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包法利夫人》才发现: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何必去打扰
再看《包法利夫人》才发现: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作者:李清音(爸妈精读作者)

《包法利夫人》是作家福楼拜的成名之作。

作者福楼拜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农场主的女儿爱玛一心向往巴黎上流社会的贵族式生活,在经历对婚姻失望,对爱情绝望之后,在高利贷的逼迫下,自杀身亡的故事。

年少时看《包法利夫人》,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用一生来追逐爱情的悲剧。

为人父母之后,再看《包法利夫人》,发现:这三种父母的教养方式,才是悲剧的根源。

控制型的父母,养出没有自我的孩子

查理的母亲是一个控制型的父母。

她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查理,从学业到结婚。

在学业上,她先是让查理跟着本地的教堂堂长学习;然后又不顾查理基础薄弱,硬把他塞进鲁昂中学去读书;

当查理靠着死记硬背的苦学将成绩保持在了中等时,她竟然让他退学,去自学考医生。

即使是这样,查理也乖乖地退学,住到了母亲给他单独租的房间里自学。

她以为这样就能确保查理一辈子顺遂,然而正是这样处处安排,让查理懦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查理一直受控于母亲的关系模式,很快就复制到了他的婚姻中。

查理在第一段婚姻中,听从母亲安排,娶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相貌丑,但有钱的寡妇。

在婚后,对妻子言听计从。查理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复制了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他依然是被控制的一方。

查理的第二段婚姻,让他母亲很不满意,按照他母亲的话来说:

“在寡妇在的时候,老太太觉得自己还受儿子爱戴,可是现在查理对爱玛的恩情,分明等于一种对她的慈爱的捐弃行为。”

让母亲很不满意的爱玛,却是查理迷恋的对象。因为爱玛身上的任性、自由甚至放纵,正是查理成长中求而不得的。

尽管母亲和邻居都说爱玛不好,但查理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在他看来,“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称心如意过”。

因此,他一切以爱玛的需求为中心,甚至借钱来还爱玛给情人挥霍的债务。

心理学上说:“婚姻关系的模式,其实雏形于儿童早期与异性父母之间的关系。”

他在心理上依赖爱玛,当爱玛自杀后,真正痛彻心扉的人只有他;而当看到爱玛偷情的真相后,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很快也死了。

可以说,查理的一生是没有自我的一生,因为害怕冲突,不敢表达,不仅没能挽回婚姻反而让爱玛更加肆无忌惮,最后走向悲剧。

查理母亲一心为儿子安排好的人生,最后没想到是一条通往悲剧的道路。

过分干涉,其实是一种控制。在控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看上去很听话,其实这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讨好,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

控制型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独立的自我。

表现在行为习惯上要么消极逃避,要么突然叛逆;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不断忍让,害怕冲突,常常被认为是无能的“老好人”。

父母之爱,在于适可而止地放手,给孩子以自主意识。

溺爱型的父母,养出任性放纵的孩子

爱玛的父亲是一个溺爱型的父母。

溺爱的本质就是没有规则。

他是一个地道的小农庄主,但他看不上自己的行业。

有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玛的父亲也一直在为女儿谋划,想让女儿能高于他生活的层次。

他认为女儿才情高,希望女儿能过上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在女儿十三岁的时候,他花钱送她去修道院去学习,亲自带进城。

只是他为女儿谋划出了超越本身生活层次的物质,却没有给女儿培养出独立的精神与品质。

在修道院里,爱玛没有学习清规戒律,反而迷上了虚幻脆弱的爱情故事。每天期待自己能在古老城堡里,遥望一位白羽骑士疾驰而来。

这样的爱情梦幻,对出身贵族的女同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于出身在农场里的爱玛来说,就是异想天开。

正因为如此,爱玛和她父亲一样,一直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并不愿意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愿意沉溺在对虚幻爱情的想象和迷恋中。

爱玛父亲不切实际的溺爱,不但没有给予爱玛生活的智慧,反而让她任性放纵,耽于幻想,从而走上了悲剧之路。

结婚后,她生活奢靡,花十四法郎买柠檬,只为了洗指甲;光是厨房烧的木炭,足可以上二十五道菜了;

而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只是靠查理挣得一点诊断费,根本承担不起这种铺张浪费的作风;

如果爱玛的父亲能让女儿明白自己的生活状态,自食其力,看到挣钱的艰辛,可能爱玛就不会沉溺于幻想了。

这样的溺爱方式,让爱玛没有正视自己的出生、身份和家庭环境。

她既不承担做母亲的责任,也不愿意打理家庭,一心只想过上流贵族式的生活。结果却是在绝望后自杀而亡。

超出能力范围的给予其实就是一种溺爱,溺爱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和放纵,不懂得珍惜。

罗翔说:“过度的自由,就是放纵。”

溺爱的本质就是缺乏界限。

亨利·克劳德在《为孩子立界线》中说:“缺乏界线导致利己主义。让孩子有界线,就是让他们亲身体会到面对现实的责任感。

过度的溺爱让孩子往往不断索取,害怕失败,常常因为一点挫折而一蹶不振。

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只是有时候过犹不及。

父母之爱,在于恰如其分地给予,让孩子懂得珍惜拥有。

失职的父母,养出孤苦无依的孩子

白尔特是查理和爱玛的孩子,一个最为可怜的孩子。

母亲爱玛因为对爱情感到失望,在高利贷的逼迫下,自己喝了砒霜一了百了;父亲查理因为知道爱玛出轨的真相后,郁郁而亡。

他们是失职的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却没有承担起父母最基本的养育责任。

父亲查理虽然真心疼爱自己的女儿,但因为要挣钱养家,不能一直在家里陪着孩子;

母亲爱玛虽然有空,但心思不在家里,她想要的是充满激情的生活,心里根本没有孩子的概念。

她从一开始就对白尔特感情不太深厚,因为只是好奇做母亲是怎么一回事,还希望能生一个儿子,当听到生的是个女儿时,竟然“转过头,晕了过去”。

她很快就把白尔特送到奶娘家去了,好不容易去看望一次,还是和情人一起去的。

父母在世时,白尔特基本和奶妈在一起;

父母去世后,她身无分文地被送到奶奶家。不到半年,奶奶也去世了。

白尔特最后彻底沦为孤儿,很早就被送到纺织厂打零工,小说没有交代最后的结局。

不用多想,一个无父无母,没有任何亲人的女孩子生存是多么的艰辛。

如果父母能安定地陪伴她,抚养她,她的人生将是另外一种局面。

沙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说:父母具有三种的主要功能,监护、管理、资源。

为人父母是一种责任,要有能力去陪伴孩子。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你选择将一个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就要做好从物质上的准备到精神上的陪伴。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需要你的时间并不多,只是我们在匆忙之间忘了给予他们最想要的东西,就是全身心的陪伴。”

父母之爱,在于共同成长,最好的养育,来自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的觉醒》中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己的人生一次重新探究和旅行。

为人父母必须认识,培养孩子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父母之爱对于孩子是本能,也是责任。

父母的格局里,藏着孩子成长的未来。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愿你我尊重孩子,让孩子在自主意识中找到自身成长的力量;

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相互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真切的关心与支持;

引领孩子,让孩子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锻炼出爱自己、爱生活的能力。

作者简介:李清音,富书专栏作者,人间烟火气,山水有清音,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