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1岁留守男孩(安徽11岁留守男孩上吊)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眼热
安徽11岁留守男孩(安徽11岁留守男孩上吊)

近日,因为太过想念爸爸,安徽一个13岁的孩子,瞒着爷爷奶奶,坐火车从安徽到南京,跨省看望在外辛苦打工的爸爸,但是好不容易见面后,爸爸却赶快花钱让孩子回家,抱怨孩子不懂事。

据悉,这个青春期的孩子,今年已经是第四次跑到南京看望爸爸了,只是这一次,孩子是直接瞒着老人,独自出门的。

安徽老家那边已经报了警,南京父亲这边和孩子见面后又没有什么亲近的言语。

可想而知,“留守儿童”在和爷爷奶奶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父母之爱和家庭情感的眷恋与渴望了。

对此,南京民警对于父子两个,也是提出了殷切而又客观地调解:

“(父亲)你回去和小海心平气和地聊一聊,青春期的时候,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你要和他沟通,你要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考虑考虑。包括小伙子你也是,你也站在你爸的角度,帮你爸考虑考虑。”

还说,“世界上没有父母,想让自己的小孩过得不好。”

最后,通过民警的一番耐心调解,再加上孩子几次三番地来南京看望,辛苦打工的父亲终于承诺,以后每个月回一趟老家,看一看留守在家的孩子。

从这件事情来看,至少有三点,值得每个家长认真思索。

第一,最优越的教育,是陪伴和关爱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心理误区,那就是总觉得自己拼命努力,甚至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去外地打工,将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存下很多钱,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最真挚的爱。

但是从这位因为想念爸爸,一年内四次坐火车,从安徽到南京看望爸爸的孩子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东西。

那就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赚钱多辛苦,家里多有钱,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眼里,父母都能陪在自己身边,有什么事情可以家人一起商量和解决,自己有烦恼可以抱怨,有错误有人管教,有挫折有人安慰,这才是最为完美和温暖的爱。

所以说最优越的教育,是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温暖感的,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第二,工作再辛苦,也要多沟通亲近。

实际上即便是“留守儿童”,其心理、情绪和性格状态,也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有些孩子的家长,虽然同样是背井离乡在打工,但是每到寒暑假,就会把孩子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四处游玩,借此增进感情和引导教育。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一方面清楚和了解父母平时的工作状态,而亲子之间的感情缺失,又通过节假日的全家游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挽回。

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就是相对积极健康的。

而像前文所说的这个13岁的安徽孩子,就有着“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可能因为工作忙碌和心情烦躁,接连几个月都没时间和孩子沟通和交流。

那么这个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对自身的存在感产生怀疑。

因此才会一次又一次,孤独而无望地跨省寻找忙碌打工却缄默不语的父亲。

虽然不好意思说出口,但是他一定是想问:

“爸爸,为什么不理我?”

“爸爸,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

“我的学习这个样子,你就不想说什么吗?”

或许还会在心里想:“难道我在这个家里,在这个世界上,就这样无足轻重吗?”

所以说,表面上这个孩子“跨省探亲”是因为想念爸爸,但实际上是因为青春期的困惑迷茫,想要寻求心中许多问题的确切答案。

第三,陪伴不只是花时间,更要看质量。

尤其是对于出门在外打工的父母,就算是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经常回家探望孩子,也一定要尽力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和孩子相处。

比如五一长假、国庆长假和每个寒暑假,都是应该充分利用,带着孩子好好散心、培养感情的大段时间。

而有些打工父母,为了省一些路费和花费,常年舍不得回家,甚至只在每年春节期间在家里待几天,等到开工了又躲着孩子偷偷离家。

在这样的留守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和性格从小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自然就会容易发生瞒着老人独自离家,想要寻求父母陪伴和安慰的特例。

所以说,就算是因为工作辛苦,一年只能回几次家的打工父母,也应该特别注重陪伴孩子的质量。

最起码,平时要多打电话,多询问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习进展,每次回家前和离家前,都要做好孩子的情绪安抚工作,获得孩子的体谅和认可。

总之,“留守儿童”固然是一类孩子的群体标签,但是孩子在父母的引导教养下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所思、所想、作为。

毕竟,就算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只要你花费了心血和时间,孩子都是能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