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众话语权,还是人血馒头

12-26 生活常识 投稿:良人未归
是公众话语权,还是人血馒头

坦率的说,我也不喜欢

但是,生活的真谛到底不是跟我所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生活,总有些你不不去干的事情


譬如,理发。

每次上门都像跟神忏悔似的“我不办卡不护理不做发型”,被人服务,不见得总是舒服


热点就有些许这种味道


纵然你不追,周边总有人会想法设法让你追。譬如:

老板们讨论,滴滴的公关做的怎样怎样;

亲友们会聊,最近出行还能不能坐飞机

读者们会问,少加老师怎么看待罗永浩?

……


我不热衷“追热点”,主要是因为当下多数“热点”只能引发我的猎奇心,却难以吸引我的好奇心。而猎奇与好奇之间,总是隔着一段不可名状的距离


但说句公道话,“追热点”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必不可少


此处没有反讽,我重复强调一遍:“追热点”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就好比一日三餐你可以重视它,却不能没有它。



“追热点”是当代的社会仪式


我这说法,别说你们不太接受,就连我本人,也不太愿意承认。

当今热点,来来回回不就是那点儿破事么?

丑闻暴力、性、企业互撕、秀下限智力道德)……


而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寻常百姓,皆大量充斥着:

二元对立的厮杀

断章取义的误读

毫无主见的跟风

理智缺席的愤怒

毫无底线的咒骂

……

群众意志一旦凝结起来,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而又勇猛无比。就像是,一只主人在场的小泰迪,对着任何庞然大物都敢狂吠几句。


但是,如果设身处地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想想,他们认知辨析度有限、信息还不对称、生活且艰辛,除了像浮萍般随着舆论上下翻滚,还能做什么呢


至少,几句“怒骂”能够留下痕迹,留下存活于世的痕迹。

重复繁琐无奈的生活之外,人们也只剩下“愤怒”来参与社会,通过愤怒获得“自我认同”感。


刘瑜说,“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捷径”。


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这背后的乐观。毕竟,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隐含在每个人心中的潜在“正义感”、“参与(建设)欲”,只是这种“正义”暂时还停留在一个未开化、原始层面(比如愤怒)。


人在本质是一种渴求“意义”的智能生命


当代,人们为求生,售卖劳动时间,像机器齿轮般,重复工作很难感知到“意义”,这无关收入高低;同样,在业余时间为填充迷茫焦虑游戏娱乐,也同样很难获得实质意义。

意义感的缺席会让人迷茫,从众,焦虑,主观幸福感低迷。



正因为此,当代人迫切需要“对存在的呼喊”,对世界的实质参与,对自我的认同。这些万万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前工业时代,大多是由神话宗教仪式、宗族活动来承担(参考延伸阅读-仪式感专题)。


今天,“上帝已死”,怎么办?媒体提供的“社会热点”,恰巧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

全民参与,无门槛,免费,重新修补“存在”的危机感。

*弹幕文化、短视频的兴起也与此有关,只是还停留在浅层


但诚如各位今天看到的,追热点背后的言论,虽然有一些“开启民智”的辩论,但相比“无脑喷”的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怨不得普通群众,正所谓不知者无罪,问题出在“舆论引导”的源头——媒体(以及自媒体KOL)身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带偏了节奏


当我们理智的谈论“追热点”时,我建议大家:

闭上你的双眼,脑海中,浮起你毕生所见过的,最为悲伤、最为绝望、最为愤慨的表情

……

……

……

脑海中找到这些画面了么?好,继续


别忘了,绝大多数吸引公众眼球的“热点”,背后可能都是一桩桩血泪的悲剧,一个个不幸的家庭,一家家需要为千名上万名员工负责的企业……


追热点,不是秋后问斩的看热闹,更不是媒体的KPI、大V们的吸粉神器

追热点,是一起全民的礼拜,是肃穆的葬礼,需严肃的参与。


那么,这热点要究竟怎么追,才算是最大程度的尊重这些“不幸”呢?



追热点,警惕成为阴谋的帮凶


在严肃的讨论这个话题前,考虑到当今媒体风气之乱,为避免卷入“商业宫斗”中,请允许我以“每个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这般谨小慎微,来提醒各位:


切勿不明不白的将自己宝贵注意力,被那些阴谋公关、付费水军流量主(自媒体大V)们所劫持。


这背后是利益在搞鬼。

这也意味着,有关企业、有关公人物的热点话题,背后可能掺杂着最多搅屎棍。


但是,这些“舆论阴谋”,形式五花八门,内容组织专业,如何识别呢?


