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生娃,生还是不生
生or不生?
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
——王小波
01
8月6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国家又双叒鼓励生育了。
在一系列放开二孩的国策后,专家们所谓的补偿性生育高峰并未到来。
去年,中国出生人口减少了88万,而半数以上的新生儿还都是二孩。
70后的生育意愿最为强烈,身体条件却不达标;80后原本该是主力军,却显得相对冷淡,不再是孩子的90后们,前阵还因为不想生娃上了微博热搜,这就是我国不容乐观的生育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连续低于1.5,而在2015年更是降到了1.047,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的一半。
这从我国逐步放开的生育政策,也能看出给“计划生育”解绑,指日可待。
1982年,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列入宪法,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000年,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双独二孩”政策开始实施;
2013年,政策进一步放宽到“单独二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也可生育两个孩子;
30多年前,限制生育;30多年后,鼓励生育,眼下形势,即使全面放开生育,也很难使得生育率起死回生。
现代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的多重挤压下,多半是想生又不敢生,还有一部分人连生的想法都被现实彻底掐灭了。
02
王小波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中写道:“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
朋友曾去面试一家企业,面到第三轮时,也不知道是否和竞争对手实力太过相当,面试官无从抉择了,竟然直接问她近期有无怀孕计划。
那时,她正筹备结婚,双方父母都已退休,赋闲在家,无比期待下一辈的出生,所以怀孕也是在日程上的事。
在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后,最后一轮面试草草结束,不出所料,面试录取了另一位已婚男士。
2017年2月,一则关于京东视频在央视播出,刘强东和几位高管在餐桌上谈笑风生,这时女高管杜爽说出怀孕的消息。
杜爽:“他们也都不知道呢,由于之前是高危,不一定能留下了,所以也没跟大家说。”
刘强东:“为什么不休息啊,应该休息保胎。”
刘强东:“你这体质,我倒希望你去多请下假,说实在的,你们休假也给弟兄们一点机会。”
这番话一出,风波流转,在此不去揣测刘强东身为老板是否话里有话。
但杜爽在坦白怀孕时,小心翼翼的神色,呈现了这个社会大多数女性在职场如履薄冰的生存状况。
哪怕位居京东副总裁的杜爽,也会在生育这件事上暴露出职场女性虚弱的一面。
职场女性的尴尬在于离职久了,是否还能再回归原岗。而企业则要在其生育期间,承担额外的经济损失,双方利益产生了对冲,博弈就出现了。
这种情况下,多数的结果都是女性作为弱势的一方,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公司的内部调整,而很多职场女性又不愿意放弃多年的努力成果,进退维谷。
国家倘若有心鼓励生育,就该对此矛盾做出实质性的调配,女性既要做保胎养娃的伟大母亲,还要在职场鏖战成精英白领,如果没有大环境的帮扶,很难兼顾两全。
03
影响个人职业规划是一回事,整个社会对于产妇产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也认知匮乏。
依靠老一辈坐月子的观念,女人生孩子受点苦,天经地义,吃好喝好,就没事儿了。
这种只照顾身体,却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极易酿成产妇焦虑、抑郁。
南方都市报曾报道:“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14.7%,这意味着我国每7个产妇中有1人得过抑郁症。”
“2015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曾在全国30个省市,做过产妇调查,结果显示38%的调研对象有轻度抑郁表现,15%的调研对象有中度抑郁表现。”
产妇有抑郁情绪,是体内荷尔蒙作祟,需要更多陪护和关怀,并不是太“作”。
如果家人不能识别这些信号,反而在无形中成为产妇自杀的推手,就会酿成许多来不及补救的悲剧。
2017年9月,山东济南一位28岁的年轻妈妈带着九个月大的女儿在家服毒自杀。
2017年5月,上海27岁的妈妈被丈夫指责“你不上班,连孩子都带不好”,两度争执后,遂将女儿从5楼扔下,自己也随之跳楼。
2017年1月,湖南湘潭一位31岁的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跳楼自杀。
把孩子照顾得好是天之职责,是理所当然,一旦孩子磕着碰着,出了状况,一家子集体问责的都是孩子妈妈。
最终生活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成为压垮这些年轻妈妈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年来,有句话叫“丧偶式育儿”,通常是丈夫长期缺席在育儿一线,把育儿重担长期压在妻子一人身上。
