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莎文具店的悲剧,窥见另一种“霸凌”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bones骨
从莎莎文具店的悲剧,窥见另一种“霸凌”

(@正观视频)

「小女孩的离世就像一种无声的控诉,让忙忙碌碌的成人在痛惜之下开始反思。」

11月11日7时14分,一名10岁的小女孩背负着网传“3.6元的盗窃罪名”,从顶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回溯整起事件,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的绝望使女孩成为高楼之上的断肠人,抹去生命的色彩,踏入死神的怀抱。

(新闻原视频截图)

在已被求证的细节中,店主最令人不解的做法就是通过公开女孩隐私的方式“重金悬赏”女孩的信息。由此带来的流言蜚语,哪怕是成年人都不堪忍受,更何况是一名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呢?

根据官方的调查通报,班主任安抚了小女孩也联系了其父亲,但家长还没来得及与孩子沟通,孩子已经通过“以死明志”的方式,与伤害她的世界诀别。

(官方调查通报)

莎莎文具店引发的悲剧在生活中并非个例,因为孩童在成人的世界通常被“特殊”对待:众星捧月般的照顾和保护、如牛负重般的学习与考试。很少有人意识到,孩子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灵魂,除了给予生活照料、知识教育,精神上的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渴望被倾听,渴望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小女孩的离世就像一种无声的控诉,让忙忙碌碌的成人在痛惜之下开始反思。

1、越界的霸凌本可以避免

成年人对犯错的孩子给予包容是一种社会常识,但莎莎文具店的老板却对小女孩穷追不舍。

调查通报中认定的店主行为包括“查监控、扣作业本、发布‘重金悬赏’”,一个成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对一个孩子围追堵截,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成人式霸凌吗?

有同样身为文具店主的网友在视频下方留言,说自己遇到类似问题,都是等没人在场时找孩子沟通解决,遇到金额较小的偷窃,也都宽容以待。换句话说,店主是可以采取更温和的举措来解决问题的,例如通过私下询问或是求助民警的方式找到女孩。

(网友的评论截图)

可惜的是,这些旁观者能轻易想到的更优解,店主都没有采纳,反而是通过“悬赏令”这样原始且带有羞辱性质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将事情闹大,让街坊邻居看笑话,也让女孩的隐私暴露在陌生人的目光下。

对儿童的凶猛苛责,意味着成年人对童年美好的彻底遗忘,也是成年人最大的无能。

(“重金悬赏”照片)

在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霸凌”的界限其实更难划定,模糊的边界两侧,一边是教育,一边是霸凌,中间是悲剧。

有些成年人在面对孩子时自带优越感,不仅高高在上,以成年人的善恶伦理揣测孩子、对孩子抱有偏见;还会自然带入“替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识,通过恐吓、言语羞辱、甚至是肢体暴力给孩子留下伤害。

(“掌掴幼儿”原视频截图)

11月8日,发生在南京的“33岁男子掌掴幼儿”的新闻也引发较大的争议。视频中的父亲因为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到对方孩子的家中讨要说法。但在沟通过程中,这位父亲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怒火发泄在了对方孩子的身上,演变成“以暴制暴”的闹剧。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成人如果无法合理控制情绪,行为越界,就会让本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冲突,演变成掺杂着血和泪的悲剧。

2、看见孩子的心碎与梦魇

那么,成人的越界举动,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呢?

与成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知识和阅历。然而,他们富于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他们可以更敏锐地发现美好,也会更敏锐地感知侵犯。

在店主看来,“重金悬赏”不过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解决问题、达成目的的“小事”。可如果切换成女孩的视角,就像有一头残忍巨兽,张着血盆大口对她步步紧逼。女孩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熟悉的世界被一点点侵入,最终破碎瓦解。

(来自小红书的配图)

微不二在《脑间世界》中以“小孩害怕猪肉广告牌的心理”为例,探讨过成人与儿童两个世界的差异。

“跟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了解、做什么事情都理性的大人不同,小孩子是充满幻想的,他们的幻想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很多时候大人眼中的“无所谓”,在孩子心中会通过想象加工,放大数倍,甚至成为他们一辈子无法走出的心理阴影。

(《脑间世界》封面 )

读不懂孩子世界的大人,就会像店主一样,傲慢地摧毁孩子脆弱的内心防线,再将责任推卸给无力言说的孩子自身。

例如悲剧发生后,有网友评论说“店主做错了什么?要怪就怪现在的小孩子精神成熟太晚”——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微博上网友的评论截图)

