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孩子养废到底有多简单(如何养废一个小孩)
作者:柠檬黄(爸妈精读作者)
最近,在知乎上,发现一位父亲的求助帖:
看到大一暑假赖床的女儿很生气,早上说了句,你以后就是一辈子的穷命,我说错了吗?
一句话,引发了上万人的关注。
有同样经历的答主,纷纷表示:这画面太真实了,都开始分享自己被父母“语言暴击”的经历。
看完读者的留言,这位父亲补充说:
“家里就这一个女儿,她高考没考好,离一本线只差几分。
所以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考研上,她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看到她暑假天天不思进取,作为父亲,我又害怕她以后找不到工作,才这样说。”
尽管如此,网友们还是站在女儿这一方。
随后,这位父亲又忍不住回复评论:
“给他提供这样的差不多的生活条件,很不错了,多少人的父母是农民,孩子的条件比她还差呢!”
的确,父母尽力给孩子好的生活条件没错,对孩子的未来担忧也没错,却不知,他们错的是对孩子的说话方式。
尤其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狠话,才伤孩子最深。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日常的言语,藏着孩子未来的路。
父母的说话方式,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否定打压式对话,
刺激出孩子自卑负面的心理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说的是,源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比如父母长期的情感忽视、否定打击等原因,造成孩子产生自卑负面的情绪。
父母越否定打压,孩子越容易自我否定。最终父母泼过的冷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泥坑”。
央视有一期《心理访谈》节目,引发了强烈反响。
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名叫范成金。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父母给寄她的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从小,范成金的父母就经常对她批评打压。
刚开始学写字,妈妈就会指着写字本,说:“你写得什么玩意儿?丑得要死,快擦了重写。”
上学后,范成金考了80分,属于中等水平,爸爸满脸不悦说:“你们班那么多考九十分的,还有考一百分的,你咋不能考高一点?”
在父母的打压下,范成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
毕业后,她准备将来开一个超市,大干一场,可妈妈却说:“你这个样子,将来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一次又一次,父母的话伤害着她的自尊心,在父母的不断否定打击下,她变得越来越自卑。
范成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好,索性待在家啥也不做了,一直啃老了10多年。
看得出,孩子自卑的性格,根源于父母长期否定打压的说话方式。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
“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极端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对孩子否定打压,会让他们变得胆小软弱,自我贬低,失去勇往直前的劲头。
不仅如此,父母一味地否定打压,就像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畏首畏尾,进而表现出自卑负面的心理。
不可否认,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最终取决于父母的说话方式。
暴躁吼叫式对话,
酝酿出孩子戾气叛逆的种子
微博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被骂后不说话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我恨他们,我会想着报复。”
的确。
父母暴躁地吼叫,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仇视。
曾看过这样一个采访:
刚一上台,妈妈就哭诉女儿种种问题,一旁的女儿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
经过主持人的耐心询问,和在场专家的开导,女孩终于打开心扉。
女孩说,自己还在上学,妈妈对她寄予厚望,稍微犯点错,妈妈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把她骂一顿,几乎没有好好跟她沟通过。
有一次,她回家晚了半小时,妈妈又是连吼带骂很长时间,让她十分崩溃。
最后,女孩还狠狠地说:“现在我就是在报复她,她折磨我14年,我就报复她4年,然后我18岁了,我们两不相欠!”
李玫瑾教授说:“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也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即便父母再爱孩子,如果说话时夹杂着暴力的语气,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消除的伤疤,逼着孩子关上自己的心门,萌生出逆反的种子。
父母暴力吼叫,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很容易在心理和语言上表现出攻击性,变得越来越叛逆。
忍不住想起,亲戚家的表弟。
表弟马上中考了,那段时间,亲戚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表弟的学习上,筋疲力尽。
一次,亲戚与表弟发生了一次大争吵,亲戚内心压抑,吼叫着大骂:
“为了供你读书,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了,你还这么没出息,你对得起我吗?”
其实亲戚也理解,孩子学习本来也很累,但他还是没忍住吼孩子。
可没想到,这次冲突之后,表弟就无心学习了。
被问到学习情况时,表弟就说,他很累,学不进去,连高考都不想参加了。
《3年A班》剧中有句台词:“语言有时候就像凶器,和刀子无法比,却更锐利、更深地插入你的心里。”
父母越吼,孩子性格就会越偏激,表现出相应的反作用力,引发出他们强烈的反抗意识。
所以,比起大声粗暴地说话,低声平和的语言,才更容易让孩子听得进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培养出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亲子关系越好,才能让父母的教育事半功倍。
与孩子正向对话,
是家庭教育的刚需
教育心理学有个名词,叫“翁格玛丽效应”:
从前有一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有些丑,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你很美。
慢慢地,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都暗示自己很美。就这样,女孩真的越来越美了。
说到底就是,通过外界的正面评价,学会接纳自己、自我赞美,从而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看过一段视频,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话方式,对比呈现不同的教育效果。
比如:用否定打击式的对话语气:“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真是没用!”
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没有谁能跟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又或者,暴躁吼叫式的对话方式:“这题你不是做好几遍了,还不会?你怎么能这么笨?”
换成正向表达:“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哦!”
第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不自觉产生负面情绪。
第二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不断去努力。
正如《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往往简单的一句话,能毁掉一个小孩,更能成就一个小孩。
与其负面惩罚,倒不如正向激励,不仅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塑造孩子自我成长的价值感,而且能加强孩子对父母的期待。
向孩子传递父母的认可和支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学会正面管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
父母温和而坚定的语言,能让孩子爆发出无限潜能,甚至能逆天改命。
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再好的教育,也敌不过一对会说话的父母。有时候,父母脱口而出的语言,就暗示着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是孩子心中的自己。”
父母的良言,就像孩子的一颗定心丸,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力量,成为未来人生的指路明灯。
“会说话”的父母,孩子一般都不会差。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学会与孩子对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丰盈的人生。
作者简介:柠檬黄,富书专栏作者,写喜欢的文字,过想要的人生,文章: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