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品丨苏轼草书《醉翁亭记》赏析

12-26 生活常识 投稿:用情深至到无情
稀世珍品丨苏轼草书《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明代拓本,欧阳修撰文,苏轼丹书,文彭勒石,史称“三绝碑”为稀世珍品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欣赏

作者:方刘品


早些年,书法得奖,举办方寄来一本线装的苏轼草书《醉翁亭记》。苏轼书法,传世以楷书行书为多。据说苏轼生平并不喜欢草书,尤其是狂草。他在《题王逸少帖》诗里,曾经对怀素张旭破口大骂:“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因为这样的原因,苏轼的草书,当然弥足珍贵


那书法一开始,苏轼用大楷写标题:《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跟苏轼以往正楷书法不同,这楷书,没有明显的顿笔,笔势在看似平淡中见精神,浑厚而不失灵动,丰腴又见得苍劲,特别丰腴用笔中间夹带的飞白,更有精神,更见活力。还有,这大楷标题,正是因为没有往日的提顿蓄势,见得流利多了,气息更加贯通。那飞白,那风韵,那自然入化的气息,跟正文的草书相呼应,仿佛就是一段开场白,或者雄浑壮观序幕。当然,那楷书,严整而端庄,严谨自由


正文开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直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这段话,书法从楷书向草书过渡。楷书跟草书交错,楷书凝重,草书洒脱;楷书仿佛点缀,草书更像衬托。飞白,从行楷出来,到草书深处,仿佛潜龙游踪,又似老藤缠绕。书法,有了这过渡,越发显得自然而然,气韵更加通畅接下来,草书的气势经过酝酿,终于脱颖而出,一泻而下。那草书,笔走龙蛇,像小溪出山,连绵不断。这里面局部疾风骤雨,通篇绿水青山,简直叫绝!那草书,时而丰腴,时而干枯;壮观处,像烈酒一样浓烈,让人顿觉震撼;秀美时,又像翩然少女一样可人。那苍劲而纤细笔画,往往跟飞白融合一起,张扬着筋骨和精神!一大段草书,往往又有一半个粗壮的行楷,显得变化,仿佛深山溪流,曲折弯环,聚而成潭,又接着奔流而下。到结尾,书法从草书自然过渡,逐渐演变成行楷。到落款,俨然楷书大字,中间不时有行草在其间,风格变得粗犷苍劲。还有,落款的时候,苍劲的飞白,更是不失时机地展露自己的才华,跃然纸上!说得上极致的,是门下士的门,十一月的月,眉,山,苏轼的苏,那些字,转折处断开,其断折成骨,用笔惊世骇俗,更见力度不凡。这断处,笔画断得斩钉截铁,苍劲质朴的气韵却更加连贯,此时此刻,堪称极致!


那草书,通篇浓墨枯笔,交相辉映,互相衬托,灵气十足。赵孟頫评价其用笔肥瘦:“长短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细观《醉翁亭记》的书法,其肥无墨潴,瘦无干枯,其用笔神奇跟东家之子一样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比作杨玉环赵飞燕,一点儿也不过。


当年苏轼写草书《醉翁亭记》的时候,人生过了大升大降,经过了坎坷和险恶。他放任颍州,心态平静。在结尾落款的时候,他告诉大伙儿:“庐陵先生以庆历八年三月巳未刻石亭上,字画偏浅,恐不能传远。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元祐六年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未眉山苏轼书。”从落款的文字看来,他写这篇草书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内心清净,没有受情绪左右。这里,用笔凭着功力,凭着气质,凭着神气。那草书,穷尽功夫,得苏轼毕生积累之涵养,堪称一绝!

标签: # 草书 # 苏轼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