其实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把握一点——就事论事


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干的。


就事论事,预示着一种开放的氛围、理智的辩驳,这能让公众,从操场上的熊孩子瞬间变回课室中的好少年


这不是水军们喜欢看到的局面,他们会设法让公众“弱智化”。


如何弱其智?煽动情绪屡试不爽。这已经有悠久历史了。


故阴谋者将愚弄世人也,必先褪其理智,去其逻辑,煽其情绪,转移矛盾焦点,以此完成龌龊目的


但煽动也是所选择的,必须精准戳中全民性敏感神经

这主要有,家仇国恨(民族矛盾)、仇富恨贫(阶级对立),如果这两项还不够,那么还可以祭出“人权”,譬如,自由权、平等权、生命权、隐私权等等。


水军们就是借此偷偷转移了事件真实矛盾,从“就事论事”变成了占领道德制高点。此时,纵然是明辨是非的群众,其内心的真实意见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譬如,人权、平等、自由,这些东西你敢它的不是?



这背后是毒逻辑,人们都被耍了。


转移矛盾的伎俩很简单,这里顺带提一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了逻辑学-认知偏差中的“完美主义谬误”,这也是喷子们的最无敌武器


举个例子,某作家,曾在微博上面对恶意中伤,回复了句“去死吧你”。

7年之后,这事儿被挖了出来——公众知识分子,竟说脏话

说脏话就是低素质,就是故意在电梯放闷屁,就是人格有问题……

于是,该“道德沦丧”的作家,其一切脍炙人口作品都是“思想偏激”(因为他人格有问题),一切文化公益活动都是“作秀”……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以这种“神逻辑”标准,纵然是孔夫子释迦摩尼、耶稣圣人们,也都能够找到瑕疵来放大,然后利用大众缺乏逻辑训练的弱点,将一个个的人扁平化”、“标签化”,树“典型”,喊打喊骂,游街示众。

现实中的人,越是“像人的人”,越是复杂矛盾,越是可能犯错。


除此之外,还有些更无法无天的水军们,甚至无中生有的造谣、断章取义的拼接、恶意中伤,恕我提醒一句,这已经是犯法了。


至于那些为蹭流量追热点而采取上述类似策略的自媒体们,好自为之吧。

我经常看到有些读者对热点内容的评论:“叨叨絮絮堆砌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内容,毫无逻辑更谈不上深度看完之后还是一脸懵逼。”


那么,过滤了这帮妖魔化内容之后,我们究竟该如何“追热点”才算是不辜负了那一系列的真实悲剧呢?



“追热点”的正确姿态


1.从猎奇式围观到思辨式参与的转变


人们不幸的渊源大抵在于,他们对幸福生活的体验,从来都不是自己“活出来”的,而是从外部世界的暴力事件中,从他者的不幸中,“对比”出来的。


这或许是现代式猎奇的深层动机了吧。

但却显然与“热点事件”这种全民性活动的社会价值无关。


热点事件,首先,它就是低门槛的提供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机会,一次公众思维碰撞的社会学习。它不像人文阅读,门槛高,难以普及。


我们正处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共识割裂的物欲年代。公众原则缺失、内省缺失、社会批评家缺失,社会中,矛盾处处可见,却从未解决。或鸡毛蒜皮,或家事国事天下事,譬如:


迪士尼售卖VIP票(插队特权)合不合理

学生宿舍长期被欺辱,反抗过失杀人,这种情况法律、媒体最好怎么反应

靠不法手段(比如“抄袭”)出名的作家、企业,从事大量公益洗白后,公众是否应该原谅?

