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骂,你们被他骗了
![先别骂,你们被他骗了](https://pic1.boleren.cn/img/先别骂,你们被他骗了.jpg)
6.6分?
好,这种任性的不算。
看片后,Sir开始也认同以上吐槽。
看完“爽”,看后“惊”。
咱!都!被!耍!了!
他用貌似庸俗的叙事,布置了观影机关,拍出了一部暗藏玄机的娱乐大片。
有这么玄?Sir你确定不是在忽悠?
来,出于对徐老怪的深入了解(其实想通后Sir也惊了一身冷汗……),Sir给你慢慢抽丝剥茧。
身为一个喜欢传统神话的保守人士,Sir并不喜欢在国产片里看到一些没来由、没根源的怪兽。
那些凭空设计的怪物,大归大猛归猛,即便称得上视觉奇观,也难让人产生文化共鸣。
徐克有脑洞,但徐克也忠实于传统。
它糅合了儒道释、武侠江湖、魔幻奇幻……组合了方术幻术、机关暗器……总之样样都是老祖宗那儿来的。
但细看,这道士、这书生、这老妪……都是书上出现过的道家形象。
异人组,玩的是方术。
方术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成玄英在《庄子疏》中写道:“方,道也。”
分为方技和术数。而所谓方技,在古代指医经、经方、神仙术、法术等
——百度百科
看来“方”,包罗万象。
金殿上又施展机关术,遥控倒酒入杯。
其实什么都有。
徐克消化了,又组合了。
8世纪初唐玄宗开元初年传入,到唐末失传。《妖猫传》中的空海访唐,求的就是密宗。
《四大天王》里的封魔族,确实也洋溢着印度味儿。
还有印度教圣物,瞻波伽花。
以及怪物中的大Boss,浑身是眼的怒目金刚。
除了上面这些显眼大家伙,小玩意也得用心。比如封魔族施展幻术的关键道具,“球形香囊”。
它可不是道具组瞎整的,而是真实地在唐代出现过。采用陀螺仪原理,无论如何旋转,其中的香料都不会洒出。
好,说回来。
密宗传入中国后,道教确实式微。
那么,封魔族又靠谁搞定呢?
徐克虽然喜欢杂糅,但绝不掉艰涩的书袋子。他想要的中国元素,都是观众一看就明白的。
比如我们有句老话: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这话虽然后来演绎成了处世哲学,但可能在更早的年代,它也揭示了密宗与禅宗在中国的更替关系。
唐前期,禅宗由六祖慧能创建,后因武则天信佛,到了中晚唐禅宗日渐鼎盛。
眯眼菩萨,就是打败封魔族的禅宗——片中的圆测(阮经天 饰)。
这样的高僧,中国人都知道该长什么样,但没谁像徐克做得这么标准——
金鱼,是佛家八宝之一:“游于水中,无碍于世义,有解脱之相。”
还有被不少观众吐槽“齐天大圣”的白猿,其实取自“佛陀感化白猿进果”的典故。
即使是最后的高潮戏“大理寺之战”,徐克也没瞎编,而是继续让传统说话。
圆测如《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向封魔族反派解释“恩怨无穷,放下屠刀”,以佛法止杀。
你要说这不新鲜,Sir绝对同意。
下面说让Sir惊的——悬疑。
《四大天王》的推理简单吗?
明面上是。
狄仁杰发现了坏人,打败了坏人,出现了更大的坏人,再找来圆测打大坏人……
明面上是封魔族族长,可徐克上映前特别强调过:
封魔族族长显然担不起“最”字,更没有“意想不到”。
那会是谁,武则天吗?
鉴于下一部还没出炉,Sir惊出一声冷汗后,发现嫌疑人只有一位:
本集“救世主”——圆测。
其实仔细推敲,你会发现线索很多。
电影中圆测的出场,从头到尾也没有佛光普照。
再看大家吐槽剧情的槽点,其实更像疑点——
比如,封魔族目标是除掉皇上和武后,可明明已经操控局面,为何不直接在大殿动手?
又比如大理寺之战,刚开始圆测的经文能破解幻术,后来怎么不管用?
