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蒙古人“征服”了汉地

12-24 生活常识 投稿:白色衬衫
为什么说蒙古人“征服”了汉地


作者: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

来源:本文节选自元朝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思想评论》第一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正文共: 3085 字 8 图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二师兄按:中国古代史上曾有数次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些从北方一路南下的剽悍骑士传统汉地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王朝,辽、金、元无不如此,在学术对他们有着一个称呼——“征服王朝”。


根据魏特夫的观点“征服王朝论”需满足三个特点,一为纯粹的草原牧民族,二为对草原建立了强有力的统治,三为对广大汉地的控制。


北京大学的张帆教授元代中心,对“征服王朝论”进行了深入阐发,今天小编就摘录了张老师文章与大家分享。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


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平等的一面。


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文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什么是“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


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



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


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小心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尔提及,也都是作为反面观点,斥之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今天看来,我们的上述态度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为什么“征服王朝论”会遭到批驳?



我们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论”的理由,主要是认为魏氏这一理论强调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对立、冲突,有挑拨大家庭内民族关系的嫌疑。


这种从现实出发的义愤或许有其理由,但学术研究毕竟不应该过多地受感情左右。魏氏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是否是在纯学术背景下提出他的理论,姑置不谈


我们所关心的,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我认为,尽管魏氏“征服王朝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待商榷,但大体而言,还是值得参考的,特别是他对各北族王朝划分类型的努力应予肯定。


征服是一种状态


固然“征服王朝”的“征服”二字比较刺眼,但如果仅将它理解为一些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时的方式和曾经存在的状态,似乎尚无大误。


承认历史上一度存在过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征服状态,与今天将它们共同看待为的组成部分并不矛盾。不应该为现实曲解历史。


台湾学者萧启庆在评论大陆蒙元史研究状况时说:“蒙古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是其征服及统治中原江南结果,而不是先存事实。”此语实为平实通达之论。


假如将“征服王朝论”当作学人一家之言,承认其启发和借鉴价值,我们就可以心静气地来讨论它的得失


如细加分析,魏氏的一些观点亦有扦格难通之处。在划分类型时,他似乎过分强调了各统治民族进入中原过程、方式的重要性,而将该民族南下前的经济生活状态只置于从属地位。即使就南下的过程、方式而言,魏氏将北魏作为“渗透王朝”的代表,而将辽当作“征服王朝”之一,恐怕也有问题。


北魏建立者拓跋鲜卑大漠以北迁至阴山南麓,还可以说是和平的“渗透”过程,而当道武帝南下伐后燕时,“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络绎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克晋阳,出井陉,下信都,破中山,从而初步确立在中原的统治,其实也不妨说是一次成功的“征服”,只不过直接对手不是汉族政权而已。


契丹族在建立辽朝时与拓跋鲜卑相似是一个已经长期附塞的民族。辽并未真正“征服”汉地,所占汉地一隅——燕云十六州只是因帮助后晋取代后唐而得到的酬劳


后来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灭后晋,一度控制中原,但却未能稳定局势,最终慨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 ,狼狈北归,“征服”并未实现。终辽一代,国家统治重心一直没有像北魏、金、元、清那样移入汉族农业区,因此它的“征服”意义实在可以说并不明显。魏特夫提出“征服王朝论”虽有新意,但将辽代当作“征服王朝”典型加以研究,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那么哪一个北族王朝可以看作最典型的“征服王朝”呢?这个王朝魏特夫也已注意到了那就是他用来与辽并称的元朝。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能够就此进行深入阐述。甚至对“征服王朝”的概念,他也没有作出十分清晰的界定。



满足征服王朝性质的三个条件


按照魏氏有关叙述以及其余外国学者的继续发挥,我觉得以下三个条件对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典型“征服王朝”可能是很重要的。


首先,其统治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是一个经济生活与汉族农业社会判然迥异的、比较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


第二,该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当已对漠北草原实施了相当有效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


第三,该民族充分实现了对汉地的“征服”,尽可能大部分、乃至全部占有了汉族聚居地区。当然在广义上“征服王朝”也可以仅具备上述一到两个条件,但我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称为最典型的“征服王朝” 。



在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中,只有元朝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


蒙古族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迁至蒙古高原中部偏东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直到成吉思汗建国和南下伐金时为止,几乎看不到任何蒙古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材料

甚至在建国近二十年、基本平定中原以后,还有贵族提出将汉族农业区“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立国漠北半个世纪,实施了分封制、怯薛制、千户百户制等一系列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对漠北草原控制的强化程度超出以前任何一个北方民族。


这样一个游牧帝国最终又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建立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的大一统王朝。从这些方面看,元朝作为“征服王朝”的研究价值,实在是要大大高于辽代。


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朝代、乃至北魏、辽、金、清等北族王朝的关键之处。


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蒙元历史,可能会对元朝的特性认识得更加清楚我在本文首先提到“征服王朝论”,是认为这一理论对我们了解元朝的特性有所裨益,应予重新评价。而对“征服”二字,仅仅理解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状态,并无意特别强调。得鱼忘筌,是所愿也。

标签: # 王朝 # 民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