌旁,毛泽东望着绚丽多彩的夜空,微微张着嘴,露出亲切的带着童趣的笑容。他似乎忘记了烦恼,愉快地沉浸在变幻的色泽、跳跃的遐想中。
闪烁的光束投在空落的椅子上,那样地刺目!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辞而别,表现出毫无介意的大度。
身体不好,先回去了。 西哈努克向董必武询问,一听,也就释然了。 这是对林彪突然离去最好的解释。否则人们无法理解林彪的奇怪之举。
当时城楼上还有大报的文字记者,他们听到林彪回去了,不再来城楼的消息,个个面面相觑,茫然不知所措,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 一切还没有开始,就这样结束了?
杜修贤不由看看手里的相机:这里面装着毛泽东和林彪今晚唯一同桌的照片,或许能添补这个惊诧的空位,从而挽救今天晚上这离奇事情给老百姓 意识空间 带来的不良影响。
礼花仍在不断 蹭蹭 地往天上窜,漆黑的天幕犹如坚硬无比的钢板,一撞上去,礼花就粉身碎骨,飞散着自己多姿多色的肢体。
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天安门城楼 大地仿佛置身在瞬息万变的彩色光环中。 夜色多么华丽!
毛泽东忘情地瞅着一个又一个轰然炸开的巨大 花朵 却显得烦躁不安,不时地望望那空着的位置
这张唯一的合影象征着毛泽东与林彪 正副统帅 时代的结束。 从此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
林彪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却无法坚持到结束,一人痛苦地枯坐在的西北角椅子上 林彪从城楼上不辞而别后,有一个多月没有公开露面。
他再度出现在杜修贤镜头里已是6月中旬,天气已渐渐进入夏季,罗马尼亚的客人来到中国,那时毛泽东会见外宾不一定都是在游泳池,有时他也常把接见地点安排在会。
这次接见罗马尼亚的客人在的118号湖南厅。
毛泽东、林彪、、康生抵达118房间不久,罗马尼亚的客人也到了。杜修贤忙着拍摄宾主握手的镜头,待宾主落座后,又赶快拍摄会谈的场景。见会谈已进入正常轨道,他就退到门外的大厅里等待结束时再进去拍摄。
(1971)亮出底牌(7)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杜修贤刚转了一圈,找了个新华社的记者,托他把先拍的胶卷送回社里冲洗。回到大厅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林彪坐在大厅的西北角,坐在一张椅子而不是旁边的沙发上。杜修贤没还以为会谈结束了,可再一看,毛泽东等领导的警卫员都还在大厅里,他们也和杜修贤一样,愣愣地瞅着莫名其妙的林彪。
正是夏天,大家光着头还热得嗤嗤直冒汗,林彪却萎缩成一团,帽檐压得低低的,最叫人惊骇的是他那张没有一丝血色的脸。当时杜修贤还以为他生了什么急病,可见他的警卫员也和别人一样在旁边张望,并没有送他们的首长上医院的意思。
其实,林彪此时正遭受着吗啡瘾的折磨,谁也救不了他。他的警卫员们清楚他的 病情 ,所以在一边并不着急,等待着首长熬过痛苦的时刻。
杜修贤看看表估计会谈时间差不多了,赶紧回到118房间。毛泽东旁边的沙发空着,和 五 一 晚上那个情景几乎是同出一辙。而毛泽东泰然处之,正兴致勃勃地舞动着手臂同客人热烈地交谈。
房间里不断传来他朗朗的笑声。 平静地微笑着,时时插上一两句话。 康生话不多,镜片后面的目光很深,不容易看清
会谈结束了,林彪也没有进来送客人。
等毛泽东他们都走了,杜修贤收拾完摄影箱,才离开118房间。到大厅里他看了一眼西北角,林彪居然还坐在那里。他没有停留,快步走了出去。
晚上,杜修贤将白天拍摄的照片送到,正在那里宴请罗马尼亚客人。周总理站着匆匆看了一遍照片,十分果断地选了三张照片发稿,却扣下了自己单独会见外宾的照片。
这三张照片依次为: 第一张毛泽东和林彪会见客人。 第二张林彪单独会见客人。 第三张康生和会见客人。
周总理亲自审阅新闻照片已有好几年了,每次审阅照片他都很细心,该突出什么,不该突出什么,谁该在前谁不该在前等等诸多细节他都会考虑的全面周到。可近一年里审阅照片,他似乎比以前更加细心。
后来杜修贤听说,六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齐奥塞斯库来华访问时,毛泽东指定林彪陪同接见。林彪开始推托身体不适,不去。毛泽东为此很不高兴,执意林彪一定出席。可林彪仍不想理会。后来叶群急了,下跪哭求,陈说利益,林彪才勉强答应。
会见时,宾主刚寒喧完,林彪就退出。于是发生了他一人枯坐在外面大厅角落里那一幕。
林彪想借江青见到毛泽东,江青想借林彪拍照片。结果,林彪借江青秘书的刮胡刀刮了脸。江的照片拍了,但林还是未能如愿。
转眼,又到了1971年7月1日的生日。这一年正好是建党50周年,按常理一定会隆重庆贺一番。
但是出乎意料, 七 一 那天,毛泽东和林彪都未公开露面。
党的生日 正副统帅 都不露面,各大报纸非常发愁,老百姓这一关就说不过去啊。幸好搞报纸的人都极有想象力,弄出一套 鱼目混珠 的办法: 七 一 那天,报纸的头版头条用了一张以前的照片,林彪手摇 红宝书 紧跟在挥手的毛泽东身后。这个形象是当时的 标准形象 ,见报后,还真是可以充数呢!谁也没有对这张照片形成的时间产生疑问。善良的百姓从不会无端地怀疑写进党章的副主席会有什么不忠!
报纸侥幸地度过了一个重头新闻的敏感日子。
可是躲过初一,还有十五呢。新中国的纪念节日,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每月的首日。新闻界好容易度过 七 一 ,马上又跟来 八 一 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没有 正副统帅 露面更不行了。报纸又如法炮制。这次发照片,新闻界已是心惊肉跳,深怕露出马脚。没有想到江青这时插了进来,帮了新闻界一个大忙--《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7、8期合刊扉页,亮出一幅林彪学毛选的大照片。下方作者署名:峻岭。
人们第一次看见林彪不戴帽子,亮出半秃前顶,孜孜不倦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照片。无疑,林彪 无限忠于 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
同时,峻岭的名字也引起人们的极大的兴趣。能近距离接触林彪的人一定不是一般人!议论的热点渐渐聚集在林彪和作者关系的研究和探询上。
标签: # 美国 # 他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