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毁于新冠吗(人类会毁于新冠吗知乎)
“压力好大”“又开始焦虑和烦躁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不夸张的说,这是三年疫情之下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
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大人都是如此,何况孩子们呢?
和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不一样,儿童并不总是无忧无虑,孩子们在压力之下也会有焦虑、抑郁症状,甚至产生严重精神障碍。
2021年发表在Jama儿科的一项包含了29项研究(80879名儿童和青少年)全球荟萃分析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5.2%和20.5%,比疫情之前翻了一番。
这种新冠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为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被称为“新冠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需要重视
但不必过于夸大
我国教育部估计,超过2.2亿儿童和青少年因疫情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去学校上课、户外活动减少、社交活动被限制,这些日常生活模式的突然转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显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自杀性自伤/自杀(NSSI)、网络行为问题等方面。
焦虑/抑郁
焦虑和抑郁往往伴随着压力,是最突出的精神问题。国内外几项研究都证实,新冠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压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对于被隔离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一项针对贵阳的隔离儿童和青少年(6 ~15 岁)的研究显示,1036 名孩子中,112名(11.78%)、196名(18.92%)和68名(6.56%)分别表现出抑郁、焦虑和两者都有。其中孩子性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年龄、性别、工作日是否有人陪伴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显著相关。
睡眠问题
你家孩子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睡眠问题了吗?
学校停课、居家隔离导致的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过长、不被约束遵守睡眠时间表,被认为是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的几个因素。一些孩子居家后正常的作息规律会被打乱,充沛的精力无处释放,可能会出现失眠、主动熬夜、起床难等现象。
我国的两项研究显示,新冠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2% 和56%,均高于疫情前的数据。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生活中的一些小的挫折事件,比如孩子居家时遇到的社交问题、上网课时遇到的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大的创伤性事件,比如家庭成员被感染、自己被单独隔离、目睹了一些对自身或他人有威胁的伤害事件等,都有可能引发应激反应,而儿童和青少年正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
创伤后应激障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导致认知和情绪产生消极变化,同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外的一项综述表明,因为新冠导致的隔离生活可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不利于认知发育
除了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之外,两项国外的研究也指出,对于生命早期的幼龄儿童来说,新冠疫情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发育。
一项关于孩子儿童神经发育的大型纵向研究显示,2020、2021年出生的孩子与2011-2019出生的孩子相比,其语言、运动和整体认知能力显着降低,这个神经发育差异和母体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无关,反而可能和错失教育机会、社交活动被限制、产前检查和产后儿保检查被限制有关。
总之,目前国内外的证据证明,新冠疫情的大环境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公共卫生层面的角度来看,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起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多加考量,有必要提供一些干预和支持措施。
早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推出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家庭干预的建议》(第一版)。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长们不必因为“新冠次生灾害毁了新生一代”这种过于夸大的说法而感到惶恐。
首先,关于疫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研究虽多,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疫情发展程度、心理行为问题测量标准也稍有不同,所以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些研究甚至显示出了相反的结果,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孩子的抑郁症状水平降低,可能和有更多的时间上网有关。总之,针对国内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规模研究数据仍有待完善。
其次,临床认为孩子出现过度的担忧、恐惧,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则符合焦虑障碍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判定门槛较低,与大多数家长认为的孩子得了焦虑症就等于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需要吃药治疗的认知存在差池。
总之,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发育,但不必夸大影响,既然大环境无法改变,那我们就从小环境入手,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1.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居家办公、照顾孩子、顾及家务、经济压力,突然的超负荷运转可能使得家长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和消极的情绪,孩子的心态也有可能被影响。
当家长发觉情绪有失控的苗头,可以先一个人静静、平复一下,尽量少的向孩子传达负面情绪,不要吼叫、打骂孩子。当然,人无完人,如果偶尔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也不要过于自责,在平复心情之后和孩子解释清楚,相信孩子一定会理解的。
2.设定有规律的生活时刻表,丰富疫情生活
孩子在居家时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时间增加。有研究表明,这种生活方式与各种健康风险有关,比如睡眠质量下降、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即使在家,也要尽量丰富日常生活,如设定有规律的生活时刻表,告诉孩子要像去学校上学时一样按时起床睡觉。为了减少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也可以丰富一下居家生活内容,比如在客厅等宽敞的区域一起做亲子运动,一起做饭等。如果可以出门,建议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3.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发现孩子有焦虑、抑郁、消极的倾向,或者出现其他的不良行为,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早期干预。
疫情期间孩子和家长接触最多,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一些亲子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减轻精神压力。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新冠
很大一部分孩子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冠疫情的能力,一些孩子对于新冠的了解很片面,比如认为“感染新冠就要死人”“感染了新冠我就再也不能去上学了”“感染了新冠就没有人和我玩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感染了新冠就要永远离开我了”“学校停课了我再也见不到老师同学了”,有些夸大的理解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精神压力。
作为家长和成年人,我们有责任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给孩子传达正确的疫情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对病毒的认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