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成“废物”后发现:不舍得让孩子吃这3种苦,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阡陌之绿
把孩子养成“废物”后发现:不舍得让孩子吃这3种苦,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作者:笑傲江湖(爸妈精读作者)

前阵子,有这样一则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一个小学三年级女孩,接受采访时思路清晰、金句频出,迅速圈了一大波妈妈粉。

女孩不仅在生活中能出口成章,在学习上更是写得了一手好作文,经过了解,这背后,离不开妈妈的一个“小举动”:

原来早在小女孩一年级时,妈妈觉得她的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就让其每天晨读30分钟优美句子。

通过日复一日地诵读,女孩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逻辑性和美感。

到了二年级,小女孩就可以把书里的知识和优美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了,到了三年级时,她的语文成绩就突飞猛进,作文更是经常被拿出去展览。

其实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横空出世的小天才,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在背后的托举。

他们都懂得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孩子注入成长的动力,而这些动力在初始阶段往往都伴随着一种苦味。

总而言之,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这三种苦。

舍得让孩子吃阅读的苦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孩子掉下的成绩,可能都是从小欠下的阅读账。”

身边很多家长都曾疑惑地表示,孩子在三年级后学习明显变得很吃力,成绩也一落千丈,陷入了“越努力,越无力”的怪圈。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一语道破天机:

“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升学要吃大亏。现在的考试,阅读面涉及哲学、历史、科技等内容,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水平。”

另外,孩子的心灵长期没有受到好阅读的浸润,从而缺乏真正的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后,就好比一辆燃料不足的跑车,自然不可能在学习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远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学习的源头就是阅读。

说起小小少年葛天宇,网友们都直呼“可怕”。

他是央视《2016少年读书会》“中国读书少年”总冠军,在赛场上,他无惧专家老师们的“刁难”,把枯燥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他是小小外交官,向国外大使教授中国文化,擅长用英语解释古诗给外国友人听;

他是小作家,为《酷虫学校》写的推荐文章曾入选全国”30篇优秀推荐文章“;

他还是科学小达人,因在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面对众人赋予的”神童“头衔,葛天宇的妈妈却说:

“他其实真的非常普通,之所以他能成为今天的葛天宇,都是阅读和实践相互积累的结果。”

说起来,葛天宇真的是从小被书”养大“的孩子,他自己也说:

”阅读,对我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假如生活没有阅读,我会觉得人生没有快乐,没有朋友。“

由此可见,阅读力是一个孩子终生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无论是升学还是未来社会,阅读力都将成为孩子的”硬实力“,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力呢?

首先,在阅读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看纪录片和电影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为阅读做一个有效的导读。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几个问题,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鼓励孩子对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甚至可以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质疑,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在读完后,鼓励孩子和父母、同学一起探讨书中值得思考、回味的地方,并拿出本子写下自己的感悟。

舍得让孩子吃运动的苦

历年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发现他们身上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都热爱体育运动。

2014年,以756分的高分摘得湖州理科状元的朱哲毅,他非常喜欢足球,尤其喜欢西班牙和德国队,绿茵场上经常可以看见他活跃的身影;

2016年,上海市理科状元李翰飞,作为一名热爱足球的女学霸,她从初中起就喜欢和男生们一起踢足球,到高中时,还在学校组建了女子篮球社;

2019年,以730分打破广西状元的纪录的杨晨煜,平时非常喜欢打羽毛球和踢足球,在学校曾担任过羽毛球社的社长,还获得过学校足球联赛的亚军。

为什么运动和学习两者能挂钩?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约翰·瑞迪给出的答案是:运动能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连接越紧密,孩子越聪明。

首先,运动可以完善思维模式,提高人的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

其次,它让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成为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

最后,运动能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运动不仅是最佳的健脑丸,还能让孩子的身、心、大脑获得深度链接。

同时,心理学家还认为,肌肉是构成人的中央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只有这些部分协调的动作,人才能和周围的环境建立起联系。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人的心理和大脑发展离不开运动,如果没有运动,人就无法健康地发展。人类和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运动,如果人不运动,其他的潜在能力也将荡然无存。”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训练不能过度,更不能拔苗助长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首先,要做好身体的准备;其次,让身体逐渐变得强大;最后,开始独立地做事。

