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的句子)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白色衬衫
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的句子)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国外一段爸爸陪孩子玩滑板的视频火了,有人称之为“教科书般的亲子沟通案例。”

小女孩练习一个新的动作摔跤了,爸爸马上抱住女儿,问她:“你是吓着了还是觉得疼?”

女儿说:“很疼。”

爸爸说:“这个动作很厉害的,你知道吧?有时候就是会摔跤,这很正常。”

女儿说:“要是我又摔了怎么办?我有点害怕,但我真的很想试试。”

爸爸说:“有的时候挑战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会觉得害怕。你可以不做这个动作,这完全取决于你。

女儿说:“我想试试。”但再次失败。

爸爸再次强调:“你可以不做这个动作,没关系的。”

女儿想了想,决定继续,然后说:“你要接住我。”

爸爸给女儿仔细地讲解了动作要领,并陪她一遍一遍地尝试,表示我一定会“好好地保护你。”

最终,女儿成功了,并且可以熟练滑行。爸爸高兴地和女儿击掌:“我为你感到高兴。”

身为孩子的的网友说:“我爸妈从来没有这样跟我好好地说过话。”

身为父母的网友说:“人家孩子本身就是个天使宝宝!要是换了我家孩子,绝对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孩子不想听,你要如何说》

本书作者之一乔安娜·法伯,是亲子沟通专家兼教育专家,同时也是被誉为“家庭教育图书的圣经”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阿黛尔·法伯之女。

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家长通过阅读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改善了亲子关系。

在此基础上,阿黛尔的女儿乔安娜·法伯和另一位作者朱莉·金打造了一套“2.0升级版”沟通法则《孩子不想听,你要如何说》,应对今天这个时代亲子关系中的挑战和难题。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解+概述,描述家长和孩子生活中的对话场景,提供基本工具,来应对“沟通挑战”。

第二部分收集了很多家长关心的热门话题作出解答,手把手帮你学会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

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一个朋友向我抱怨她的女儿:“从学校回来就一脸不高兴,我压着脾气安慰她,她根本不听,说多了她还冲我嚷嚷,这孩子怎么好赖话不分啊!”

而在她女儿那里,我听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我今天在学校很不开心,跟我妈说我好累啊,其实就想跟她撒个娇,跟她聊聊我今天在学校的事儿。结果你猜她说什么?你要珍惜现在的学生生活哦,以后工作了会更累的,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加油女儿,你可以的!”

这个11岁女孩儿跟我说,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想跟妈妈聊天了”。

有的家长总是觉得,和一个成年人“艰难的人生”相比,孩子的难过不值一提——“和好朋友吵架了”、“被老师批评了”……

这些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什么啊!实在不应该为此而生气、难过,所以根本“没必要在意”。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事就是“天大的事情”,当他们的失望、难过、生气的心情被成年人轻易地忽略甚至否定之后,反而会生出一股新的愤怒。

当然,身为孩子的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们了解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样做的“时机”很重要。

当孩子讲述他们的悲伤故事时,我们总是会很自然地试图让他们相信——“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不好的感受是不对的”。

而此时孩子的防御机制,会让他们加大表述的力度,试图说服我们“事情确实有那么糟糕”,我们因此会感到恼火。至此,我们和孩子都卷入了一个不断升级的“愤怒漩涡”。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本书为家长准备了一系列的工具,可以在孩子有情绪困扰时使用。

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就是要让家长学会一件事情——“承认孩子的感受并共情他”。

❶ 用语言来承认感受

当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家长第一步要做的是问问自己: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你能领会他的感受吗?

然后,你可以对孩子说:“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生气了,你现在一定很愤怒/难过吧?”

换句话说,你要用真诚的情感和语言让孩子知道——你能体会并理解他的感受。

❷ 用文字承认感受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写在纸上的文字,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真对待。比如,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想法写下来,再念给他们听。

❸ 用艺术作品承认感受

艺术作品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当孩子难过、生气、沮丧时,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让他们通过画画、用工具摆放图案等等方式,来展示、纾解自己此刻的情绪。

❹ 幻想

比如说,当孩子提出了一个在当下暂时无法实现的愿望时,不要试图劝说他这件事情如何“不可能”,而是可以启发孩子一起开启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一把。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给你描述他的想象的时候,糟糕的情绪就会不知不觉被抛到脑后了。

❺ 全神贯注地倾听

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共情的声音,请克制住你想要“教他一点什么”的冲动,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并给他一些回应就好。

总而言之,看见、听见孩子的感受,尤其是“不好的感受”,是家长的必修课。

请记住,只有当孩子有好的感受,他们才会有好的行为。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共情、尊重和启示,而不是漠视、困惑和否定。

这些公式,帮你察觉孩子的情绪

要弄清楚孩子的感受,有一些“公式”可循。

书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互动,帮助家长通过探求孩子的“言外之意”,更敏感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

❶ 当孩子“似乎”在提问时

比如:“我必须穿长裤吗?”

潜台词也许是:“我不想穿长裤!长裤没有短裤舒服!”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说:“外面只有10度,你当然要穿长裤了,要不然你会感冒!”

这个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更激动了。

如果你从承认问题背后的感受出发,和孩子对话,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是啊,外面要是能暖和点就好了,你肯定觉得短裤比长裤好看/舒服吧?”

