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危害(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危害大吗)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美国10-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了接近三倍,10-24岁的整体自杀率也上升了56%,自杀是12-17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会自杀?
这里面的原因或许很复杂,无法用单一原因就可以解释,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降低或减少各种自杀的危险因子,而其中一个与青少年自杀相关的危险因子就是青少年抑郁症。
事实上,青少年期的大脑处于“重整阶段”。因此,这些孩子无论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都相对不稳定或变得敏感,而在父母眼中青少年这些反应等于“叛逆”、“难搞”,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孩子可能陷入抑郁低潮……
每当告诉家长们孩子可能患抑郁症时,家长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不可置信地反问:“我的孩子也会抑郁,不可能吧?!”
在临床经验中,发现易受抑郁困扰的个案,常常是别人眼中的乖小孩、模范生,这群“追求完美”的孩子,也许只是“微笑抑郁”罢了,就像下文的晓欣(化名)一样。
晓欣是法律系高材生,典型的白富美,有天来做心理咨询。
“我睡不太好,难以集中精神,怕影响成绩,所以过来看看。”她笑得有些勉强。
“嗯嗯,我明白,那么除了睡不好,还有其他的改变吗?情绪、饮食方面呢?”我嗅到一点抑郁的味道。
她沉默了好一阵子。
“其实我感到压力好大,每天都过得好不快乐,不仅胃口变差,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最近成绩变差,我真的很难受,好想去死!”
她一边哭着,一边拉起衣袖,给我看她割自己的刀痕。
“我不可以成绩不好,不然老师会不喜欢我,爸爸也不会再肯定我了!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死了算了!”
看着眼前崩溃大哭的晓欣,脑海中浮现许多和晓欣相似的个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受到抑郁所困。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不一定是典型的情绪低落,也很少人会直接告诉父母,自己的抑郁情绪。他们也许会用逃学、滥用药物、网络成瘾、暴力等方法来呈现。所以父母要辨识孩子是否有可能抑郁,可以留意孩子以下九个日常行为的变化。
①睡眠习惯改变,失眠或嗜睡;
②胃口改变,暴食或没有胃口;
③平时能做好的事,突然掉漆了;
④平常喜欢的事物,都变得意兴阑珊;
⑤生气易怒,与人冲突多;
⑥自理能力变差,缺乏仪容打扮;
⑦易分心,成绩突然变差;
⑧抱怨身体不舒服,头痛、胃痛等;
⑨透露出自杀想法或计划。
当父母留意到孩子有以上的行为改变,且持续两周以上的话,可能代表您的孩子有抑郁状况,建议寻求专业协助。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上进行下抑郁症自测,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般父母听到孩子患上抑郁症,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觉得孩子学生生活明明很轻松,肯定是“太草莓、抗压性不足”才会得抑郁,不积极陪同孩子就医,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另一种则是不知所措,甚至自责父母做得不好。
面对抑郁症的孩子,父母们可以这5个步骤来帮助孩子。
1.鼓励孩子维系社交:抑郁的孩子通常会远离朋友或减少去做喜爱的活动,但越离群无助抑郁康复,因此父母可鼓励和陪伴孩子与他人重新连系,不论是做义工、参与朋友聚会或重新培养兴趣,都有助孩子重新与社会连结。当然,父母不要安排过多活动使孩子无法负荷。
2.充分运动饮食睡眠:患上抑郁和患上感冒类似,同样需要三餐定时、营养均衡的饮食。也要有充足睡眠,并且鼓励孩子多到户外走走与运动,减少看3C的时间。
3.适时寻求专业协助:在寻求专业协助时,要谨记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寻找孩子能信任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师,良好的医病关系对抑郁症的康复很重要。
4.陪伴孩子走过治疗:大部份的抑郁症都能康复,但与感冒一样,康复需要时间,切莫操之过急,应带着同理与耐心,陪伴孩子走过服药或心理治疗的过程。
5.不要忽略照顾自己:为了照顾孩子,父母容易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结果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状态,结果孩子还没好,父母反而病倒了。作为照顾者,要留意自己是否压力过大,不要过于压抑,也不要过于自责,可以的话,寻求更多亲友的支持和协助。面对抑郁,我们不轻视也不夸大。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抑郁的幽暗低谷。
原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头像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