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揭“越学越差”的真相:错误的休息方式,让孩子大脑在欠债
今年下半年,同事老张的女儿升入高三,学习压力一下大了起来。
用老张的话说就是:“孩子没一天是在12点之前睡觉的,我看着都心疼,这比上班可苦多了!”
然而,让老张无奈的是,女儿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成绩不升反降,前几天期中考试还退步了十几名。
为什么孩子这么努力,成绩还是不理想?怎么会“越学越差”呢?
其实很多家长可能都有类似疑问,每天孩子坐在书桌前,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但成绩还是上不去;一道题给孩子讲十遍八遍,孩子愣说学不会。
实际上,学习差并不一定是孩子的“天赋差”,也不一定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问题,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很可能是孩子的大脑没得到充分地休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然后为了弥补效率,就进一步压榨大脑,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让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欠债的状态。
你以为的休息,可能并不是真的“休息”
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大脑在休息的时候,各个脑区之间仍然会不停地传递信息,这种不间断地传递信息,被称为DMN,就像是大脑的一种“默认模式”。
比如我们在休假时,尽管玩了一整天游戏,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就是会感觉累,即便一直躺在床上休息也是如此,而这正是因为我们大脑一直处于“默认状态”中,即我们以为在休息,但并不是真的“休息”。
研究证实,由DMN所主导的认知系统,会消耗大脑60%以上的能量,而大脑在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时,消耗的能量仅为5%,二者相差12倍。
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很多孩子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会休息,但休息方式大多是玩会手机、看电视,甚至是玩一局游戏。
在这样的“休息”过程中,孩子大脑根本不会停止运行,反而会处于“默认模式”,消耗比学习时还要多的能量,等孩子“休息”过后,再去学习时,自然还是会感觉非常疲惫,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地休息好,耽误了学习效率。
大脑需要短暂的“喘息时间”
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写作业聚精会神,一旦孩子发呆,就会觉得他在开小差、不认真学习,上去就是劈头盖脸一通训斥,让孩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而孩子被训斥后,尽管强打着精神,把家庭作业完成了,但准确率很差,学习效果也是不遂人意,进而家长愈发烦恼,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但实际上,大脑并不是“永动机”,它也需要有一个短暂的“喘息时间”,在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后,才能“满功率运行”,使娃学得更快更好。
如果孩子采用了不正确的休息方式,或者白天在学校学习一天后,回到家里根本没得到放松,那么大脑会一直处在高速运转状态,孩子很难保持专注。
对大脑来说,其实“发呆”就是一种放空、休息的过程,此时孩子处于无意识状态,短暂休整之后,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学习挑战,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发呆”是不可控的,我们要让孩子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不可能仅仅依靠其无意识的发呆,那么如何让孩子大脑处在真正的休息状态呢?
如何让孩子真正放松?
1.适当运动
运动是让大脑休息最好的方式,在运动过程中,会使孩子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动作上,不去关注那些让自己感觉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每当孩子学习感到疲惫时,我们可以带其出门进行一段时间的户外运动,比如跑步、快走等等,让孩子大脑能够“稍作喘息”。
2.给孩子留一个“睡眠日”
学习任务再繁重,也不应该影响到孩子的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不足,只会让孩子大脑更加迟钝,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孩子经过一周的学习之后,我们不妨给孩子留一个“睡眠日”,让孩子能够睡到“自然醒”,好好休息一下调整身心。
在这一天,我们可以为孩子布置一些比较轻松的任务,或者是让孩子真正的休息,等“满血复活”之后,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周的学习生活。
3.随意涂鸦
虽然涂鸦属于一种创作行为,但随意涂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劳累,反而会使大脑处在放松状态,得到更好的休息。
孩子学习时状态不佳,我们可以拿出图画本,让孩子随意地写写画画,不用有什么目的性,只是单纯地使大脑处在放空状态,也能得到比较好的休息。
结语: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孩子大脑需要得到真正的休息。
很多时候孩子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不够努力,如果我们能帮孩子掌握正确的休息方法,那么孩子自然能学习效率倍增,更容易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有“越学越差”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