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太难了的朋友圈(当妈不容易的朋友圈)

12-03 亲子儿童 投稿:花落君离开
当妈妈太难了的朋友圈(当妈不容易的朋友圈)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我要带儿子去做亲子鉴定!”

一大早刚睁眼,就被朋友凌晨2点发给我的信息吓到。忙发信息询问,可等到中午都没有收到回复。

直到下午她才回了几条语音,还顺便发来了几张她儿子给她做的果盘照片,虽然果盘风格有点潦草,但架不住老母亲包含爱意的360˚无死角拍摄。

听完语音,我总算弄明白了事情始末。

原来是她陪孩子上了快2个月的网课。一开始还好,孩子上网课,她在旁边工作,也算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

但上着上着就有些不对味了,朋友上学时属于妥妥的学霸,但儿子在学习上却一直不开窍。

以前她总觉得自己的基因在那儿放着呢,孩子可能只是发力晚。可直到这次居家上网课,她才发现儿子一点都没继承到她的学霸基因。

不仅老师讲课听不懂,连最基本的专注力都很差,一上网课就犯困,一下网课就精神。

昨天晚上她越盯越生气,狠狠骂了孩子一顿。第二天早上还想着他应该会好好反思下,没想到早上还是原样。

不过孩子“眼力见儿”倒是不错,刚下课,一回头看见正在酝酿怒意的妈妈,赶紧跑去厨房切了水果端给她,弄得她是又气又暖心。

她说自己想不通,不是都说妈妈对儿子的智商影响特别大吗,这怎么一点都没遗传到她的学霸基因?晚上躺床上后越想越气,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孩子的智商到底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决定的成分有多少?先天基因的决定因素大,还是后天教育的影响大?还有没有其他方面也和遗传有关系?

别说我们普通父母想知道答案,这也是科学家们一直乐此不疲在讨论的话题。

基因,是孩子的起点

有句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还有人说:“男孩像妈,女孩像爸。智商随妈,性格随爸。”

类似这样的话题下,经常会有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案例来印证。

国外的一个网站,曾发起过一项征集活动,内容为自己和父母同一年龄阶段时的样子。网友们上传的对比图,让大家彻底见识了基因的强大:

《我和爸爸》

《1978年的父亲,2013年的我》

《25岁的妈妈和25岁的我》

其实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说,外貌确实可以遗传。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孩子的面部特征,比如:脸的长宽、鼻子的形状、眼皮的单双、眼睛的颜色、耳垂的有无、头发的直卷等,这些都会被父母的样子和携带的基因所影响。

因为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

Y染色体包含更多的是决定性别的基因片段,其他遗传物质较少。而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这样来看,男孩像妈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但女孩的X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孩受到父母的基因影响差不多。

那除了外貌特征外,智商和性格是不是也如传言所说的,都和基因有很大关系?

心理学家阿瑟·詹森曾提出:80%的智力是遗传的结果。其他研究人员也认为智力遗传的影响占50-60%之间。

性格方面,根据很多基因检测和双生子研究,基本的人格特质,比如情绪控制,内外向性格都和基因有很大关系。

这么看来,龙生龙,凤生凤,好像是有了道理。

但基因分配有很大的随机性,牵扯到的变量也有很多。

好比眼前有一个空桶,倒进去一勺妈妈的基因,再倒进去一勺爸爸的基因,搅和搅和,最后舀出一勺放进娃的脑袋。

首先,这中间你不知道这两勺水是怎么混合的,舀出的谁的占比更多,你也不确定搅和搅和的过程,有没有受到其他污染等,总之,充满了随机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爸爸妈妈都是学渣,但生出的孩子智商惊人,往上一数,有可能会发现孩子爷爷曾经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还有时候会有爸爸妈妈智商都很高,孩子却每样成绩都倒数的情况。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没遗传到你的好基因时,先别发火,想想也许是“舀水”的时候舀偏了。都是天意,不怪我们,也不怪孩子。这么想想,至少心态能变好一点。