又比如,圆测告诉封魔族族长“放下杀心,魔轮自然松解”,为什么罩在自己头上的魔轮,却得用亢龙锏震碎?
——难道因为,圆测自己也有杀心?!
这么看来,狄仁杰、武则天、封魔族,其实都是圆测的棋子。
沙陀忠去找圆测,产生幻觉,说明圆测也懂幻术(时灵时不灵的保命经文,应该也只是幻术,帮助圆测建立威信)。
后面的彩蛋中,水月去找圆测,却发现封魔族人都跪着(即使圆测不在现场),看来圆测已经牢牢掌控了封魔族。
再回想各派势力你会发现,其实一环套一环:
异人组压制狄仁杰,封魔族控制异人组,圆测操纵封魔族……最后操纵武后。
所以,封魔族族长才会轻易放下杀心,才没在大殿上行刺皇帝武后。
狄仁杰派沙陀忠求助圆测,圆测迟迟不出手,也并不像狄仁杰想的那样是没“顿悟”。
圆测更像在等,等一个最后能让他成为救世主的良机。
电影开始,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但并没有说,入地狱是为了成佛。
还有最后三个彩蛋看似简单,估计也没几人细细琢磨——
第二个,狄仁杰察觉了天后更大的野心,告诫众人“今后亢龙锏、大理寺、金吾卫必须做好准备,面对这场权势之争的挑战。”
水月去找圆测,圆测不在。他去了哪里?
现在回想起电影宣传语的“真相不白”,似乎也是在说,这一集并不会揭晓最终boss。
对了,观众还有一个实力吐槽:
片名叫《四大天王》,和“四大天王”有什么关系?
听起来很无厘头,但这又藏了深意。
徐克瞒得别人好苦,甚至连主演都不说。
赵又廷:我其实搞不太懂
冯绍峰:导演知道吗?
在我来讲四大天王是一个精神状态的东西,是当我们在故事里面最终要选择了四个人物,变成我们故事里面决定这个年代的一个转变的可能性。
行了,Sir来划重点吧——
精神状态、转变,两个看似和剧情无关的词,其实是解开“四大天王”的题眼。
Sir觉得,四大天王分别指狄仁杰、幻天(异人组)、无相侯(封魔族)、圆测。
按照徐克的说法,《四大天王》说的是武则天以及她所在的唐代,从理性到信仰的转变。
理性(狄仁杰)会被功利(幻天)压制,功利会被盲目(无相侯)利用,而盲目必然会输给更有理论系统的信仰(圆测)。
不,它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存在。野心与信仰也会勾结,大奸大恶可能披着伟光正的外衣,走向神坛也许是黑化的开始……
这是徐克眼中真正的“正与邪”——表面简单,却充满反转(正如本片)。
《四大天王》当然还是商业片,以娱乐为目的。
与其说它在调戏观众,不如说是对观影感负责。
90分钟内,你爽到;90分钟外,你可能还被惊一把。
也许正是因为一路看来,Sir能隐隐发觉他的变化——虽然大部分是拍武侠,但徐克的“武侠心”是在变化的。
青年时的电影热情天真,中年时细腻洞察,68岁时的作品居然返老还童,越来越像老顽童。
这个“童”有天真的一面——不管现在是不是一个武侠类型片下滑的大时代,徐克仍然坚持探索;
这个“童”也有狡猾的一面——《四大天王》以一个幼稚的外表,罩住了一个狡猾的内在,正像周伯通打着空明拳。
狄仁杰系列已经第三部。
一环套一环,逐渐水落石出的“长线体验”,足以让它成为华语商业大片中,少见的系列大作。
虽然这是一种表扬,但老实说Sir不知道什么是电影“重工业”……轻重都是相对的,褒扬重反而容易误导人,以为电影就是越重越好。
其实好的大片、好的系列,永远要举重若轻。
当年它也是“重工业”,虽然和如今比太轻,但当年全球观众看它的感觉,也是又爽又惊。
如今《狄仁杰》的好,并不是因为徐克动用了重武器,而是因为他用好了重武器。
重武器搭台,文化唱戏,爽。
当观众发掘出了整条悬念长线,又惊。
徐克,老当益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