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上门掌掴男童,这场罗生门没有人是赢家
就像没人会想到一只巴西蝴蝶煽动翅膀会引发美国的一场飓风一样,也没有人预料到,两个幼儿园孩子之间的冲突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两个家庭。
我们能得到的“骨科医生上门掌掴男童”事件最新进展是:爸爸鲁医生被刑拘,妈妈和老人上门跪求被打男童家人原谅。
鲁医生年迈的妈妈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我们是朋友啊!”不知此时身在派出所的鲁医生会作何感受。
很多人对这场冲突的了解,大概都是从一个视频和一篇解释开始的。
视频里,主要展示的就是这个爸爸如何扇孩子耳光,如何殴打老人的。光看这些画面,的确很容易激起公愤,觉得这个爸爸简直就是个情绪失控的怪兽。
这种同情弱者的感觉,在被打男童母亲唐女士的解释中再度得到了加强。
“擦伤”“已经道歉”“二次上门道歉”……
种种描述都在暗示大众,自己有情有义,对方小题大做,蛮横无理。
与此同时,他们还公开了鲁医生的职业和工作单位,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说鲁医生是想通过以暴制暴来替自家孩子出口气,那另一方的代表明显是想要用网暴的方式来报复对方。
毫不意外,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开始攻击鲁医生,甚至直接把他的名字和单位送上了微博热搜。
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此被迫升级。
一个成年人贸然进入别人家打别人的孩子固然不对,但是这件事却处处透露着诡异之处。
一个在当地颇有口碑的医生,怎么就会突然登门教训对方的孩子?他控制不住的愤怒来自哪里?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感慨道:“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被发现时已被重组。”
我们很难在单人的叙述中发现绝对的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利益出发去描述所谓的事实。
罗生门里,同一件惨剧被描述成不同的故事,那这件事有没有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的罗生门呢?
造成冲突升级的不是事实,是罗生门
孩子被打了,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大概是这两件:
第一,孩子伤势有多严重?
第二,打人孩子和父母的态度怎么样?
在被打男童妈妈唐女士的解释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擦破了一点”,说明孩子伤势并不严重。
“已经道过歉”“准备登门道歉”,说明家长态度很好。
但是面对记者,唐女士的说辞就发生了些许变化。
从“已经道歉”变成了“还未上门道歉”,还有人说幼儿园冲突后唐女士和丈夫去外地旅游了,而且事发时他们的确没在家。这不禁让人纳闷了,他们一家子到底有没有把这事儿当回事呢?他们到底道没道过歉呢?
对方家长态度不好,这是点燃鲁医生一家愤怒的原因之一。
(鲁医生爱人在聊天中表示对方根本没有立马道歉,自己很生气)
那对伤情的看法呢?
唐女士的描述用的都是“擦破了”“打破了”这种词汇,从网上曝出的鲁医生儿子受伤照片来看,严重与否大家来评判吧。
我们只知道,当我们看到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的视频,办公室里的妈妈们都不自觉皱起了眉,并表示不想再看。
据网友说当时鲁医生儿子想玩唐女士儿子的充气玩具,但唐女士儿子不愿意,就用充气玩具比较尖锐的一端击打小鲁的脑袋。
唐女士把两个孩子的冲突定义为“打闹”,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到他儿子按着鲁医生儿子的脑袋,朝着后脑勺狠狠地砸了好几下,我很难轻描淡写地附和说,对,这是孩子间的打闹。
后脑勺是相当脆弱的部分,是脑干的所在地,受到外力撞击时是有可能死人的。鲁医生对此自然很了解,所以他很可能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鲁医生爱人与朋友聊天时,说要带孩子看看有没有脑出血,说明他们一家人很重视这个问题)
这与唐女士一家的看法再度形成了天壤之别。
而且还有网友说,鲁医生的儿子之前就被唐女士的儿子欺负过。
所以“两个孩子发生冲突”这件事在两方家长心里完全就是两个定义。
唐女士:这是打闹、擦伤,我们的道歉态度很好;
鲁医生:这是霸凌、恶意欺凌,他们根本就没有道歉。
孩子间发生冲突,两个体面的家庭原本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但他们不仅认知不同,还都选择了最糟糕的解决方式。
以暴制暴与网暴,都容易被反噬
鲁医生选择的是以暴制暴。
从视频能看出,一开始鲁医生并没有打算动手。他还专门和两个孩子一起坐下谈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让唐女士的儿子道歉。他盯着唐女士的儿子强调了很多遍“不可以打人”。
但唐女士的儿子一动不动,毫无反应,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没说什么话。这家人的沉默让鲁医生更加确认了自己的感受:
你们孩子欺负我孩子,你们一家子都欺负我孩子。
愤怒一触即发,他摸了一下耳朵后“啪”一下打了唐女士儿子一巴掌,孩子被打倒在地。
没有一点征兆,周围人都惊呆了,就连鲁医生自己都不敢相信:
“对不起我没忍住,但我确实忍不住了。”
他知道自己已经情绪失控了,但却没有停止自己的愤怒,这是一个父亲出于爱子本能的反应。
接着,孩子爷爷先是砸过来一个小板凳,又搬起椅子砸过去,这是一个老人出于爱孙本能的反应。
本能之下,他们把爱升级为了暴力和伤害。
以暴制暴,终将被反噬,想必鲁医生自己对这句话应该感受颇深吧。
事发后,唐女士选择的是网暴。
她和家人把家里监控视频进行有意识地剪辑并发布到网上,还搭配有利于自己的解说,公开鲁医生职业和单位,推动传播。
显然,她深谙家长们的“痛点”和“怒点”,也了解鲁医生的职业身份有助于挑拨情绪。
恶龙一旦飞天,谁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狩猎目标。网暴一旦开始,谁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攻击对象。
最终,网暴被反噬到唐女士一家人身上。
她的工作单位、居住地址,都被一一公开在网络上。
更难堪的是,还有她儿子的斑斑劣迹。