当孩子尝试涉足成人的世界时,一些人痛呼“童年的消逝”,当成年人对孩子施暴后,又有一些人反过来责怪孩子“成熟太晚”。孩子在成年人的借口中被推搡排挤,很少有人真正能走进他们敏感丰富的内心。

谈回到店主的做法,上述的粗暴行为不仅会在短时间内给孩子以沉痛打击,还会通过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同龄人之间的讥讽嘲笑,长期影响小女孩的生活,让这件事如甩不掉的梦魇带给她更多折磨。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画面 )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曾说“孩子的世界里,一片叶子、一次拥抱、一个注视,都是具体、生动的”,换个角度思考,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句辱骂,一个猜疑的眼神,一次冷落的行为也是具体、深刻的。

有研究指出,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初明事理,开始建立自己的群体意识,来自周围人的评价反馈,会在他们尚还稚嫩的心灵中留下难以抚平的印痕。

(视频下网友的评论合集)

在原视频的评论区中,有很多网友回忆起自己童年遭受过的创伤和阴影。其中的细节,虽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因此能够帮助他们迅速找回和女孩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也足以说明,一次霸凌给孩子内心蒙上的阴霾,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3、缺位的信任无法抚平创伤

在生活中,孩子遭受他人霸凌固然很伤心,但令这种负面情绪积压,造成极端后果的,还有来自父母的“补刀”。

在知乎上有网友分享了一篇日记,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母亲对自己的伤害:妹妹哭泣时,这个孩子恰好路过,母亲看到这一幕后想当然地认为是他把妹妹弄哭,并言语训斥了一番。

(来自知乎的小孩日记)

这样一件小事,母亲或许早已忘记,也或许会把它看作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正当举措,但却成为孩子解不开的心结。而在校园中,遭遇霸凌的孩子也很少会将父母作为倾诉的对象,因为多数的结果是让孩子自己消化负面情绪。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剥夺孩子信心和尊严、压垮孩子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往往是家长错位的爱的表达和缺位的信任。

(网友评论截图)

就像女孩的悲剧发生后,有网友补充说,女孩父母已经离异,长期陪伴女孩身边的,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因此有人猜测,家庭温暖的缺失已经使女孩长期处于丧失安全感的状态,文具店事件的发生,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幸运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蹲下来看孩子世界”的重要性。

(“蹲下来看孩子”故事的出处)

《学前教育学》一书中,描写了一位青年教师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她不会以成人的视角俯视孩子,总和孩子们站在“统一战线”:她会在家长来“告状”时帮孩子保守秘密;也会在寒潮来临时,体谅孩子们被冻僵的手指,允许他们把字写歪。

这位老师的故事,诠释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爱:不是刻板无情的规范,不是漫不经心的管教,而是通过细心的观察,洞悉孩子隐秘的内心世界,从平等的视角出发,体谅他们的不安与担忧。

周国平曾说“孩子不是成人的作品,他们是朝着某一形态生长的稚嫩灵魂”,他们有渴望与人分享的奇思妙想,也有埋藏在心的烦恼秘密。

他们探索未知、充满好奇,也会感知孤独、思考死亡。因此成年人对儿童的规训,不应该只是一种家长式的权威主张——炫耀自己理解与把握的社会准则。相比于专制的爱,孩子更需要成人走心的理解和平等的关爱。

(来自小红书的配图)

如果更多的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信任,在类似事件中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拉起孩子柔软的手掌,一同抵御世界的恶意,孩子就不会轻易被无助和绝望吞噬。

2020年10月,《小强热线》报道过类似的新闻。一个车主怀疑男孩小军故意刮蹭自己的车,小军极力辩解,车主仍一口咬定是他。幸运的是,小军父亲的选择并不是“和解”,而是追查到底。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小军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重庆新闻截图)

这个故事似乎描绘了平行世界中女孩的另一种结局。在那个世界,她不再是一个人面对店主的苛责,父母坚定的信任,老师对她权益的重视,会帮助她破解难题,回归正常的生活。遗憾的是生活没有假设,悲剧无可转圜。

“愿每一份童年都不会经历灰暗的伤痛,也愿每一双清澈的眼睛不再倒映出恐惧与难过。”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  嘛嘛育儿日记,欧阳比文撰文

https://mp.weixin.qq.com/s/3g8maVepcty4GLp_-Hp39A

[2]《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临界冰

[3]《人生哲思录·孩子》周国平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