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害怕”时,父母做到4不要3要,保护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小时候害怕的事情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当,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如果处理得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的情绪会渐渐消失。
像二宝,3岁前害怕的事情比较多。
怕水,洗澡的时候特别抗拒,哭到一身汗。
怕打针,每次打疫苗都会哭得撕心裂肺。
怕吸尘器的声音,只要打开吸尘器,他就会打一个激灵,继而放声大哭。
怕理发,一提到“理发”两个字,神情就会很紧张。
怕黑,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
怕人,不能和其他人同乘一部电梯。
......
慢慢长大后,就能坦然面对以前害怕的事情,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外,都很从容。这些变化和逐渐成熟的心理状态有关系,也和日常的引导分不开,毕竟有些成长,孩子不会自然获得。
害怕是一种正常情绪,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害怕的事情可能不同,表现都差不多。孩子表示害怕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才比较好呢?总结来说,做到4不要3要,孩子的心理就有正常发展。
孩子害怕时,不要做4件事
别说“不要怕”:我们看到孩子害怕,为了让孩子不害怕,会下意识地说“不要怕”。但这句话有什么用呢?害怕还是会稳稳地在那里,并不会从孩子的头脑中自动消失。这样安慰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不应该害怕,他的情绪反而会更激烈。
别嘲笑孩子:我们可能会觉得孩子的害怕微不足道,没必要害怕。常常会带着一种轻视的口吻说“没什么可怕的”“就这点出息”“真胆小”。这样肯定不会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反而让孩子充满羞耻感,因为被嘲笑而加深恐惧感。
别说“这个东西不存在”:孩子有时候会假想一些东西让自己害怕,比如在黑暗中,他感觉有怪物,这可能和他看过的书或动画片中的情景有关。我们却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怪物”,孩子感到万分不解,不存在的东西,怎么有名字?孩子不接受这样的观点,自然也不会消除内心的恐惧。
别问孩子为什么害怕:孩子害怕一件事情时,也许是没来由的,我们没有找到害怕的东西在哪里,会忍不住问孩子“为什么害怕?”孩子能力有限,一般也表达不清楚。我们试图猜测,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断追问,孩子无法应对,反而会加重害怕情绪。
孩子害怕时,要做3件事
孩子表示害怕的时候,我们不要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也不必急于知道来龙去脉,倾听孩子,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是最重要的。
首先,认可孩子的害怕
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害怕,我们都要保持镇定,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和自己的想法保持一致。
比如,孩子怕黑,我们就说“我小时候也怕黑”。
孩子就知道,原来怕黑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大事,有被理解的喜悦,害怕的情绪也会好转很多。
其次,让孩子确认父母有能力保护他
孩子表示害怕,是一种求助信号,想寻求父母的保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永远有能力保护他,让他放宽心。
比如当孩子说“怕黑”的时候,我们表示理解之后,还要告诉孩子“我在这里陪着你,我是大人,黑不会打败我。”
用一种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孩子更容易接受。像孩子喜欢想象,用童话一样虚构的语言,孩子会感到亲切。
最后,脱敏,让孩子正视害怕
想让孩子以后不再害怕,就要让孩子认识害怕,了解害怕,知道原本害怕的东西并不是很可怕。不同的情形,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可以灵活变通。
孩子怕水,可以先让孩子玩水,让一只脚接触水,再下另一只脚,用脚划水,孩子感到水的乐趣,喜欢水,慢慢地就可以全身进入水中。
孩子怕打针,我们要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点疼,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等针头拔出来就不疼了,如果觉得疼,可以哭出声。”
孩子害怕理发,原因有很多,电推子的声音、宽大的椅子、头发掉下来的事实,让孩子选择一个理发的地点,观摩别人理发、看动画片转移注意力,都是不错的方法。
孩子怕黑,我们可以和孩子玩一次游戏。关上房间的灯,制造黑暗,去寻找和触摸房间里的家具、物品,并不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孩子体验过之后,心理会慢慢强大起来。
写在最后:孩子害怕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表现得大惊小怪,也不要嘲笑和追问,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会获得保护,在不断体验中,消除对某种事物的恐惧。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