父母要在孩子已经准备好的状态下,有针对性、合理地对其进行训练。

2、既要注意安全,又要敢于放手

父母总认为孩子无法自己做好事情,应该给其提供帮助,这会打乱孩子的发展规律,使其丧失积极性。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敢于放手,尽量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

舍得让孩子吃生活的苦

去年,一段广州6岁男孩诺诺,帮妈妈打包卖卤菜的视频走红网络。

只见他用纤细的小手合盖、拿筷、打包,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娴熟而自然,凡是买过他家卤菜的顾客,无不夸赞他的懂事能干。

据了解,诺诺从四岁起就跟着妈妈一起卖卤菜,那时的他,手臂不够长,就站在台子上给客人递菜,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不是帮妈妈摘菜,就是帮忙张罗客人。

上小学后,诺诺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也是雷打不动地来店里帮忙,即使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从不说累。

当客人问及原因,他总会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太辛苦了,我多做一些,妈妈就能少干一些。”

有网友说:孩子这么小就这么能干,长大了一定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也有网友如实说:我就是很小的时候想帮妈妈干活,但我妈啥都不让我干,久而久之我就变懒了,什么都不想干。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些父母不愿孩子经受一丝风雨,总是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替孩子遮风挡雨,用日复一日超负荷的“爱心”浇灌着他们长大。

然而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了总有独自淋雨的一天,我们为孩子遮过的每阵风,每片雨,生活都将如数奉还给他,那时的他却已然毫无招架之力。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如何让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对他百依百顺就够了。

中国第一大懒人,23岁的小伙子杨锁被发现饿死家中的新闻,向每一位父母敲响了警钟。

杨锁的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舍不得让他吃一点苦。

他在七岁之前都还不会走路,因为基本上没有机会走路,妈妈不舍得儿子下地走路受累,几乎每时每刻都抱在手上。

学会走路后,杨锁开始和小伙伴玩耍,一次他和另一个小朋友之间发生了很小的冲突,本来小孩子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不料,杨母立刻上前把对方小孩暴打了一顿,并扬言谁要是敢欺负她的孩子,就和谁拼命。

在生活上,杨锁从小到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管提什么要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

殊不知,正是这份密不透风的爱,给杨锁后来悲惨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父母离世后,只剩下杨锁一个人生活,23的大小伙子却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有好心村民主动为其送饭菜,他却以饭菜不合胃口而拒绝,最终活活饿死在家中。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通常内心自卑又敏感,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的生活,内心充满不安与惶恐。

《战国策》里曾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能着眼于一时,而要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

只有舍得让孩子吃生活的苦,孩子吃的每一分苦,才会在将来成为自己最有力的铠甲。

挫折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化肥,是不可或缺的养料,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经得起生活考验的人,是父母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说到让孩子吃苦,很多父母可能会想到把孩子送到山区住几天,或者参加夏令营。

这些方法的确在短时间内看起来很有效,却常常因为不能长久坚持,而被迅速打回原形。

父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那就是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要支持更要坚持,其实每天让孩子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就是个非常简单易行的办法。

早教专家冯德全曾说:

“会生煤炉的孩子最懂得工作的步骤,因为积累了经验,掌握了规律,他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又互相迁移,而很少劳动、娇生惯养的孩子就会失去这些锻炼机会。”

自己动手做事的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掌握本领,还能感悟到父母的辛苦,有助于培养孩子勤劳、感恩的好品格,而这些品格将使他终生受益。

写在最后

莫言曾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父母的影响最深。

当父母将一些重要的素质深深植入孩子内心时,父母每投入一分,孩子就收获十分。

智慧的父母,舍得让孩子吃苦,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己去体验酸甜苦辣,自由生长。

愿孩子在奋斗的汗水中收获快乐,在披荆斩棘中通往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笑傲江湖,富书专栏作者,狮子座大女人、二孩宝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父母最独一无二的礼物,教育孩子是父母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修行,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