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孩子做事情,别着急忙慌地说“不”而是讲究一些策略
文|凝妈悟语
“别动,别动!”“别烫着,别烫着!”“别爬高,别爬高!”看到孩子拿一些贵重、易碎物品,或者做一些“危险”动作时,我们都会很紧张地禁止孩子,但是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我们预判的结果。到底怎么阻止孩子做事情,还是很有学问的。
知乎上有个朋友说,孩子2岁,总喜欢帮忙端盘子,怕他打碎盘子伤到自己,不让他端,他不听,反而把盘子摔碎了。
我也见过类似的场景。
要吃饭了,孩子喜滋滋地去端盘子,想给家人帮忙,但是家人非常紧张,着急地说“你别端盘子,你端不动,会把菜撒出来,会把盘子摔碎了,砸到你的脚就麻烦了。”结果,孩子一个没端住,盘子真的掉到地上,摔碎了,孩子沮丧地大哭起来。
家人一边收拾盘子的碎渣子,一边说“你看看,不让你端,你偏要端,我说盘子碎了吧,你说是不是,下次还敢端吗?”
孩子一边抽泣,一边说“不了”,非常委屈。
这样的案例,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做错了,大人做对了,其实相反,是大人做错了。这样做可能出现的后果有两个:
一个是,事情向预见的方向发展。
大人说“盘子会摔碎”,盘子真的碎了。大人说“你别摔倒”,孩子真的摔倒了。大人说“你别烫着”,孩子却被烫到了。
这就应验了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让你千万不要想“白熊”,你的脑海中却总是徘徊着一只巨大的、白色的动物。
也就是说,孩子被阻止做一件事,就总想着去做一件事,事情就会向不好的一面发展。
另一个是,孩子探索的能力受到压制。
我们阻止孩子时,首先想到的是严重后果,夸大其词地把信息传递给孩子,我们的紧张情绪、负面语言,会让孩子感到紧张不安,他不仅把当前的事情搞砸,把盘子摔碎、让自己被烫到,还会缺乏自信心,在以后做事的时候胆小怯懦。
比如,孩子以后再去端盘子时,就会想到盘子碎了、家人紧张数落的场景,怯生生地不敢去做,一旦自我否定,孩子探索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但是,我们确实不想让孩子处于危险之中,难道就不能阻止吗?可以阻止,但不要着急忙慌地说“不”,而是讲究一些策略。
语气轻松
紧张会让孩子更紧张,恐惧会让孩子更恐惧,轻松会让孩子更轻松,我们轻松,孩子也会轻松。所以,我们要及时做出调整,看到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要保持镇定。语气轻松地和孩子说话,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
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把价值不菲的水晶拿在手上,父母很紧张,如果张牙舞爪地说“不准拿”时,孩子会把水晶摔在地上。
如果我们原地蹲下,面带微笑地平视着孩子,向孩子伸出手,说“哇,真漂亮,能放在我的手上,让我看看好吗?”孩子也会微笑着把水晶放在我们的手上。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水晶,再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鼓励而不是禁止
禁止会带来相反的结果,那我们就不要禁止,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来,在排除危险因素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获得探索的机会,满足好奇心,提升自信。
比如孩子喜欢端盘子,如果是瓷盘子,我们担心盘子会摔碎,可以给孩子更换塑料或不锈钢材质的盘子,让孩子尽情去帮忙。
孩子端盘子时,摇摇晃晃走不稳,很容易从手里滑出去,我们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端平稳。“双手抓两边,抓紧!”“走路慢一点!”“看着脚底下”,孩子掌握了这些要领,再端盘子时就能稳稳当当,多次练习之后,就能牢牢掌握。
语言简短直接了当
孩子理解力有限,只能听懂简单的指令,我们跟孩子说太多,孩子只能从中抓住几个熟悉的关键词,不会完全领会我们的意图。
比如,我们说“你不要爬椅子上去,没有人帮你扶着椅子,椅子会摔倒,也会从上面掉下来,摔得很疼。”孩子可能听到的是“爬椅子、摔倒、掉下来”这几个词,曲解了我们的意图,我们就认为孩子不听话、固执,让你上东,你偏要上西。
其实,我们用很简短的语言直接了当地给孩子发出指令,孩子就明白了。我们可以说“从椅子上下来”,孩子就知道应该做什么。
写在最后:认为孩子可能会做错事,我们会阻止孩子,但是着急忙慌地阻止,会适得其反。想获得比较好的结果,我们要做到镇定自若、语气轻松、语言简短有力,我们的引导,会让孩子自信阳光、勇敢快乐。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