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骚扰、殴打别人,抓男生的隐私部位,抓破女孩的脸。
而她自己在孩子打人这件事上,一直管教松懈。
最终引火烧身,小区里的人都开始围攻她。网暴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最终逼得他们不得不卖房逃离这里。孩子也不得不转学,却遭到了目标学校家长的反对。
在这场由孩子冲突升级导致的家庭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
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说,鲁医生一家就不应该上门讨说法,因为这个行为导致他们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丧失了自己的优势。
但孩子受欺负了,家长就应该不管不问吗?当然不是。
太多的孩子,因为自己被欺负了,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抑郁、厌学。
那如果孩子被同学欺负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维护孩子的权益呢?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规则里保持优势位置,才是维权关键
这个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红包里的钱少了300元,他怀疑可能是孩子拿了。第二天,他故意在桌子上放了一张50元,结果又没了。
等孩子放学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学校被敲诈勒索了,而且这还不是第一次。
更大的问题是,那两个敲诈他的孩子胃口变大了,50元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带100元。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告诉老师还是跟对方家长联络?
这个爸爸都没有做,他选择用规则保护孩子。常爸把这个爸爸的做法拆解成几个部分,方便家长们学习参考。
第一步
分析情况,找证据
在要不要找老师这个事情上,这个爸爸深思熟虑后决定跨过老师直接找学校处理。因为从他与老师打交道的经验上看,孩子班主任最喜欢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完全起不到维护权益的作用。
这个爸爸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他收集了详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让孩子拿着100元到学校,并把勒索的孩子引到有监控的地方,完整地拍摄下孩子被勒索的画面。孩子给他打电话后,他立即报警并带着警察到学校拍下视频。
在警察的审问下,勒索的孩子很快交代了自己要钱的事实。
视频证据、警方笔录、孩子供述,一套完整的证据链已经形成。
第二步
冲突点到为止,及时刹车
在要不要找家长私了这个事情上,这个爸爸也认真地思考过,但这个念头在与家长见面后就打消了。
对方家长一上来不问缘由,直接攻击自家孩子:“不要乱说话。”
这个行为完全凸显了家长的素质,也让这个爸爸放弃私了的想法,选择正面刚。这招果然有用,一和对方说要报告教育局、联系媒体,对方态度立刻软了。
这个细节,让我想起李玫瑾教授的话:
无论与谁发生冲突,三到五句还说不清楚赶紧走开。
吵架也要讲求点到为止,如果吵了好几句,两人还是没有达成一点共识,这说明你们的认知差异太大。再吵下去,除了拱火、升级冲突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话要是鲁医生记在心里,估计也不会有后面这些事儿。
特别是与不熟悉的人发生冲突,几句不对付要么转头离开现场,要么就从更高维度上打击对方(比如这位爸爸选择的就是高维度打击,完美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第三步
提出明确要求,扩大自身优势
鲁医生一家提出来的要求就只有“道歉”两个字,但这个要求过于模糊了。是要公开道歉还是私下道歉,是赔偿道歉还是仅口头道歉?而且,鲁医生只对孩子一个人要求道歉,这对一个从未被教导过道歉的孩子来说,恐怕连理解都困难。
所以,孩子被欺负时,家长要维权的对象应该是对方家长,而不是孩子。
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别的家长去教育他的孩子。用家长来倒逼孩子道歉和反思更有效。
这个爸爸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首先,给对方几个选择,让对方有周旋的余地,不至于一下子就被逼到绝路,也不会把同学关系、家校关系逼死,给孩子在学校后续的学习生活留下余地。
其次,提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很明确且直击要害。
这个爸爸要求要么在教室里公开道歉并停课半个月,要么在对方小区拉横幅大肆宣扬。
未成年人勒索在法律上受到的惩罚很低,但是这种丑事对名誉伤害极大。这个爸爸显然深知这点,所以他的每一个要求都是从名誉出发。
为了尽量消除影响,对方家长很容易就能做出选择。
最终孩子被勒索的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孩子不会因此遭受非议,还变得更加阳光。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管发生什么都有父母在后方保护着。
鲁医生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但以暴制暴,让孩子亲眼目睹暴力和父亲入狱,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还未可知。
唐女士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但被网暴反噬,被迫搬家,被迫遭受指指点点和非议,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未可知。
而鲁医生和唐女士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因此事受到影响,也未可知。
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不应该牵涉家庭,更不应该波及个人发展。
最后,常爸真诚地告诉各位家长:
请合法、合理、合情地保护自己的孩子,请尽职、尽责、尽心地管教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