还衍生出“女子本弱,为母则强”这句典型毒鸡汤,没有哪位女性天生就会做母亲,换言之,一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需要成长学习。
让女性走出孤身育儿的困境,而非一味地拔高要求,使之分身乏术。
04
不知什么时候,国内娱乐圈年轻的女明星们都兴起一股产后拍照风潮,妆发精致,身材姣好,不见虚弱,在一众人的围拥下,提着婴儿篮出院。
生产流程之快,恢复之迅速,被网友们戏称仿佛逛了一圈菜市场,买了个孩子出来。
这种倾尽这个团队打造出来的容光焕发,给所有女孩营造一种错觉,生孩子也是能够做到精致的。
然后面对剖腹产后,松弛的腹部、堆积的妊娠纹,这些正常现象,心中的失落、无力山呼海啸。
没有哪种论调站出来安抚惶恐的普通母亲们,反而是这些光彩照人的照片一遍遍加重对身材外貌的焦虑。
就连“微博女王”姚晨,都不得不面对生育后的困境,40岁的她在《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中提到:“过去五年里,我生了两个孩子,错过了很多好导演的好项目,等再回到职场中时,我的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生育后,增加的不止是脂肪,从脸部肌肉开始,身上该下垂、不该下垂的地方都下垂了。”
然而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现状,生育会改变女性的身体状况,哺乳期间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判断力、记忆力,一孕傻三年这句调侃,并非不无道理。
虽说生孩子的死亡率已经一降再降,但所有隐性伤害使得每一个愿意生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风险并不亚于过去。
05
知乎上关于一则关于“丁克”的讨论底下,很多人提到,选择丁克并非不爱孩子,相反因为喜欢孩子,权衡再三,觉得没有能力给予子女良好的成长环境,遂放弃。
确实抚养孩子,只是满足温饱成本并不高,一旦要给他/她营造幸福的童年,尤其在城市,这就包涵了大批附加条件。
优质的基础教育、丰富的美育熏陶、良好的医疗资源,还要花费时间成本陪伴玩耍等等。
这也能说明为何要二孩的家庭多集中在农村,毕竟城市中养育一个孩子,对多数还在为一套住房奔忙的年轻人来说,是件雪上加霜的事。
由此,没条件、没想法是时候,是否可以“冻卵”来给自己储备一颗万能药呢。
才女徐静蕾在39岁的时候,赴美做了冻卵手术,从小被父亲严苛教导,“英语1小时,毛笔临摹大字一篇,每天写日记一篇,星期天读范文一篇”。
不婚不育,爱情至上,万一哪天想要孩子了,身体又不允许,就把“冻卵”这颗后悔药取出来。
这项技术在我国也有,只不过要持有“三证”,即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且不孕不育的夫妇才符合要求,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妇不能冻卵。
这点一直都存在争议,将生育和婚姻捆绑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国内,一个适龄未婚单身女性是没有合法生育权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06
我有个男性朋友,自打认识他时,就特立独行,而且他也不打算要孩子。
“那我就偷偷去结扎,告诉她真生不了。”
另一位读者朋友,是个文笔极温柔的姑娘,还没毕业,有回闲聊,说到以后做什么。
她:“你别笑话我,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毕业后,赶紧和男朋友结婚,生一两个孩子,组建我们的小家庭。”
不管你生不生孩子,想要生几个,都是个人的选择。
尊重前者,认可后者,不对是否进行道德绑架,这才是一个平等多元包容的社会应有的姿态。
现在国产电视剧常见父母对子女,催婚,结了婚,还要催生,且无所不用其极。而这只是现实里千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男权社会是束缚女人的绳绑,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制度和权力,更多的是它给女人制造了自卑感,使女人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而且让女人无休止地成为人类繁殖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07
上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句常见的误解,“没有生过孩子的女性是不完整的”。
说到底生孩子是一项体验,只不过这种体验的影响会贯穿生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生与不生,还是量力而行。
举例一种极端的情况,要是夫妻双方都携带遗传病,医学上一般也都不建议生育。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女性对于生育的选择应该是自主的,成立家庭后,可以由夫妻双方共同协商的决定。
若说“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想要以此鼓励生育,就该拿出一些实际的动作,在日益艰巨的生存环境下,给想要生育的人群多一些福利。
先是创造适合生育的大环境,将配套设施跟上,这才是鼓励生育的根本。
而不是像30年前那样,颁布一道宪法,就跟整顿不良风气似的,强行实施生育节制,闹出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罚款故事。
社会在巨变,人们观念也在逐步开放,没有真材实料的鼓励和口号,空谈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