……


这里不讨论对错


是说在这一系列充满伦理争议的热点事件,其实都是现成、鲜活又能够引起大众广泛参与哲思、内省的“社会教材”。


民众如能获得必要的舆论引导,严肃参与到这些“热点”事件中,摆脱猎奇,摆脱泄愤等低级情趣,就事论事,进行开放式的辩论……假以时日,至少有一天我们出国游玩,表现的行为高尚,不会被国际友人误认是日本人。


在开放的辩论中重建分裂的民众共识,启迪民智,这便是参与“热点事件”的姿态。


又说回来,这个世界就没有天生的毛贼强盗、杀人狂、强奸犯,如果群众反反复复的停留在惩恶扬善的怒骂泄愤、停留在这种快捷幼稚的正义感中,那跟古代“菜市场问斩”的围观群众有什么区别


问题的矛头从来不是特定的个体,问题在于滋生罪恶的环境体系)。而环境,是我们能够改进的。

句话叫“社会如何对孩子,孩子将来就如何对社会”,不无道理


2.从公众监督到责任共同体意识


其次,“热点事件”其实正是全民“争取福利”的契机。

毕竟,它吸引了海量的关注。而关注,自然会带来权力资源,带来改变社会问题、腐朽体系的力量


当今国内,人们的“权利意识”日趋强烈,譬如,公务人员给你脸色,视频举报;买到了假货,12315打假;老师辱骂学生,青少年保护法……

这些本来是好事


但是,权利的拥有必须建立在“公民责任”履行的前提下。


你不能一边投诉邻居侵犯你安静的权利,一边却又图书馆毫无顾忌大声电话

你不能一边抱怨知识工作者工资低,一边又对抄袭他人成功的作家辩护“被抄袭那是荣幸”;

你更不能一边咒骂别人开车乱开远光灯,一边自己游泳时却又在水里偷偷拉尿…… 


刘瑜在《民主细节》谈到:

当一个社会的公民还仅仅停留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阶段,它的民主制度肯定还是夹生的……人人都觉得国家欠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地按规则办事……”


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是当我权益受到侵害时,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这种“责任共同体意识”的全民化。


深以为然。


事实上,“热点事件”正是我们行使“公众监督权”以及履行“公众监督义务”的绝佳契机。


比如,这次的“滴滴事件”,我就听到了很多“正面有价值”的声音。

譬如:

“合乘车”法律空白亟待填补完善;

如何采用更多技术手段确保人安全

使用企业服务时,哪些个人权利不可受企业侵犯、出卖;

个人免受极端伤害的自保意识、手段的普及;

是否需立法限制企业利用人性阴暗面进行营销、获取用户这一点可能会范围改善整个商业社会);

……


而这些理智声音的集结,必将形成话语权,终将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



3.认识你自己


印度古老的《奥义书》受人类学家评价极高,其中心思想是,“认识你的大我。”在遥远的西方文化发源地古希腊也有类似思想,古希腊特尔斐神谕写的就是“认识你自己。”


“自我认识”始终是人类,或者说,是我们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最重要动力(失去这个追求会让我们活的很空虚、疲惫,没有质感)。


如何认识自我呢?


最佳方式便是从广阔的世界中探索内在自我。

“热点”恰恰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载体,“热点”生动丰富、敏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人人皆可参与。



结语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很清晰的看出了“热点事件”的社会性质


它多数时候源自“不幸”,虽然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绝大多数的“热点”都是诸如,“每周三休”、“某名校因照顾特定阶层校长引咎辞职”之类的好事。


“热点事件”作为互联网上的社会“公众”活动,首先承接了前工业时代,宗教仪式的“意义探索”功能


它以低门槛的姿态“邀请”公众参与,能被我们鲜活的生活经验感受所检验,因而更具“生态效度”(也可以理解为这种社会化“学习”更有成效)。

公众参与热点事件辩讨的过程中,由外而内的启动内省,完成了个体精神素养的升级。


除此之外,“热点事件”因吸引了大量关注、民众集体愿望、舆论压力,因而事实上拥有了“政治力量”,使得普通民众真正的拥有了话语权


这恰恰成为老百姓行使公众监督权,履行公众监督义务的契机,对“责任共同体意识”的全民“学习”。


最后,我们不妨挥洒下自己的想象力,热点事件对于社会整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镜子


 “镜子”在东方文化中拥有浪漫深厚的文化底蕴,水月镜花、破镜重圆、明镜高悬……


太宗对镜子的哲理式概括更是值得细细品味: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社会”视作整体,全民性热点事件其实正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是民众意识形态的映射。


如果你觉得“热点”充满着暴力、荒谬情色、脑缺、虚无,那恰恰反映着当代人类的灵魂——病的不轻。


而是病,就得治。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


 

标签: # 热点 # 社会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