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12-26 生活常识 投稿:眉温如初
你的幸福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 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地铁站里,我指着天花板,对朋友说:

“你看,这个地铁站的设计贼艺术,天花板带镂空的花纹!”


朋友低着头,在看手机:“哦,是吗?”

而后面无表情地抬头看了一眼:“卧槽还真是。”


要想不发现这件事,也挺难的,此类花纹覆盖了整个站内的天花板。

我惊讶于他的浑然不知。


那天的太阳刚好,走过一座小桥。

二人盯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发了十分钟呆。


起了兴致,在草地上席地而坐。

不知怎么聊的,聊到幸福感这个话题。

我问他最近的幸福指数怎么样,他说挺操蛋,心静不下来。

躺在床上,脑子便嗡嗡作响。


“你最近怎么样,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伐,讲讲!”他说。

“比如现在啊。”我说。


此处有天地,有河流,上有温暖的阳光,下有软绵绵的草地,抬起手就能感觉到有风经过。这样的景象,还不够使人开心吗。


天地、河流

阳光、草地

还有风的经过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写过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

其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


大部分人把幸福看成一个状态问题。

把房子、车子、事业、财富值看作刺激自己幸福的理想对象。

比如——“拥有一所大房子”等于“我很幸福”。


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也看过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

说的是乐透大奖的中奖者,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会让他的幸福感回归到得奖之前,归于均值水平。哪怕是车祸截肢的人,一年时间,也能让他的幸福感回到车祸发生以前。


这揭示了一件事:

无论是奇迹般的好事,或者如地狱般的坏事,只要发生之后,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人们的幸福感会回归均值。


就像每一个网购后等着快递的人,当他拆开包裹以后,他的快乐曲线就已经开始急转直下了。


“目的导向”并不能带给我们长久的幸福感,甚至会陷入“欲望后被满足,满足后又奔向下一个更大欲望”的恶性循环。


你把钓鱼竿绑在驴的身体上,前面挂根萝卜,在驴儿有限的驴生内,它永远无法咬到。

幸福不是一个对象问题,它是能力问题。




人类的幸福成为注意力争夺战的牺牲品

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几乎是一个上亿万级的市场。

各类产品应用挖空心思抢夺你注意力。

恨不得上厕所拉泡屎都给你搞点事情。


记得以前看一个视频网站上的美剧,一集45分钟。开头有广告,中间13分钟、26分钟分别有广告,最后进入戏剧高潮之前又来一个广告。

真正做到了广告中插播电视剧。

在一切走向碎片化的同时,人类也在走向分裂。

这一分钟,如果不同时做2件以上的事,我便认为这一分钟浪费了。


我们都知道“心流”这个词,指专注进行某个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

小时候我们其实非常容易进入“心流”的,搭积木可以搭一天。

但现在注意力过度分散,被切割成小块,反而越来越难集中精力去完成“心流”动作,感受不到以往的充实感与满足感。

我见过某个夸张室友的日常,一边泡脚,一边放着英语听力,一边和他妈打电话,一边在刷微博。


卡尔纽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中表达了对于网络的批判,也展示了对于当代人“互联网化生存”的担忧。

以此形成一个不良后果,人们总是在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肤浅工作,形成一种毫无价值的“表面性忙碌”。


他还指出,肤浅工作做得越来越多,会永久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

整天忙于回邮件、回电话、陶醉于肤浅工作,没事就爱刷刷朋友圈,到最后可能连静静地坐下来写一篇1000字议论文的能力都不具备了。




对于幸福的感知,可以被训练出来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将1000人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记录生活中的情绪状况并进行评分;第二组被试记录生活中使他们感到恼怒之事。第三组除了记录日常生活事件,还需要列出一件每日最感动的事情。


结果最后一组不仅获得了预期的幸福体验的增加,并且愿意花更多时间来做对自己健康有帮助的事情。


看过这个实验结果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

每日睡前感谢一下今日值得感激之事。


这其实是训练“幸福感知力”的一种方法。

幸福正如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

换句话说:通过不断降低幸福的阈值、临界点,来走向幸福。




抛弃“一... ...就... ...”的思维

“等我一考上大学就好了。”

“等我大学毕业就好了。”

“撑过今年生意就好了。”

“我存款一到那个数就好了。”

“等我换一家工作单位就好了。”


抱歉,恕我直言,倘若你抱有这样的思维,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好了。

假设当下这一秒你不具备幸福的能力,你以后也不会有。


就像我有一同学年年说自己忙,年年说“忙过这一阵就好了”... ...然后你就发现他嘴里的“这一阵”,怕是要忙上一辈子。


这些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未来某事某刻生活迎来一场质变,幻想从此以后自己过上幸福美满日子的人,将会陷入持久性的失望之中。




恢复每时每刻对于生活的“参与感”

去年看完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热泪盈眶。

他用洗碗举例子。

当你洗碗的时候,你就应当认真地洗碗。而非去想赶紧洗完,接下来可以看电视、打游戏,或者是自己的工作... ...你不应该在洗碗时思考洗碗之外的事。


若那么做,你便不存在于那个当下,你失去了那个当下。

我在洗碗中所消耗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是我珍贵的生命,这是我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我们所厌恶和反感的,恰好是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属于我们的一部分。


高中时怀念初中的生活,大学时怀念高中的生活,毕业后怀念大学的生活,30岁怀念毕业后的奔波日子。到了衰老时刻,你将又怀念起30岁。

每次怀念都像是一场刻奇的表演。

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住,偏偏还要表现出珍视的样子。


高中时我们幻想大学毕业后的图景,大学毕业后反而又怀念起幼稚的青春。到头来发现,自己既没有青春,也没有未来。因为在各自的时刻发生之时,自己压根没有参与进去。


这是一个荒谬的螺旋,它无非验证了人类是多么脑子不清楚的生物。

对于未有之物心向往之,对于已有之物嗤之以鼻。

每一次对当下的忽视,都是在糟蹋这个不断流逝的当下。

每一次思绪上的分裂,都在暗示一件事:

那个人从未真正拥有过他的生命。


你的心会以一种直接、奇妙的方式看好它自己,不再区分主体和客体。喝茶时,饮茶者与茶之间的分别将消失。喝茶变成一种直接而奇妙的体验,这其中,主客体的分别不复存在。

——《正念的奇迹》




在你真正参与到当下之前,其实你是看不见当下的事物的。

哪怕它就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那个朋友。

我以前也是如此。


某次下班回家路上,一朵巨大的云在我上面飘着,和宫崎骏动画里的一模一样。

我命名为“宫崎骏云”。

那一个瞬间,我抛开了所有的念头。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把所有的念头化为了一个行动:

就是看这朵云本身。


令我心酸的是,自己回想了一下,发现上次这么简简单单看一朵云,已经是童年时期的事了。

为自己悲哀的同时,也想到另一件事:

还好... ...

还好。

至少此刻,我是幸福着的。







标签: # 幸福 # 他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