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抑郁背后
全文2498字,阅读约需2.5分钟
民小生常听大家调侃:
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
还真的有!
而且不容小觑!
△民小生制图
今天热搜上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4岁孩子听到父母谈论家中变故,
很担心,
又不敢说出来让父母徒增烦恼,
自己压在心底,
久而久之变得沉闷不与人交流。
幸亏父母发现了孩子异常,
及时求医。
医生检查发现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教父母演一出家中变故解决的戏,
孩子心结就此打开。
△消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参考》
故事讲到这里,
结局皆大欢喜,
但是背后折射的种种问题,
值得深思。
4岁孩子抑郁虽然罕见,
但我们把目光同样瞄向一个年少的群体:
青少年,
就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 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民小生查阅资料发现,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工作,官方其实一直很重视。 2020年,国家卫健委官网曾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措施。 其中关于青少年,方案提出: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2021年11月,“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一路冲上热搜,2.5亿的阅读量相当引人注目。 彼时,教育部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复中明确提到,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教育部的答复向社会释放了鲜明信号:抑郁症是疾病,需要重视、及早治疗。
被忽视的痛苦
曾经,一些家长常忽视孩子的异常表现。殊不知,青少年抑郁症,绝不是“娇气”。 身体莫名疼痛 刘女士12岁的孩子在河北最好的中学读书。然而,孩子短短一个月就瘦了10多斤。一到晚上就会胃疼肚子疼,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连吃饭也受到了影响。 检查后,刘女士的孩子被确诊为轻度抑郁,是典型的“心理疼痛”。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你就是想偷懒,故意装病”? 民小生 还注意到,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也公布了一个案例: “他们总是认为我是在偷懒,逃避困难,装病,要我克服困难,要坚强。可是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了,多次都想跳楼轻生,但是一想到他们养我这么大,我又不忍心这么做,所以就瞒着他们,过来找心理医生。” 这是初中二年级的小芸(化名)瞒着父母偷偷前往心理门诊,对医生说的一段话。经过心理医师的临床访谈及心理测评后,小芸被诊断为重度青少年抑郁症。 心理医生联系到小芸的父母,并将小芸的病情告诉他们,父母却很生气,不认为小芸患有抑郁症。经过医生耐心解释,父母终于同意小芸接受心理治疗,而小芸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想开点”,对抑郁症最没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事实上,只要通过专业治疗,大多数抑郁症可以治好。 除了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要注意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摇篮,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都会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形成多方协作,才能共同破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育心”工程,家校社须协同发力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教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进一步实施“育心”工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 接受 民小生 采访时曾强调: “任何人有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问题不是少数孩子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委会秘书长李新影告诉民小生:“201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是不一样的。” 她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的培养上都非常到位。但全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一味抓学习成绩,让学业竞争白热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翔平发现,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源于家长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追求完美,拿着一个模具在套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如果孩子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家长就会给压力,甚至挖苦、讽刺。 此外,现在教辅机构、电视节目、网络营销等很多媒介在散布焦虑,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流量,家长很容易受影响。对此,李新影强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焦虑。一定要避免把焦虑传导给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在刘翔平他看来,对心理问题,不光要强调治疗,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些机制,比如,做好事能得到支持和鼓励,不追求物质主义,缩小贫富差距,公平公正,减少内卷。 “社会的力量很重要。建构和谐社会,让人们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互相关爱,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这些都有益于心理健康。”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参考》、《民生周刊》第335期(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