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著名心理学试验,揭示了养育孩子的残酷真相(这3个著名心理学试验,揭示了养育孩子的残酷真相)
某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家庭健全的孩子为何会感到缺爱?
题主父母一没离婚,二没家暴,三没出轨闹矛盾,她甚至想不出更幸福的家庭环境,按理说,她应该很健康地长大才对。
但她却自卑、抑郁症、轻度焦虑、无法正常社交,甚至一度怀疑自己遭受过强jian或虐待,有选择性失忆。
为什么近乎完美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仍会感到缺爱?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因为人类幼崽需要情感上的连接,而大部分家长都“爱无能”。
确实,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一定能被孩子接受,有时候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除了爱孩子之外,更要“懂孩子”,才能恰到好处给孩子更多成长的养分。
下面这3个著名心理学试验,揭示了养育子女的深刻道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好的启发。
小阿尔伯特实验:负面强化会毁掉孩子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带领助手做了心理学史上一次著名的试验。
华生找来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在阿尔伯特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工作人员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他旁边,起初小阿尔伯特完全不害怕,对这种毛茸茸的小动物很是喜欢。
紧接着,当有人在阿尔伯特脑后敲响一根钢轨发出巨响时,他害怕极了,猛地一颤后急忙躲闪。
两个月后,工作人员又把小白鼠放到了阿尔伯特旁边,阿尔伯特此时仍不害怕,并依然伸出手去抓它。
但当阿尔伯特手刚碰到小白鼠时,脑后又响起了敲击钢轨的巨大响声,他猛地向前一跳,把脸埋了起来。
几次循环之后,阿尔伯特真的对小白鼠开始感到恐惧,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甚至对其他毛茸茸的物体也会害怕,兔子、皮大衣、毛绒玩具,即便脑后不再响起敲击钢轨的声音,阿尔伯特也会本能地恐惧。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条件反射加以强化,就可以使刺激和反应建立牢固的关系,进而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为。
仔细思考,这是不是与我们教育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实生活中,有家长动辄情绪暴躁,即便是一件小事,也会大发雷霆,使孩子心里充满恐惧。
久而久之,就算家长没有生气,孩子在家里也会战战兢兢,生怕犯错引来狂风暴雨。
不断地负面强化,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正面积极地鼓励,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途。
不倒翁实验:榜样力量至关重要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进行了“不倒翁实验”,也叫“波波玩偶实验”。
班杜拉分别找来36名年龄在3-6岁的男孩和女孩,将他们分为3组。
每个孩子都被带到一间房间,其中一个角落有小玩具和图片,另一个角落摆放着不倒翁玩偶,10分钟后,他们将进入3种不同的实验情境。
第一组孩子观看一位成年人对玩偶实施暴力行为,用拳头打、用脚踢,把玩偶扔到天上摔下来,甚至嘴里还发出辱骂的声音。
第二组孩子观看成年人在角落安静地摆弄玩具,完全忽略了玩偶。
第三组孩子自由玩耍,房间里没有成年人。
结果显示,第一组观看过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孩子,模仿暴力行为的水平远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榜样力量可见一斑。
孩子的模仿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身为家长,应该在生活中规范好自身的言行,时刻谨记“言传身教”,对孩子而言,父母不仅是第一任老师,更是一辈子的老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罗森塔尔实验:期望带来奇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表示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结束后,罗森塔尔对“最有前途发展者”名单上的学生赞不绝口,并将这份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但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并不准确。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最有前途发展者”名单上的孩子,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并且在性格上、行为上,都出现了积极乐观的改变。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可能会发现,如果给予孩子一些殷切的正向期望,往往能戏剧性地收获预期效果,而这正是罗森塔尔效应的体现:他人的期望改变了孩子的行为方式,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使期望成为现实。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正向期望,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增强自信。
反之,如果家长一直打击孩子,让孩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那么这种负面期望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使孩子怀疑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当中。
结语:
教育孩子讲究方式方法,好的原生家庭,能够使孩子心理健康、积极乐观。
希望大家能仔细学习上面这3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应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帮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今日话题:你还知道哪些有趣有意义的心理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