后天教育,才是孩子的终点

还有科学家研究出了新的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因素对智力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简单来说,你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听课,如果比别的孩子理解力差,那么来自遗传基因的影响只有一点点,但当他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来自基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么来看,难道后天教育的作用就没啥意义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美国一所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用了45年时间,跟踪了5000名天才儿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5000个天才儿童,长大后并非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虽然有些人确实成为了科学家、企业家等。但还有很多孩子,长大后却变得平平无奇,泯然众人。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其他因素,但这里也有一个共性:

长大后成就高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父母、老师的帮助和引导非常多;而那些从天才儿童,变为普通青年、中年的孩子,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反而,大人觉得他们智商很高,忽略了对他们的继续培养。

因此,研究者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天才儿童,也需要父母和老师去帮助和引导他们,这样,他们的天赋才能发挥到最佳。

孩子的成长中,先天遗传确实影响比较大,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

真正的决定因素,是父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去找到孩子自带的基因天赋里,未被发现的潜能,并把它发挥到最佳。

田亮的女儿田雨橙,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运动天赋极高,跑起来非常快,被称为“风一样的女子”。

等她再次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却化身成了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球少女”。很多人不免好奇,为什么田亮没有培养女儿去跳水呢?毕竟,一个有着优良运动基因的女儿,一个世界跳水冠军的爸爸,怎么看,田雨橙走跳水这条路都更稳妥。

但在采访中,田亮却说,既然女儿更喜欢,也更擅长网球,那就换个赛道去培养她。

有运动天赋,是田雨橙自带的基因优势,但在这个基因优势里,跳水并不是她最擅长的,反而选择了热爱的网球赛道后,激发出了她更多的潜能。

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人生

作家叶兆言,做客纪实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时,和余华、苏童这些老友,聊起自己当年是怎么走上写作之路的。

他说当年因为爷爷叶圣陶,爸爸叶至诚都是作家,所以自己从小就觉得,走上写作这条路是顺理成章的,可即使有文学基因和家庭传承,他的文学之路却依然走得很艰难。

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他曾有5年一直被退稿,不停被退,有时候一篇要被退十几次。

但他一直能坚持下去,并最终把写作这件事坚持到了现在,仅仅是因为爷爷和父亲的一个动作。

他说在自己的记忆中,爷爷叶圣陶80多岁了,每天还是会坐到书桌前一直写,父亲也是这样。

他们的背影影响了他,让他也觉得写出来的文章,发不发表不重要,一直写,就对了。

先天基因,决定了能力的最初始模样;

父母的后天帮助和引导,可以决定这份基因能否发挥到最大值;

父母的言行,是前方的灯塔,引领着孩子跟着父母一直向前走。

不是基因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起点,也是终点。

而且,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的身份,还是作为一个孩子妈妈的身份,都想说一句:

父母懂家庭教育,真的是太重要了。

虽说老师也很重要,但咱们就事论事,一个班那么多孩子,想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去花费巨大的精力,显然不太切合实际。

老师的学生有很多个,而我们大多数的家庭,孩子却只有1个,或2-3个。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容不得我们慢慢试错。

因为家庭教育不是一个一个散碎的、片面的育儿观,不是一篇文章,一个短视频,就能让我们掌握全部精髓的。

它应该是符合教育科学,并且有着系统化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不同教育策略的课程。

在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全国政协常委也曾建议所有父母能持证上岗。

我自己,也是在女儿出生后,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考察、对比了很多家庭教育课程后,还是更相信新东方,相信俞敏洪,相信新东方的这群老师们,所以最终选择了他们推出的这门《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班》课程。

往浅了说:

懂家庭教育的父母,会更懂孩子。

比如能够做到和孩子更好地去沟通,至少不会有你说的孩子不听,你说得越多孩子越反感你这种情况出现。

往深了说:

懂家庭教育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规划师和引领者。

他们知道孩子在什么年龄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孩子的每个问题又都该怎么去应对?他们知道怎么和孩子进行日常沟通,也清楚怎么去引导孩子发展和成长自我。

所以你会发现,越不放弃学习,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在成长自我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确实更得心应手。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