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鸡娃家长(鸡娃家长是什么意思)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幻城
什么是鸡娃家长(鸡娃家长是什么意思)

“等将来上了大学,就轻松多了。”

为了鼓励孩子走过漫漫求学路,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出这句“善意的谎言”。

可仔细想想,等孩子上大学就好了,这何尝不是家长对自己的一种劝慰?

为了让孩子考入理想院校,很多家长给娃“打鸡血”,拼命鸡娃,毫不吝惜地投入大量资源、金钱和时间。

因为在家长眼中,孩子考入名校就等于前程似锦,未来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代表着家长鸡娃的成功。

然而,很多出身中产、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选择了“就地躺平”,宅在家里,并没有取得父母所期待的结果,这些人被《半月谈》杂志称为“蹲族”。

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一种家长鸡娃的失败。

可即便真的鸡娃成功,孩子取得人人羡慕的成绩,家长就能享清福了吗?

从现实情况来看,或许也不尽然。

第一批鸡娃成功的家长,现在咋样了?

大学有位老师姓孙,她和爱人都在学校里任教多年,前些年已经先后退休。

早在十几年前,孙老师的女儿在某985名校毕业后,就去了美国留学,在美国读完博士后,成了一名网络工程师,生活按部就班向前:工作、拿绿卡、结婚、买房、生孩子,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而孙老师和爱人也称得上是鸡娃成功的“先驱者”。

但从孙老师的角度看,鸡娃成功后的人生经历,未免有些悲剧色彩。

孙老师和爱人只有这一个女儿,自打女儿留在美国后,老两口基本等于“失独状态”,前些年女儿每年还能回家过春节,但自打有了孩子,再加上疫情肆虐,女儿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回不来,你去美国跟着过不也一样吗?

可老两口去了异国他乡,生活哪有那么容易。

孙老师之前去女儿家帮着带娃,基本成天憋在家里,因为语言不通,连坐车都不敢,也根本没法跟人沟通交流,用孙老师的话说就是“与世隔绝,像坐牢”。

如今孙老师的年龄越来越大,眼看身子骨越来越差,老两口正未雨绸缪,准备挑挑有没有合适的养老院。

尽管辛辛苦苦几十年,确实把女儿培养出来了,但老了依然没人照顾,或许当初他人的羡慕,曾为孙老师夫妻俩带来莫大的荣耀,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邻居的一句“你女儿还在美国啊”,也令其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鸡娃成功了,可那又怎么样呢?

鸡娃还可能鸡出“白眼狼”

去年有这样一个新闻闹得沸沸扬扬,51岁的知名金融领域媒体主编“忠哥”系北大毕业,千辛万苦把女儿送去国外留学,没成想鸡娃反而鸡出了“白眼狼”。

由于女儿近几个月消费过高,超出原本约定的每月10000块标准,父亲忠哥就询问女儿某笔50欧元(约人民币400元)的开支去向,谁成想聊天记录被女儿转发到了朋友群里,并对父亲辱骂:为了50欧大清早和我吵架,恶心玩意。

而在聊天记录父女二人的谈话中,父亲满是卑微,女儿却嚣张跋扈,看不出有一丁点体谅父母辛苦的样子。

我觉得鸡娃鸡出这样的孩子,就算学业上、工作上再成功,动辄对父亲破口大骂,无论如何也不是件好事吧。

试想如果孩子视父母为仇寇,长大后毫无感恩之心,反而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所亏欠,没有提供更好的条件,将来又如何为父母养老?不啃老就已经不错了。

家长该何去何从?

其实无论是“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单纯寄希望于鸡娃成功,老了以后靠孩子,都是靠不住的。

现在很多孩子事业有成之后,都是和父母两地分居,就算有帮父母养老的心,实现起来也有很多现实问题。

何况更多情况是鸡娃失败,孩子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根本无法顺利反哺父母。

因此,我们教育孩子,要有一种做慈善的心态。

有能力就适当多投入,没能力也别勉强自己,顺其自然未必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千万不要给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压力,否则彼此可能都不太好过,想开了,人生的路才能更宽阔。

结语:

即便鸡娃成功,也未必能“养儿防老”,归根结底养老还是要靠自己。

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娃实现人生价值,而非“以成败论英雄”,鸡娃要适度,心态要放平。

今日话题:你对鸡娃这件事怎么看?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