有的时候,承认问题背后的感受,可能就足以化解冲突。

❷ 当孩子“似乎”在寻求建议时

比如,孩子对你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加入足球队。”

你赶紧答道:“当然了!踢足球又能锻炼身体,又能交朋友,而且你好好踢,说不定还能加特长分呢!”

结果,孩子气冲冲走掉了,留下你一个人百思不得其解。

别着急,先仔细想想,孩子到底是想让你替他做决定,还是在表达他的感受?

你可以先猜测一下:“你是不是心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应该去,一个说不应该去?”

孩子也许会说出他的顾虑:“我很喜欢足球,但是我又怕比不过那里的大孩子。”

你可以接着猜测孩子的感受:“我明白你的担忧,你怕跟不上训练,也怕融入不了他们是吗?但你又很喜欢足球是不是?要不然你先跟着他们训练一周试试呢?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孩子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平复了情绪,而且很有可能会接受你的建议。

这是因为,家长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提出建议,而是用了充分的时间去共情、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尊重的时候,他的理智脑回归,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与你对话了。

❸ 当孩子讲话夸张时

当孩子情绪激动地说出一些有点夸张的话的时候,比如:“你从来都不让我跟好朋友一起玩!”

作为家长,往往会忍不住“反驳”他:“胡说,我不就这一次不让你去吗?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这往往会加剧孩子的愤怒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说:“看来你很重视这次聚会啊,要是我们能同时去两个地方就好了。”

你需要看到孩子夸张语言背后的情绪,承认孩子的感受。

告别无效策略,鼓励合作

 

好友在家办生日聚会,很多朋友都带了孩子来,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的孩子配合度很高,玩的很尽兴;有的孩子从进门开始就不停地“反抗”妈妈,一直到聚会结束,孩子满脸不悦,妈妈筋疲力尽。

那个不高兴孩子的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发号施令:“不要动那个花瓶!过来洗手!你消毒了吗?这个蛋糕不能多吃!你跟阿姨说生日快乐了吗,怎么这么不礼貌?你怎么不知道让着点妹妹!”

别说孩子了,我听得都脑瓜子嗡嗡的。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命令,往往伴随着另一些东西——比如威胁、指责和警告。

所有这些,都不能激发合作的意愿。

书中列举了以下种种“无效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替代策略,让孩子能够在有效的沟通之下,与家长达成合作。

❎ 无效策略——威胁

例如:“你再不****,我就****!”

伴随着剥夺某些权利的惩罚,往往适得其反。

✅ 替代策略——请孩子帮忙

与其尝试控制一切,不如适当“放权”,邀请孩子一起来做出决定与改变。

比如,当孩子吃饭的时候坚持要吃零食,你可以说:“午饭老吃这个确实会腻,那么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吃点别的怎么样?你想吃什么?”

❎ 无效策略——警告

孩子在客人家乱跑,家长说:“你会把阿姨家的东西碰坏的!”孩子往往会很不服气:“我才不会呢!”

因为这种警告的内容,意味着对孩子说:“我不信任你。”从而激起孩子更深层次的负面情绪。

✅ 替代策略——描述问题

家长可以试着说:“你的精力真旺盛啊,我担心你跑来跑去把阿姨家的东西撞坏了,我们一起来商量一下该怎么做呢?”

孩子这个时候大多会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如果提不出也没关系,家长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要记住,禁止即诱惑。

比如,可以陪伴、建议孩子玩一些安全系数高的游戏和动作,给孩子一些别的选择转移注意力,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无效策略——讽刺

有的家长心里明白正确沟通的重要性,却往往会在崩溃之后语出刻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剂“解药”。

 替代策略——写一张便条

这样做有很多优点。

首先,如果你写第一遍的时候充满了愤怒,可以重新再写一次,修正不恰当的用词;

其次,字条可以达到提醒的作用,不用家长一遍遍重复;

最后,相比于家长的“叨叨大法”,文字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另外,书中还举例了很多无效的策略,例如“批评和指责”、“反问”、“说教和训斥”、“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比较”、“命令和指挥”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替代策略。

总的来说,当矛盾发生之时,家长有几个原则需要遵循——是给出选择而非命令,是提供信息而非说教,是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责。

有效赞美和无效赞美

很多家长说,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我夸他还不行吗?结果发现并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你真聪明啊!”“你是个天才!”——这种“评价式的赞美”,往往会干扰孩子正常的学习过程。

而且在接受了大量的赞美之后,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会失去信心,更容易放弃,或者变得焦虑,因为他们不想“辜负”家长的评价。

正确的做法是,描述努力,当孩子的努力被注意到的时候,他就可以接受到家长传递的信息—“原来,我可以在逆境中取得胜利;我的胜利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因为我的努力;原来,我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努力不断增强。”

有了这样的心态,在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孩子更有可能去积极尝试。

还有一种做法是,描述进步

记住,不要过度赞美,不要用“伟大”、“最好”之类的形容词,而是真诚地、实事求是地描述孩子的进步。

写在最后的

其实我认为,作者写作本书,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和前提——身为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时,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而不应该是自己的“附属品”。

简单说来,你会“命令”一个成年人去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吗?

一旦家长意识到,自己在跟一个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进行互动,就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他、理解他,沟通也会变得容易很多。

请记住,你怎样和孩子说话,就会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他听话,让他服从,而是要跟他对话,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共情、包容与爱,帮助孩子预备将来,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独立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够跟孩子“好好说话”。

以上。

你和孩子沟通时的最有效的“法宝”是什么?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